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息     
科技期刊编辑文集(一)出版 由山东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编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技书刊编辑文集》(一)已于1989年4月出版。 该文集主要内容有: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编辑学史、科技期刊分类、规范化和标准化、主题词标引、编辑加工、校对以及对科技期刊工作改革的意见和设想等,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经验总结,可供广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已将1985年4月在四川峨嵋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出版研究年会的论文选编为《1985出版研究年会文集》,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继《1983出版研究年会文集》之后的又一部公开发行的出版论文集。《文集》共收论文四十六篇,包括出版、编辑、发行三大部分。这些  相似文献   

3.
《手泽东文集》第三至五卷、《毛泽东诗词集》和《毛泽东传》出版《文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文集选稿范围的时间跨度(1921—1976)比较长,所收文稿的内容是《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毛泽东诗词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共收入毛泽东的诗词67首,其中有10首是第一次正  相似文献   

4.
<冯牧文集>即将出版,身为子女,也作为编辑,我参加了文集的编校工作.此时此刻,我的面前摆放着冯牧文集编委会送给我留做纪念的文集校样,面对厚高一尺多的文稿,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1994年的春天,父亲过七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就在那一天,来访的友人提出了为他出版文集的建议.当时,尽管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但仍被父亲婉拒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说的话,父亲说:"现在出文集,无论从数量还是分量而言,我的文章都不够.我还有一些该写而没写的东西,尤其是关于云南的散文,等我把想写的东西写完后,再考虑出文集的事情吧."  相似文献   

5.
由新加坡华人作家谢克编辑的《新华作家百人集》最近已出版。这本文集均是谢克从过去为《香港文学》组稿9个“新加坡文学特辑”中精选出来的。这100位作家包括不同流派不同文学团体的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代的男性和女性作者的作品,手法不同,风格各异。从这本书可以概括了解近十年新加坡华文  相似文献   

6.
近一时期来,一些出版社争相出版中青年作家的文集,引起了文化出版界的关注,大家对这一现象莫衷一是,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文集不是作品选,在出版界早已约定俗成地形成一种概念,只有对那些创作有相当成就并已有定评的作家才有资格出  相似文献   

7.
导语:范并思"著书不立说"是我国学术界的通病,而此通病在图书馆学更为流行。历史上,上世纪上半叶的图书馆学著作有这样的特点:由于本学科具有职业教育性,因而著作往往具有教材的性质;本学科的主要理论是外来的,因而译著较多;学科的应用性则使著作中有大量工具书及使用说明。这些特点奠定了"著书不立说"的现象基础。到了上世纪下半叶,"著书不立说"中出现一个新品种"论文集"。大到全国性学会,小到一个图书馆,甚至个人,阿猫阿狗,谁都可以主编出版论文集。这些文集名字很宏观很前卫很唬人,但其编辑目的、编辑方式千差万别,加上主编者和拟稿者的水平差异,论文集的学术水准相差太大。从总体情况看,极少数精品文集淹没于大量次品文集中,文集中极少数精品文章被淹没于大量次品文章中,使得文集的可读性与学术信誉度大大降低。但是论文集的确有其他学术载体难以承载的优势。文集的主题集中性是以"杂"为名的杂志较难达到的,而它对于论文篇幅的灵活性,杂志也难达到。毕竟,一本杂志的篇幅有限,一旦遇上数万字的研究报告,杂志一般只能爱莫能助了。与学术专著相比,文集内各内容间的关系可以更随意些,并不一定需要学术专著特有的一以贯之或一气呵成。因此,论文集也能成为人们系统地探索学术前沿的一种很好的载体。文集的特点,使文集的编辑成为一种挑战。编得好可大大推动学科的发展,编得不好则可能空留骂名或笑柄。初闻肖希明教授承揽了编辑文集《图书馆学研究进展》的任务时,我是有些替肖教授担心的。文集编辑过程中太多的不确定性,完全可能毁了肖教授的学术声誉。但今年年初读到这部文集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接下来考虑的是,有人能为这样一部大部头书写出合格的书评吗?幸好,回到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岗位的邱五芳先生,给我们寄来了这篇书评。  相似文献   

8.
一位资深编辑曾经说过,出版汇编书,无论是专题文集或者是一人的文章汇编,最能看出编辑工作的高下。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很有学问的编辑工作。有时甚至会影响图书的规范出版。 最近见到《嬉笑集、莫怪集、留情集、放眼集》一书(无出版年月),定价22.30元。封底上印着四个国际标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著名报人、作家张友鸾先生逝世十周年而编辑的《张友鸾纪念文集》,近日已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张友鸾先生是安徽安庆人.1922年入平民大学,受知邵飘萍,主编京报文学周刊;奉老师李大钊命主办国民晚报.后又为世界日报、民生报、新民报、立报总编辑,复主南京人报.由北而南,由东到西,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先后服务于14家报纸.1953年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注释《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并从事文学创作. 这本纪念文集包含张友鸾先生年谱、纪念文章、生平轶事等部分,收录文章50多篇,照片20多幅,生动记录了这位报人、作家为发展中国的新…  相似文献   

10.
钱锺书和杨绛夫妇在20世纪文坛同享盛名。钱锺书去世后,杨绛致力于整理他遗留的中外文笔记,结集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从中可见杨绛鲜明的编辑理念,即编者对作者"人"与"文"的熟悉程度,决定文集的质量层次;编者对所编辑作品的解读能力、决定文集的精确程度;编者的分类能力和命名能力,决定文集的特色与风格。  相似文献   

11.
贾植芳先生对出版编辑的最新观点发人深省:出版和编辑人员"必须讲究质量,必须用好稿子,必须只认文章不认人,如果认人就是打自己的耳光子,出卖自己的家当."[1]他举例说,世界书局的老板沈知方,发现张恨水是一个人才,特地请张在"会宾楼"吃饭.他们本来素不相识,但出版家只认文章不认人.饭间,沈先生对张恨水说:你写的小说,我们很欣赏.贾先生认为当时上海的出版界善于发现有潜力有才华的作家,善于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作家,所以上海有职业作家队伍,而且产生了许多成功的职业作家.  相似文献   

12.
初夏的一天,到梁晓声家约稿。宾主交谈气氛甚佳,在座的几位出版界友人也畅所欲言,谈锋颇健。主人梁晓声显然受这种气氛的感染,便谈起前不久的一件事情。一个边远地区的出版社编辑,盛情向梁晓声约稿,要给他出一文集。梁晓声却婉言谢绝了。问他理由,他说,我现在出文集还早了点,我才中年,以后还能写很多,现在不急。于是,他向这位编辑引荐了另外两位在京作家出文集。这件小事,使在座的朋友对梁晓声的人品更加敬重。我是出版界人,由此却联想到了文艺出版的许多许多。毫无疑  相似文献   

13.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却截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什么编辑学",但与某些徒有"编辑学"的虚名,内容并不切实际的论著相比,我觉得他的故事中包含的编辑学问更多.  相似文献   

14.
上海图书馆为纪念建馆三十五周年(1952.7—1687.7)而编辑的纪念文集已于七月中旬出版。它是继《上海图书馆庆祝国庆三十五周年文集》(1984)之后出版的续集。《纪念文集》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总结工作、探讨学术为主要内容。集中刊登了有关馆史、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15.
灵感之路     
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赵丽小姐来电话:"中英作家列车漫游中国的文集《灵感之道》已经出版了,想请叶先生参加首发式。"啊,已经出版了,真快!她的电话唤起了并不久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出版社热衷于给中青年作家出多卷本文集。在商品气息日益浓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出版社每出一本书,所考虑的无非名利二字,即较大较好的影响和赚钱,或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少要占到其中的一头。为一个作家出多卷本文集需要较大的投资,出版社一般都着眼于名利双收,因此更需从多方面作慎重的考虑:作品的数量和文学价值,作家的知名度及对读者的影响力,都需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因此,是否出版了多卷本文集,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出版界对一个作家所作出的全面衡量。军旅作家周大新于1996年出版了5卷本文集,完全在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五四"文学著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在一编室内由几位同志承担,这期间主要是编"文集"和"选集",也出过少量单行本.如最早出版的是《瞿秋白文集》(4卷本),接着又开始编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郑振铎的文集;选集编有闻一多、朱自清、  相似文献   

18.
王任叔(1901~1972)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他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期间,他制订了中外古今文学名著的选题,倡议出版中外文学名篇《文学小丛书》以及中外名家的影印文学古籍等,为繁荣出版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编辑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研究,其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编辑是通过作者为读者服务的 王任叔说过:"作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通过作家来为人民服务的."王任叔在这里是在强调联系作者、尊重作者的重要性,如果不联系作者、不尊重作者,拿不到稿子,编辑就失去了为读者服务的手段,也就无法履行编辑的职责.同时,编辑也要积极发现、培养作者,为自己的作者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刘杲同志的这本《出版笔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都是一本沉甸甸的著作.里面收编了作者从《刘杲出版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7月)和《刘杲出版论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之后论述出版、发行、编辑、版权、序跋等文章以及访谈、书信等二百多篇,涉及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所议广泛、具体,独具见识,而作者却只称之为"笔记",可说是另一种含意的"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20.
自从华艺出版社率先出版了《王朔文集》后,近几年来,一些年轻作家的多卷本文集或选集纷纷问世。江苏文艺出版社继《苏童文集》、《叶兆言文集》之后,最近又推出《池莉文集》,《方方文集》、《刘震云文集》和《格非文集》不久也将付梓;海南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云南人民出版社前不久也与迟子建、林白、海男等三位青年女作家签约,将在明年出版她们的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