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科技快递     
彭文 《百科知识》2009,(15):7-8
德国和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说,娃娃的脸之所以惹人爱并易引起观察者对娃娃的关爱行为,是因为人脑中一个被称为“奖励中枢”的区域受到了刺激。科学家让一些自己没有孩子的女性去观察一些娃娃的照片,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去透视她们脑部的活动。研究发现,照片上娃娃逗人的面部特征越多越强烈,实验对象的脑部“奖励中枢”区域也会越兴奋。这说明,无论观察者与孩子是否有血缘关系,娃娃的脸都会引起他们大脑的关爱反应。当“奖励中枢”被激活后可以使人产生快乐的感觉,并乐于帮助他人,尤其是弱小的同类。  相似文献   

2.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李荣标 《今日科苑》2011,(20):93-94
发明历程我是一个退休的人。外国有人说,退休是第二人生的开始,我很赞成这句话。我不愿意赋闲着,尽管我的退休金允许我赋闲着。退下来后,本来我还想再写两本书,一本为了两个在美国工作的女儿(她们生在中国、学在日本、工作在美国经历颇曲折奇特),一本是我自己的回忆录。但我觉得我自己太年轻(第二人生刚刚开始嘛),  相似文献   

4.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爸妈调侃起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但是自己却毫无印象,难以相信自己当年曾做过那样的傻事。为什么关于婴幼儿时期的事情我们一点都记不起来?如果你问别人关于人生的最早记忆是什么时候,很少有人会回答是在牙牙学语或蹒跚学步的时候,而几乎所有人的记忆都是从无忧无虑的幼儿园时期开始的。科学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对自身真实的记忆都始于3~4岁,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童年遗忘症"。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失忆"呢?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0,(18)
童年是一段旅行,对每个孩子来说,沿途的风景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作为教育者,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设计适合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每一个站点?而我们认为,这个站点就是课程,课程既表达了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也满足了儿童自主发展的需求,作为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应该成为儿童小学六年学习与生活中一段奇妙的生命之旅,让孩子汲取一生的素养,获得人生的力量,留下难忘的记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社会的细胞。孩子从呀呀学语,到进入童年、跨进学校直至步入社会前,都在父母的教育和言行的影响之下。孩子凭借家庭这个窗口,窥视、感知着周围的世界。走出家庭后,其行为规范是否与社会标准相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家  相似文献   

7.
儿童GPS手表     
美国人开始利用卫星来看管自己的孩子,美国市场出售一种儿童用手表,内部装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微型接收机。这种名为“个人定位器”的手表由Wherify Wireless公司研制,它能使父母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里。发明者希望,“个人定位器”能预防孩子被劫,或者至少能帮助警察寻找被劫的孩子。“个人定位器”还能使父母通过因特网跟踪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周国勇 《今日科苑》2013,(19):100-101
深夜无眠,百无聊赖蹲在电脑前,没头苍蝇样寻找网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意中发现一张亲切的照片。不知是谁,晒出了亲手做的弹弓。树丫做的木柄,车子内胎胶做的拉绳,夹石子的部位是一块黄皮,做工粗糙却显原汁原味……思绪顷刻把我拉回童年,童年中与弹弓为伍的日子。像我这般40出头的,生在农村,十  相似文献   

9.
林运清 《今日科苑》2008,(12):198-199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着外来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忧思与紧迫感。一个不珍惜自己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以传统节日为纽带,从幼儿起开始接受传统文化情感的熏陶,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情怀,无论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超越自卑     
先看一则故事:1951年,英国人弗兰克林从自己拍得极为清晰的DNA(脱氧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就此还举行了一次报告会。然而弗兰克林生性自卑多疑,总是怀疑自己论点的可靠性,后来竟然放弃了自己先前的假说。可是就在两年之后,霍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分子结构,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假说。  相似文献   

11.
专家研究发现,由于不少父母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很早就让孩子学电脑,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已开始,但是这些父母没有注意到学校或家中的电脑设备是否适合孩子,是否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23,(3):80-81
<正>摄影的本质是记录,这种记录可以是还原、发现、创造、捕捉,将事物“凝固”住,盖上一层“保鲜膜”。在2023年国际摄影大赛中,这些照片就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摄影的魅力。科  相似文献   

13.
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声音"。让孩子拥有一个能够放声歌唱的快乐童年!  相似文献   

14.
我成为父亲后.对于孩子奉行的是只做不说.换句话说:闭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作为父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身教。儿子郑亚旗2岁时.我开始一个人写《童话大王》月刊。我之所以能二个人坚持写一本月刊几十年.很大程度是为了演示给儿子看:父亲靠一支笔,让家庭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15.
杨敏 《科教文汇》2015,(4):109-110
写话练习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标低年级写话的建议是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孩子的童年是五颜六色的,诗意的色彩也是不容忽略的。因此,低年级写话需要兴趣、真实、想象和诗意四要素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写话练习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标低年级写话的建议是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孩子的童年是五颜六色的,诗意的色彩也是不容忽略的。因此,低年级写话需要兴趣、真实、想象和诗意四要素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哺育孩子似乎是动物和人的一种本能。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的今天和只养育一个孩子的环境下,对孩子的喂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为人父母者千方百计都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可是吃饱吃好是不是就会使孩子茁壮成长,健康可爱呢?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下吃饱吃好后反而弄出一身毛病来,比如,肥胖。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并求助于专家时,许多自以为对孩子喂养尽心尽力的父母在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没有科学喂养而患病的。时至今日,就不得不一提再提一个老问题——如何对婴幼儿进行科学喂养。防止肥胖从小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何处?     
过去的年月被抱养的孩子最容易有“本不应该生活在此处(养父母家)”的心情,今天科学的进步让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在医院生产后给孩子张冠李戴的事件、人工授精的孩子等,都可能会在长大后产生本不应该生活在此处的感叹。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养父母与亲生父母(生物学父母)及周围人的影响,可能极大地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想要生活在别处的代价2001年吉林通化市一位叫赵达的大学生在献血时发现血型与自己父(赵盛强)母(宫克)不同,由此揭开了一个全国最大的“串子案”。通过DNA检测,一名叫孙超的人才是赵盛强和宫克的亲生子,而孙超的养父母孙…  相似文献   

19.
赏识,是指意识到了人的才能或物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予以赞扬.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孩子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孩子健康主动的发展.简言之,赏识教育就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吴群芳 《科教文汇》2007,(10X):89-89
赏识,是指意识到了人的才能或物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予以赞扬。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孩子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孩子健康主动的发展。简言之,赏识教育就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