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29日,中国记者网发布《关于开展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的通知》,通知规定在2014年全国统一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之前,对全国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集中培训时间可由各单位于2013年10月至12月自行组织安排;2014年1月至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广播影视局将分别组织考试,分别对中央新闻单位和地方新闻单位采编人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统一考核。  相似文献   

2.
焦点关注     
《中国记者》2014,(2):126
"记者国考"开考相邻考生不同卷1月18日,2014年中央在京新闻单位新闻采编人员岗位考试在北京印刷学院拉开大幕。今年是全国统一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之前,首次开展对全国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考核,各单位对此都十分重视。此前,已有部分中央新闻单位独立组织新闻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考试,各省(区、市)也已陆续开展。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和规范化,中央在京新闻单位新闻采编人员考试办公室在每个考场都放置了无线信号干扰仪。考生进入考场,要按照规定将手机等通讯设备关闭、统一存放,考试结束后方可取回。考试中,每30名考生安排2名监考员,考场所在楼层还有多名流动监考员巡视。同一个考场中有3套不同的试卷,相邻两列的考生使用的是不同类型的试卷。  相似文献   

3.
25万新闻记者将进行岗位培训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18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采编人员岗位培训工作,同时启动全国25万新闻采编人员的岗位培训。  相似文献   

4.
仁义 《传媒》2003,(3):1-1
去年11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工作的通知》,决定对全国新闻单位中级及以下职称新闻采编人员开展资格培训。今年1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实施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党中央确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新闻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新闻采编人员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立新闻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结合2003年更换新闻记者证的有关要求,决定在更换新的新闻记者证之前,对全国新闻单位的新闻采编人员开展资格培训,现将培训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闻实践》2012,(5):77-77
全国23.6万记者将接受在职轮训据3月3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消息:针对近年新闻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新闻出版总署将用一年多时间完成对全国新闻单位在职新闻记者的统一轮训和考核工作,考核合格后方可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据了解,全国6778家新闻单位中,目前共有23.6万名采编人员持有新闻记者证。新闻出版总署将围绕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国情教育、新闻法规教育、新闻采编规范教育、新闻伦理教育、防止虚假新闻教育等多个主题编辑教材,摄制新闻记者在职培训教学片,免费向各新闻单位派送电子课件光盘。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新闻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新闻采编人员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立新闻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结合2003年更换新闻记者证的有关要求,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于2002年11月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更换新的新闻记者证之前,对全国新闻单位的新闻采编人员开展资格培训。 重要的是,参加培训的新闻采编人员经过考核合格后,将获得新闻出  相似文献   

8.
《东南传播》2013,(6):139-141
<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新闻单位重申了3点要求一是进一步加强新闻采编人员及证件管理。为采编人员申领新闻记者证必须符合有关规定条件;要加强人员日常培训;严禁持新闻单位制作的工作证等证件从事采访活动,严禁为非采编人员、兼职人员申办新闻记者证。二是进一步加强报刊记者站和网站管理。严禁聘用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担任记者站或网站负责人,严禁记者站自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新闻行业的整体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同时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本文针对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变化进行相应了解,再对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开展新闻采编工作的措施和方法,为该行业中的人员提供参考性意见,让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10.
宋超 《传媒》2015,(1):1
上海新闻界以极大的热忱,迎来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报告团到上海来作报告.我们听好记者的好故事,感受的是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诉求、新闻工作者的正气. 为推动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弘扬新闻工作者优良传统,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从2014年8月开始,联合组织全国新闻采编人员,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并于第十五届中国记者节之前举行了演讲比赛.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访问、录影、编辑、写作及电视广播节目的制作与策划这些全部都是新闻采编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新闻信息收集、确定、后期加工、制作的综合管理这些都是新闻采编人员的基本工作内容。在工作中一个,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作风和文风都和他的素质息息相关,能力的大小与否、素质的高低与否,这些都是关系到新闻的质量、真实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影响着新闻单位的形象以及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必须客观、真实、公平公正对人民负责任的反映社会生活。由此,我们对现如今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行业依托于融媒体背景下,需对自身的工作形态、采编流程进行创新与优化。通过科学融入新鲜元素,确保新闻行业能重新获得发展生机。相关人员需认识到融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工作展现的新特征,能够科学、合理地对采编流程进行再造。即对新闻采编的工作模式进行规范化统一,构建多样化、多类型的新闻产品,基于新闻产品本身对工作流程等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3.
自去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媒体新闻采编人员纷纷深入基层,采制出一批批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事实说明,"走转改"是新闻人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4.
新闻美学是新闻学和美学的统一,其最终体现在新闻作品中。近些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媒体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媒体亟须从新闻采编层面出发,探寻新闻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高度统一的有效路径,提升新闻的感染力、传播力与影响力,主动适应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与传播格局的变化。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新闻美学价值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当下新闻美学价值体现的新特征,并分析新闻美学价值在新闻采编中体现的意义,最后对新闻美学价值在新闻采编中体现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新闻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机构,舆论监督新闻是新闻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广为关注的。由于舆论监督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更多地掌握新闻采编技巧,以便更好地收集舆论监督新闻,进一步提升舆论监督新闻的价值。本文从舆论监督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采编前期准备工作和采编时细节把控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给舆论监督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4月8日,湖北省召开学习贯彻《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座谈会,切实规范采编人员的行为,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促进我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与会新闻单位代表在发言中表示,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公布这一规定,是进一步规范新闻从业人员行为、维护新闻界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规定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立场、思想作风、采编  相似文献   

17.
新闻职业道德是否最终实现,要从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两方面考虑,达到它们的统一。新闻采编人员只有一方面成为具有"新闻美德"的人,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做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算是真正实现了个体的职业道德。本文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职业道德实现的"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18.
赵双远 《传媒观察》2007,(11):23-24
近年来媒体竞争激烈,各家新闻单位在抢抓新闻,强化舆论监督的同时,侵权案件也在不断增加。这一问题困扰了众多新闻单位及其采编人员,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地市媒体。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底,中央要求全国所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学习研读《新闻记者培训教材》,并配合观看学习与之相匹配的生动感人极具说服力的相关视频记录片;2014年初,全国新闻单位进行了记者证换发"国考"工作。此次"国考"教材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防止虚假新闻六个部分,从记者证"过关"考试科目来看,中共中央宣传部主要想通过"国考"形式促进从业者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20.
1月25日至29日,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分赴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进行调研。此次活动采取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2009年“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主要开展情况、体会和评价。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队伍建设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闻题;各单位2010年活动安排和重点、亮点、创新性工作;采编人员对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建议,希望组织开展哪些贴近新闻界实际的活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