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征2号"捆绑运载火箭,简称长二捆,1 974年1 1月5日首次发射.该火箭是一枚大型两级捆绑式运载火箭.在其一级外部捆绑有4个直径为2.25米,高为1 5米的助推器.火箭的起飞质量4 6 0吨,总高度49.7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5吨. "长征2号"运载火箭可进行中高低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卫星的发射.该火箭的研制成功,使中国首次突破了助推器捆绑技术,为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7月25日下午1时,将是中国航天发射史上被铭记的里程碑时刻之一,中国民营运载火箭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在经过了多家民营航天公司多次不懈发射尝试之后,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双曲线一号遥一(SQX-1 Y1)"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飞行时序将多颗卫星及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300公里圆轨道。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具备民营航天卫星发射服务能力的国家。从此,中国民营航天将开启  相似文献   

3.
运载火箭中国的运载火箭群体由4个系列12个型号的"长征"火箭构成,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发射的成功率居世界前列。人造卫星中国发射的人造卫星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且种类比较齐全,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4.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的主要构造包括轨道飞行器、燃料缸和运载火箭。宇航员乘坐在轨道飞行器内,轨道飞行器有一个巨大的燃料缸,它能使飞机穿越地球大气层。飞机两侧是两个细长的运载火箭,它们供给飞行器发射所需的动力。在航程中,轨道飞行器还承载着一个即将被发射到太空中的人造卫星。飞行器抵达了Themainpartsoftheshuttlearetheorbiter(轨道飞行器),thefueltank(燃料缸),andtheboosterrockets(运载火箭).Theastronauts travelinsidetheorbiter.Intheorbiterthereisahugefueltanktogettheshuttleupthroughtheearth’satmosphere.Onthesides,therear…  相似文献   

5.
据新华社西昌4月10日电: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是本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  相似文献   

6.
时事看板     
01嫦娥二号金秋探月10月1日,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10月7日,嫦娥二号卫星在椭圆环月轨道飞行正常,按计划进入预定环月工作轨道,即100公里的环  相似文献   

7.
科技简讯     
1994年8月28日北京时间7时10分,我国在西昌发射场用“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地把“澳星B3”通讯卫星送上预定轨道.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顺利完成了第35次发射。 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家庭兴旺发达,已形成能发射不同类型、重量、铁轨道和使用要求的卫星的运载火箭系列,并已转入小批量生产到2000年前后,长征系列火  相似文献   

8.
2009年8月25日17时,韩国耗时7年时间研制的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发射升空,但遗憾的是,火箭搭载的“科学技术卫星2号”因整流罩出现故障未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故障影响了火箭的稳定性和对火箭飞行速度的控制,导致火箭将卫星送入了比预定轨道高出约85公里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1.2011年太空中的"中国来客"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许,在甘肃酒泉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空间站时代。"天宫一号"是目前我国在轨道飞行的航天器中最重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两院院士评选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中国 1.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10月15日9时9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这次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包括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四个部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发射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飞船上进行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的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有关单位研制.  相似文献   

11.
5月10日,在美国一个月中4次卫星发射失败的情况下,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两枚卫星送入轨道.此前两天,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发动对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袭击,造成我人员伤亡和馆舍毁坏,我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最强烈抗议.  相似文献   

12.
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第77页有一道求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方程的例题.现抄录如下:例2如图2-17,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 F_2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 A 距地面439公里。远地点 B 距地面2384公里,地球半径约为6371公里.求卫星的轨道方程.  相似文献   

13.
千年飞天梦,今朝终成真.2003年10月15日,我国酒泉飞船发射基地,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巍然挺立,箭体上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上午9时整,火箭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刺云天.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1956年开始了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50多年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成功制造了四大系列(“长征五号”尚处于研制阶段)、15种长征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能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或航天器;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  相似文献   

15.
《物理教师》2005,26(1):43-43
据中新社报道,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消息,2004年中国航天8次发射长征运载火箭,将10颗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航天科技集团负责人说,2004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创纪录的年份,是长征火箭历史上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年.2004年也是发射卫星种类和数量、新技术应用最多、在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正6月5日21时07分,我国风云二号H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此,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系列完美收官。自1969年,周恩来总理"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的指示发出后,我国拉开了发展气象卫星的序幕。经过近50年发展,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已成功发射17颗,算上刚刚发射的H星,风云二号迄今已有8颗卫星成功发射,4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轨运行使用,形成了"多星在轨、互为备份、统筹运行、适  相似文献   

17.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至今已绕地飞行43年。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这颗卫星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目标。在美苏航天技术如火如荼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东方红一号"卫星满载中国人民的希望,冉冉升空,成为中国"飞天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1月9日,欧洲的“金星快车”探测器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 “联盟”运载火箭升空,前往金星探秘。 根据俄罗斯地面飞控制中心发布的消息,“联盟”运载火箭于莫斯科时间2005年11月9 日6点33分(北京时间11点33分)发射,近9分钟后,火箭将探测器送入近地轨道。“金星快 车”探测器在近地轨道上飞行一圈之后,火箭推进器再次点火,推动探测器离开近地轨道,并进 人飞往金星的星际轨道。然后探测器与火箭推进器分离,启动探测器自身的动力系统并展开太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三复习“天体运动”内容时 ,时常有学生问到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 ,为什么有的是圆、有的是椭圆 ?这个问题虽超出了教材范围 ,但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下面笔者就此问题做一些探索和拓展 .一、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是决定其运行轨道的主要因素人造卫星是靠运载火箭发射的 ,火箭在运行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当人造卫星与火箭分离时 ,人造卫星的速度也就达到最大 ,这个速度叫做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 .当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 7.9km/s)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 ( 11.2 km /s)时 ,被发射的物体就成为人造卫星 .假设卫星与火箭分离时 …  相似文献   

20.
运载工具 我国已经拥有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的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和“木星”号分别重约4.73吨和1.8吨,第二代载人飞船“联盟”号和“双子座”号分别重6.9吨和3.8吨。它们均被运载火箭送入近地轨道运行。我国的“长征”二号捆绑式和“长征”三号乙两种运载火箭分别能把9.2吨和13.6吨重的有效载荷送人近地轨道运行,早已具备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