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学与地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的特点。因此,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重要的原因是文化重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元散曲,作为一代文学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俗文学特征,而向俗文学的转变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遗憾的是有关元散曲的译作和研究甚少。文章在接受美学视界下以辜正坤所译《元曲一百五十首》为例,探讨元散曲翻译中根据读者"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等接受美学特征,对元散曲翻译时下俗字词、用典和内容风格的把握和处理进行研究,以达到"人类共有"的功能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3.
文化重心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文化特别发达的区域,是诸多文化质点、文化要素等的集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对各类人才、书籍状况的统计分析,得出下列结论:北宋前期,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总体而言,北方文化还占优势地位。中国文化重心仍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北宋四都——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以及太原等地文化较为发达。  相似文献   

4.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散曲和词是同源异派的学形式。但和词相比较,散曲具有独特的诗体特征,主要在于语言上质朴俚俗,表现上坦直显露,风格上尖新奇巧。  相似文献   

5.
《新高考》2008,(2):25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相似文献   

6.
元散曲的俗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散曲出现在中国文学由上中古雅文学向近世俗文学转变的时期,它在语言风格,题旨境界等方面,均表现出迥异于诗词的鲜明美感风貌:以俗为美,这一总体审美特征,正是元散曲对中国古典麻歌美学作出的独特贡献,也是元散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北曲的产生。主要受女真、蒙古以及与之族源相近的其他北方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影响。为了适应新的音乐,北曲在旧有词的基础上加以翻造而成。可以说北曲是词的变体。北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北方民族文化特色,且少数民族作家众多,给北曲带来了不同民族的多样风格。南移之后有汲取南词的营养,从而成就了北曲(元散曲)卓越的风姿。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私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的过程,因而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私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化自五代时期分向发展,南方化不再受治于北方,然后,重心渐渐南移。中国古代北方化的渐渐衰退固然同战争有关,但其根本原因不是战争,而是同北方森林遭到破坏有关。北方森林在历史上因屡遭人类破坏,导致了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致使北方既不可能产生先进的化,也保不住原有的发达化。相比之下,南方化因经济发展而渐趋先进,而北人的不断南迁又加速了这一进程。至元代时,汉化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相似文献   

10.
元散曲取材日常生活化、情感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反映了元代士人对世俗生活的肯定和以俗为雅、极俗成趣、变雅为俗、炼俗为新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1.
自三代至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多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然至两宋时期,吴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有品味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学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这里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代表儒学正统与中心地位以及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于此;科举中吴楚一带高中进士的数量占据了当时全国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看,这里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素质较高的人才分布比例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北方一带是由多变少,以吴楚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由少变多,且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这种跨越性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当时我国的文明昌盛之地,文化发达之区,教育兴旺之所,人才荟萃之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在两宋之际已转移至以吴楚文化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但在吴楚地区间,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大平衡。宋代推动这一地区文化跨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南迁等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宋元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十分盛行,如前所述,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宋玉批评。是在文与道争鸣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当时,人们为了阐述自己的文道观。常常以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为例论证各自的主张。于是他们有关宋玉的批评就在文与道的争鸣中展开了。考察宋代的宋玉批评。绝大多数批评家对于战国末年的辞赋家宋玉与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有极少数理学家持否定态度。这有力地说明。肯定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肯定宋玉作品的讽谏内容和创作艺术,不仅是宋代宋玉批评的主流。而且有着超大比例的强势。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宋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使宋墓中包含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孝文化因素。考古发现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宋墓中体现宋代孝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互不相同并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所受宋王朝政治辖制强弱的不同及文化的沿续性所造成的。宋墓中所体现的宋代孝文化反映了宋代“以孝治国”、“教孝求忠”、“以孝愚民”的时代特点,孝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影响了元代的社会文化,并预示着明清“愚忠”、“愚孝”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词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因文体特点、创作心态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在雅俗走向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是宋代文化中雅俗观念的直接体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雅俗两种文化的交融。这种现象说明,时代文化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又促使社会意识形态及审美情趣等发生改变,并对文化走向产生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型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代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文化范型。以追求内圣、精神的圆满自足为目标的宋学,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基本内核的重要方面。成熟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中央专制集权、台谏制度等则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制度层面。而宋代农业革命、消费性的城市经济、士大夫阶层的形成等方面,则构成了形成宋型文化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宋代金陵怀古词是自唐代金陵怀古诗之后,形成的独立文学题材。北宋金陵怀古词在抒情方式上承接唐人的审美情趣,其现实情怀以忧世为特征在词中得以确立,格调含蓄而温婉;至南宋,金陵怀古词的写作多与时局相关联,其情怀更加注重批判现实,词写强烈的个人情绪,格调因伤时愤世而愁郁沉痛。  相似文献   

18.
宋代闽籍词人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时代和地域的不平衡:北宋少南宋多;经济文化发达的北部东部多,相对落后的西部南部少。宋代福建进士是闽词创作的主力军,但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进士作词,这与词为小道的传统观念有关,也与理学家大讲作文害道有关。词以描写本地风光为贵,宋代闽词主要描写了武夷山、双溪、鼓山、西湖等地的自然风光,显示出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宋代闽词蕴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在爱国词与寿词两个方面,这与理学重气节重伦理有关,又与闽人性情气质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两宋金华词人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浙江是全国诗歌重镇,名作荟萃,大家辈出。其中,浙江词创作和词人的表现十分突出。若从更小的地域范围看,金华词人颇具浙江词人的典型特征,其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浙江词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水平。两宋时代分期的文化意义十分突出,金华词人的个体成就和群体贡献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学成就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的“流行”特征相当明显,表现为创作主体阵营的扩容与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平民”氛围的营造与受众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传播手段的大众化和多样性等。曲子词的流行,不但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同时,它还为后代俗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