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企业导师具有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双重身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深刻的身份认知困境,表现为自我认同的“知行分离”、处境身份认同的“交往疏离”、专业身份认同的“名实偏离”的“三离”状态。指出可从本体论、关系论、结构论三个层面阐释企业导师的身份认同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纾解身份困境的策略:赋权增能,推动企业导师能力建设,使其“知行合一”,达成自我身份认同;以实践课程、工程项目为纽带构建实践共同体,使其“交往融合”,达成处境身份认同;完善企业导师职称评定、聘任制度,使企业导师“名实相符”,达成专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危机的核心在于公民身份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近年来,中文学术界在梳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维系论”与“切割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理论建构意义的“匹配论”.本文在“匹配论”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必须“双面出击”:既致力于归属性国家认同的培育也致力于赞同性国家认同的获得,从而合力完成一个国家共同体的“想象”过程.  相似文献   

3.
《名誉领事》是当代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代表作之一,以凸显人物身份的建构性进而表达重构现代进程中“全球英国性”的主题。主人公普拉尔失落的“家园”使其身份的差异性显现,贫民窟空间的行为使他寻求身份的同一性。普拉尔始终在边境小城进行跨文化语境下的交往实践,以求作为一名英国人的民族身份建构,鲜明表达了“英国性”民族身份的认同。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普拉尔的身份超越了空间和时间,最终呈现出后现代社会背景下,归属感丧失的现代社会主体如何通过爱与信仰重构身份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今,标榜新思想、新思潮的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的文化体系中,越是在这种全球化的形势下,一个民族就越应该有统一身份的认同.本论文把“国服”作为统一民族身份认同的代写符号,主要从什么是“国服”,如何设计“国服”两大方面进行了讨论.那么如何发扬、传承、创新我们优秀中华文化,使其运用到现代的“国服”设计中去呢?本文强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身份认同问题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文章着重从索绪尔、福柯等人的理论着手,论证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特征,进而研究身份流动性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探讨身份认同的反本质论根源。  相似文献   

6.
身份认同问题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着重分析华裔作家任璧莲的身份流动观,论证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特征。进而研究身份流动性在华裔文学中的体现,剖析本质主义身份观,探讨身份认同的反本质论根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2000-2016年国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分布特征、热点主题、前沿演进以及知识基础等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国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文献数量稳定增长,我国香港地区的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在国际发表上位于前列;国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在近年来逐渐从宏观政治社会学话语体系转向微观、后结构、日常性的话语体系,注重身份认同的情境性与建构性,并且体现了对教师作为“主体人”的关注.国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理论视角涉及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饮食书写是理解《燕食记》的重要维度,小说借粤港点心和上海本帮菜美食传承的故事,展现了葛亮对于当代城市移居者的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并揭示出一种现代的“多元”身份认同观。南京和香港的多重文化体验让葛亮深入思考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进而他在《燕食记》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身份追寻方式:戴明义和荣贻生等老辈移居者坚持“单一”身份认同观,试图以“怀念故乡”与“持守本土”的传统方式来固化自我身份;而新一代“香港人”陈五举秉持的则是一种现代的“多元”身份认同观,尝试在文化的对话与交融中调试和重构自我身份。显然,葛亮赞同后者,外来移居者不应该只局限于“异乡人”与“香港人”之间的身份辨析,将自我定位于某一种身份,而应在承认“多元”身份的同时促进跨文化交流真正走向多元化。葛亮借助饮食书写完成了对外来移居者的文化身份的追寻与确认过程。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是其在传统乡土与现代社会交融之时所产生的身份归属感,其承载着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认同的主体选择。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可概念化为先赋性认同、制度性认同与重叠性认同。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裹挟之下,乡村教师的发展逐渐背离传统“乡贤”身份,游离于“乡土”与“庙堂”间,同时乡村教师也脱离传统乡土共同体,成为“留不下”与“回不去”的“异乡人”。由此,厘清乡村教师现代性身份的路径选择,便可通过再造乡土秩序彰显教师精神引领,从而回归乡村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继而重塑乡村教师公共性道统符号。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