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严惩网络谣青的时候到了。在全国,“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网络“推手”和“大谣”们也相继因制造、传播谣言被抓捕。一场净化网络环境,“剑指”网络谣言的互联网“保卫战”正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相似文献   

2.
2014年4月17日,网络红人“秦火火”因诽谤、寻衅滋事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是自201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和“两高”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网络谣言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网络社会”的概念与巴尔特符号学的“神话”理论,对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探析.在阐明网络谣言生成语境的基础上,对典型个案如“秦火火微博谣言”进行符号学解读,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以期减轻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构建一个更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4.
"秦火火"事件显示了政府打击网络谣言的决心和力度,当前,我国政府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完善立法,吸取国外经验、加大政务微博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网络监督管理、提高公民媒介素养,从而使我国有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张兴宇  舒启智 《新闻世界》2011,(11):224-225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以微博为代表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对大众媒体的报道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对公共事件的报道上。本文以央视对“药家鑫”案的报道为例,探讨大众媒体在对公共事件的报道上该如何寻找舆论支点,以及建立什么样的舆论支点。  相似文献   

6.
唐晶晶 《今传媒》2016,(7):43-44
2013~2015年,舆论反转这个新兴话题受到学界和网民的极大关注.网络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媒体从业者片面报道新闻事件等因素,导致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舆论出现倒戈,这种舆论反转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集体情绪的爆发,无论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还是“手术台自拍事件”等舆论反转的新闻都将如何避免谣言传播的问题摆在大众面前.本文以相关的文献研究和事例分析,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内容、原因、过程、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同类事件的一些共有规律,总结出针对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受众等不同主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邓学 《青年记者》2014,(1):62-64
2013年8月20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知名网络推手相继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应当如何看待谣言现象?如何依法处理谣言?如何在处理谣言问题时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谣言研究的两个视角谣言,古已有之,在信息时代则更加普遍。从二战时期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部分国内研究者对谣言作了相对狭义的界定。比如,刘建明教授认为,"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下,网络谣言事件愈演愈烈,主流媒体凭借其权威性与公信力应该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特定的作用与功能。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网络谣言呈现出越来越多新的特点,加大了对其治理的难度。2016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的网络谣言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主流媒体在应对该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失现象,这些缺失正是很多学者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应及时反思、总结经验,笔者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几条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期闫德利“被艾滋”典型网络谣言案例,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式和过程以及主流媒体在谣言初发期、谣言持续期、谣言消退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张健挺 《新闻记者》2006,(10):15-16
谣言流行,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流传,并为众多网民所信任——这往往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准确造成网民理解有误进而形成谣言。或者在网络上散布道听途说的消息后形成新的谣言。为什么网络舆论会出现这样的偏差?谣言、小道消息反而会被网民取信?这是否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本文将之归纳为网络舆论中的“偏听偏信”现象.并尝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我国进入了网络舆论空前活跃的"大众麦克风时代",由此引发的热点事件此起彼伏。许多自称长期关注公共话题的大V,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因此登高一呼、应者如云,影响力极大,并且粉丝们对其有很高的忠诚度。然而,网络大V的信息是否真实、判断是否理性,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事实上,部分大V参与了谣言灰色产业链。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开展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长期恶意造谣传谣的"秦火火"等所谓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一些网络大V在这个谣言灰色产业链中的作用也随之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2.
时言平 《青年记者》2009,(23):49-49
一段时间以来,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艾滋女”闫德利自证清白扑朔迷离、央视主持人方宏进被拘留跌宕起伏。从人人唾弃的“艾滋女”到被恶意报复、遭网络谣言中伤的良家女子,从借央视主持人身份行诈骗之术的骗子到一个被逼无奈受人愚弄的好父亲,媒体的报道让受众仿佛在读曲折离奇的传奇小说或者看充满悬念的悬疑片。  相似文献   

13.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是一起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在这起事件中,官方消息尚未发布之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出谣言并广泛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防治网络谣言的传播,使网络谣言得到及时的消解是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重要目的和主要方向。本文以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从媒体、受众、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如何防治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前段时间"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的相继被刑拘,网上谣言的源头控制与管理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如何堵住谣言传播通道,实现网络的有效管理,也成为各级政府多方求解的课题. 实现对网络谣言的有效管理,首先就要了解谣言生成与传播的机制. 如果将谣言简单定义为未经证实的、无法确认真伪的信息的话,那么,它的生成与传播一定是信号的不断强化与放大过程,我们姑且将此称为"加信(即增加信息量和信任度)"过程.  相似文献   

15.
被夸大的“疫苗危机”周期性发作,不仅伤害公众(尤其是儿童)的健康,也是对理性精神的破坏。“不适度的报道”已然是媒体给社会造成的一个公共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主流网络媒体要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民意表达更加容易,但也为网络谣言更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广泛普及所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何看待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面对网络谣言,主流网络媒体该如何作为?西部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多起网络谣言事件中主动承担起了"谣言扑火者"的角色,让很多网络谣言在及时准确的报道而前"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7.
孟威 《网络传播》2006,(10):14-15
最近,“小孩订死在棺材”、“太阳辐射手机”以及广东“高州事件”等多起谣言风行网上,掀起虚拟世界的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最后事实澄清后,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造谣者进行了治安处罚。事件似乎平息了,但回顾这些“事件”从蚂蚁变大象的前前后后,网络谣言的危害却足以引起媒体、管理者、网民和更多人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18.
郭秦 《新闻知识》2004,(8):27-28
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是提高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最近,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对2002年我国发生的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进行了调查,发现凡是主流媒体及时、充分报道的重大突发性事件,都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起到了有效控制谣言,维护  相似文献   

19.
付淑娥 《传媒》2015,(16):45-46
近年来,一些群众聚集事件的现场图片、视频被民众上传至网络,抢占舆论头条,部分事件也被外媒援引报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群体聚集事件的组织与传播中,显示巨大能量.监测显示,2015年上半年,众多聚集事件均发酵于微博、微信,且这些社交媒体存在发泄、谣言、煽动等非理性情绪及言论,不但干扰事件发展,同时也增加了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0.
卞文阳 《青年记者》2017,(21):47-48
谣言,这个曾经人们以之为耻的“恶之花”,如今却成了舆论场上的“新时尚”.这是危言耸听吗?2017年以来,多次舆论纷争都和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相关联,如“聊城于欢杀人案”“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等,都有大量谣言产生、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危害深远. 融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与危害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①网络谣言,就是通过网络发起、传播、讨论、发酵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当人人都可在网络中发布信息时,谣言就成了信息场、舆论场中难以杜绝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