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婷 《考试周刊》2013,(42):155-156
中西跨文化交际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如文化霸权主义、欧洲中心论等,其根源是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要消除这些弊端,使中西文化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必须用中国的和谐主义图式指导跨文化交际教学,指导学生建构起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图式。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会面对一些问题.“文化”和“交际”这两种概念都具有多元复杂性,一方面使得我们难以建设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代表性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涵盖的内容过于宽泛,容易造成教学目标不清、重点模糊的情形.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彻底厘清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概念、教学的目的、课程的定位,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建立起更加实用化的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会面对一些问题。"文化"和"交际"这两种概念都具有多元复杂性,这一方面使得我们难以建设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代表性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涵盖的内容过于宽泛,容易造成教学目标不清、重点模糊的情形。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彻底理清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概念,教学的目的,课程的定位,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建立起更加实用化的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4.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特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素质问题.结论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对其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提倡多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其培养现状令人堪忧:没有明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教师没有明晰的跨文化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教学课程设置不健全,英语教材内容不是很合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制定明确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课程设置,遴选合适的教材,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始于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和双向文化交流意识,开设相关跨文化交际课程和跨文化交际实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举,着重加强文化学习,增厚文化底蕴,构建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它导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后现代教育理论为外语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探讨后现代视域下外语课程的语言与文化观,教材观和跨文化交际理念的转向,对当下的外语教学与课程改革有积极意义。受后现代教育理论影响下的外语教学理论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外语教学领域的理论视域,在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中引入后现代主义,有利于实现外语课程教学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8.
曾蓁 《海外英语》2013,(6X):75-77
"酒店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门人才。该文分析了目前"酒店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亟需解决的问题,论述了通过运用元认知策略和文化教学法,构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同时优化课程考核评估体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从而确保学校输送给社会的人才适应当今全球化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总结了五种《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同时着重阐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纲的语言教学宗旨。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普及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为了探讨将网络交际法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本文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出了将网络交际法应用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对象和交际情景,使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灵活性的理解,并能够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与美国学生以电子邮件形式完成跨文化网络交际任务.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获取了教学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上均有所提高,为今后网络交际法应用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时代中《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充分利用数字新媒体,从师生教学主体入手,共同建构内在的文化知识体系,在对西方文化现象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借鉴。本文依据主体认知建构论和社会、文化建构思想,结合教学主体、内容、过程和手段,探讨《英美概况》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所营造的互动交流空间,调动认知主体的能动性、思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灵活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校英语课堂建构在新课改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化交流,还是对国内政策施行,都有积极意义。客观认识高校英语跨文化课堂构建的重大意义,透彻分析课堂建构现状,正视跨文化交际理念浅显、载体作用缺乏、实践性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可行性建构策略;从落实理念入手,将跨文化交际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总体设计、活动过程和知识教授中,切实推动高校英语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是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及测试方法上不断改进,在教学中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法国的FLE视听说课程拥有先进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理念,从理解到应用、检测,从整体理解到细节理解,从影视材料到录音材料,无不围绕着"言语行为"而展开,它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实现所学知识与同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出综合的实用型人才.此理念下的视听说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积极互动,教学效果良好.中国传统的视听说课程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急需改革.FLE视听说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理念在中国的应用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考试现状及课程设置现状等阻碍,此理念的中国化应用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符合现阶段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利于促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改革目标的实现。文章从教育理念、教材建设、教师素养、教学策略、测评模式5个层面探究课程思政理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以期为培养合格的具有文化思辨能力、专业思政能力,有理想信念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外语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外语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更加不能只在单一的课堂环境中得到锻炼。国内的外语教学近年来虽然致力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改革,却一直忽视了外语的实践模式的建构。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出发,将现代网络博客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的外语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为此,英语专业应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总体目标。该文以Kim和高一虹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据,在调查分析我国三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设置的情况后,该文提出应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多种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群、加强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从而形成英语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历来的课堂教学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轻能力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纵观与反思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的教学历史,提出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即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即提出跨文化交际问题和任务、通过网络准备问题并阐释跨文化交际现象、通过小组讨论对跨文化交际知识重新组合(组织问题)、借助多媒体讲解各组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输出问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为恰当。外语学习者应树立跨文化意识、重视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对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进行现实的体验和积累。本文在阐述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和教学策略,希望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为恰当.外语学习者应树立跨文化意识、重视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对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进行现实的体验和积累.本文在阐述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和教学策略,希望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