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修波 《图书馆》2007,(2):119-123
作为藏书人、惜书人、护书人共尊的神祗,“司书神长恩”身上寄托着人类热爱知识热爱文化的一种美好愿望。本文在大量史料及优美传说的基础上,对“长恩”进行追根求源,寻找其对后世人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古人言,司书之仙名‘长恩’,到了除夕,呼名祭之,蠹鱼不生,鼠亦不蔷。妹子每每用之有效。但遇梅雨时也要勤晒,着听其朽烂,大约这位书仙也不管了。”  相似文献   

3.
韩国公务员职级制度包括司书职源于1949年制定的《公务员聘用令》。司书公务员根据所属单位以不同方式聘用,但在聘用程序上遵守同一原则和标准。韩国司书公务员的职级体系按照九级至五级的顺序运营,从2007年至今在政府组织工作的司书公务员人数估计达到4,000人以上。近来,由于公务员名额减少使得司书公务员在聘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增建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振兴法》的影响之下,公共图书馆的司书及司书教师数量将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解放日报"神六"特刊创意出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六”飞天,世人瞩目。上海新闻界在这一重大宣传报道中,殚精竭虑,全力投入,精兵强将赴前线,运筹帷幄于媒体,竞相运用最新传播手段、最佳彩色版面和声音图像,连续播发新闻报道。解放日报“神六”纪念特刊系列报道,在这次新闻大战中,以构思精巧、巧于传播、耐人寻味而独树一帜,受人称道。10月12日,解放日报在预发《“神六”今天上午发射》消息的同时报道,“《解放日报》今搭“神六”入太空,并刊登“特刊”头版版面照片:居中醒目位置刊发《申报》1872年创刊首月发表的《地球说》一文,以“传承文明,见证历史”。还介绍“特刊”二、三版用通版…  相似文献   

5.
《伊甸园里的男孩儿们》,兰草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圣经》在开篇的《创世记》第二章中如是写道。然而,人的始祖亚当、夏娃却在蛇的诱惑下违背神的旨意,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神知  相似文献   

6.
采访,作为一门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活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周朝时期,周天子为了了解各诸候国的民情风俗、政治臧否,专门派遣一个职名“輶轩使”的官吏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以观政绩,正像《诗·关睢》小序上说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恩,其民困。”怪不得宋代人说,《诗》三百篇是“断烂朝报”(意即报纸),大概也就是因为它是和采访连在一起的吧。据查证,最早使用“采访”一词的,是东晋历史学家于宝,他在名作《搜神记·序》中道:“若使采访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利用其议程设置功能,突出报道某些事件,.影响人们对当下社会热点的认识,从而把“人”变成了“神”,当然,也可以把“神”变回“人”。这种“壮举”在中国足球身上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8.
“梦里依稀救命人,一十六载寻恩路”,这是《辽沈晚报》副总编马为同志为大连女孩寻恩首次报道修改确定的标题,一个普通的寻恩报道,为什么会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一个普通的寻恩报道,怎样转化为寻找真情、知恩图报的策划活动?一个不一般的故事2月5日早上,《辽沈晚报》特派大连记者刘红涛在网上搜索,在大连当地的一个论坛里看到了一则题为《寻16年前救命恩人宁忠良、杨学军》的帖子。记者感到十分好奇:为何过了十多年才想起要寻找救命恩人,神秘的寻找者是谁?帖子背后是怎样一个离奇故事?出于职业的敏感,记者立即与发帖人取得了联系。经过简…  相似文献   

9.
江怡和伍晓明先生的对话是针对伍著《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而起的,对话的大背景是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比较,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我以为将大背景和关键词合在一起,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二分”作为核心议题标而出之。以孔子的名义产生经久影响的《论语》可以放在“天人合一”的参照系中来解读,一如作为西方文化经典的《圣经》可以放在“神人二分”的参照系中来理解。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那个“一”是一种“宇宙精神性的博爱”,它化生万物、长养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其中,这样将其贯彻于古今中外、家庭社会及人伦自然,无处不见其和谐的统一性。而西方的神就是上帝,他创造了宇宙万物,为自然、社会和道德立法.他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创造者——“绝对他者”.宇宙万物既然是由上帝造的,那么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他者”之性.所以对待“他者”的态度既显示出自己的神性也显示出对待神性的态度,这种“显示”表达了西方人对神的创世奇迹的敬畏和末日审判时期待被救赎的恐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者”具有复杂的情结,一般人取名多以“使徒”命之,如“保罗”、“约翰”、“彼得”等,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而未详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列堆纳斯等.也都取名“依曼努尔”(上帝保佑之意)。更有趣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出了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他们的科学发现“颠覆”了“神人二分”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日心说颠覆了上帝于无中制造宇宙的概念,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制造人类的概念,心理分析颠覆了神赋灵魂以善性和理性的概念。这“三大致命性打击”将《圣经》从西方人哲学和科学的殿堂中请了出去,把它安放到教堂的经坛上,这样就区分开了知识与信仰、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却没有遭受《圣经》那样大的“磨难”,原因在于它不是从“绝对他者”的地位出发的,而是在知识(主要是社会伦理)和信仰、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论语》的价值不是靠神迹和恐惧来体现的,而是启发人直接参与其中,是人替天行道的过程,所以中国百姓的名字中有许多是表达自己言行价值的.而不是模仿圣贤之名,如“贵仁”、“怀德”、“中行”、“宏道”之属。所以,解读《论语》可以找一个反差巨大的参照系,如西方的《圣经》,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夫子的“川上之叹”和宋儒的“民胞物与”。单纯  相似文献   

10.
韩国司书培养体系及资格制度,是随着图书馆的环境变化和1963年韩国《图书馆法》的制定修订而发展至今的。本文不仅考察了司书及其资格制度的变迁过程,而且考察了司书资格条件及制度的实施效果;探讨了现行的韩国司书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一、形与神 形,指人与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 神,指人与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 形与神,两者表里相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古人有很多论述。 “形具而神生。”(荀卿) “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司马谈)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 文学艺术是人与客观事物的文化载体。 新闻是人与客观事物的信息载体。 文艺写作与新闻写作,均应注意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伟 《军事记者》2006,(11):11-11
对亲历报道,不同媒体的记者或同一媒体的不同记者,采写出来的报道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是其独特性。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亲历”。下面结合我自己报道“神六”发射的经过,谈点这方面的体会。2005年“十一”长假还没有过完,我们中央电视台担负“神六”发射采访报道任务的记者便打起行李,前往大漠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往酒泉采访的各媒体记者,大多是从事军事报道的资深记者。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了“神一”到“神五”的宣传报道,可谓是对酒泉、对“神舟”了如指掌,但毕竟“神六”不是“神五”的…  相似文献   

13.
李书本 《大观周刊》2012,(31):329-329
古今中外.知恩图报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感恩在西方的观念里,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恩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对于胸怀感恩之心.中华文明礼仪之邦更是积淀深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的动情诗句,“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循循善诱,彰显着古人对感恩的崇尚、崇拜。一个人生活在世上,特别是一个企业领导干部走向领导岗位.都是得到方方面面的关爱.来自的恩惠是很多的、很广的,离开党的教育、培养之恩,  相似文献   

14.
包含各种创新思想和先进技术的“Live-Linux”将带领Linux步入一个新时代。在Linux发展道路上,总有些“天才”在构造一个个“创新的神  相似文献   

15.
说“赛”     
赛,现在的常用义是指比赛,但在古代,其常用义却不是比赛。《说文新附》:“赛,报也。”其本义应指回报、酬报,是个动词。《现代汉语词典》云:“旧时祭祀酬报神恩(迷信):祭赛,赛神。”也就是说,古代人以举行祭祀的方式,报答神灵的恩德。而《新华字典》的解释却略有差异,其释义云:“旧时为酬报神灵而举行的祭典:赛神,赛会。”  相似文献   

16.
经常看到一些名人的肖像漫画,只寥寥几笔,其神态便跃然纸上,即使比起人物本人的照片来,恐怕也栩栩如生得多。何故?是在于抓住了人物的“神”,也就是人物的个性“特质”。其实人物报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郑建卫 《新闻记者》2001,(11):79-80
今年7月6日《燕赵都市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揭露“神龙卡”的文章。现在看来 ,这是国内新闻媒体中第一篇对“神龙卡”的揭露性报道。8月8日 ,新华社全面报道了神龙卡诈骗案真相 ,报道中说 :“神龙卡”诈骗案是“全国首宗利用互联网为载体、以支付高额利润为诱饵、以传销方式推销神龙广告卡为作案手段、诈骗群众购卡资金的网上集资诈骗案”。这起案件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210多个县市的18.6万名购卡群众 ,售卡数量87万多张、涉案金额达2.34亿元 ,影响之大 ,前所未有。接到读者反映早在7月初 ,《燕赵都市报》接…  相似文献   

18.
吴静 《新闻知识》2005,(12):5-7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中国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国内媒体纷纷组织力量报道这场盛事。面对如此重大的新闻题材,广州各大媒体各施其法,力求在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笔比较过城中几份重要报纸的“神六”报道,选取别具特色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新快报》从10月12日至18目的“神六”新闻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研究三报“神六”报道的不同特色,探索区域媒体在同题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创新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弛  谢湘莉 《青年记者》2006,(18):47-48
读者视线总是各家报社争夺的焦点,在我们举国同庆“神六”飞天这一民族壮举的同时,各大报纸也纷纷尽遣精锐,各显其能,一时间,关于“神六”的报道铺天盖地、精彩纷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媒介景观。本文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作为样本,通过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间的大炒大捧,曾使“××没商量”“××族”、“潇洒×××”这些虚虚实实的词头红遍神州,如今不知不觉中又出现了个报刊无处不“上帝”的新景观。笔者在饱尝过当“上帝”、陪“上帝”、“捧上帝”、读“上帝”的滋味之后,便不禁想发些感慨。 关于“上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有二:一是我国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二是指基督教所信奉的神。平心而论,西方人为何要把消费者尊为上帝,一时还难以理论;但是咱们中国来说,把消费者比作神却总有一种不知哪码对哪码的味道,因为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神。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