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文娟 《家长》2009,(7):30-31
没有一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他们的父母。至少,孩子爱父母没有像父母爱孩子那样爱得那么深。出现这种情况,人们通常会抱怨孩子不懂事。看完下面这位母亲的诉说,你就会发现,孩子不那么爱父母,父母本身也是有责任的。  相似文献   

2.
我做妈妈     
编前语:“生你,是我的福份/养你,是我的义务/教你,是我的责任———一份对祖国的责任。”这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写给儿子的诗。这位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着儿子。孩子在她的教育下,聪明、好学又懂事。我们读她的文章,常常涌上深深的感动。希望更多的读者也会从中领悟到一位母亲的爱和责任9年前,我做了母亲。望着儿子那可爱的小脸蛋,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同时又觉得沉甸甸的: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自主、自强、自尊、自信,对社会有用的人呢?“孩子不是管的,是教的”我本想可以轻轻松松做妈妈,因为孩子的爸爸是个严父,我相信他会把孩子…  相似文献   

3.
"鱼头的故事"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母爱是伟大的,对于这位母亲的伟大奉献,我一点也不怀疑,我为之感动,但是我认为母亲的无私和伟大,在她有生之年不让儿女真正的领略,深切的体会这份爱,我为她觉得遗憾.对于这位母亲的爱,我要说的是:爱他就让他听到,让他看到,让他感受到,因为爱就像流动的水一样,爱是双向的,爱是接受,爱是给予,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但是我们也要让孩子学会给予别人爱,懂得爱别人,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爱人的心,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情怀     
说起母亲,每个人心中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是家的感受……而母爱又是多么博大。我认为,一个女人在孕育另一个新的生命时是最伟大的,她们要承担很大重量,承受巨大的痛苦,抵抗临产时的畏惧,当她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时,她会倾注她所有的爱让孩子幸福。在重庆,有这么一位母亲:她十七岁时高位截瘫,本来是不可能怀孕的,但上天怜悯她,她开始孕育小生命了。但她毕竟与别人不同,她得剖腹将孩子取出,否则孩子会夭折,但假如她剖腹,也可能她与孩子只能存活一个。这时她毅然选择留下孩子,她说,她是多么希望亲手带大孩子,但她也许没这个机会。所以她每…  相似文献   

5.
<正>只有经受雷电的山水才更美丽,只有抗过风暴的彩虹才更绚烂,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才值得喜悦。有一位母亲说过,儿子喜欢吃冰淇淋,而她却只给孩子买冷冰激凌的钱,让儿子冒着中暑的危险去排队买冰淇淋。是这位母亲懒惰吗?是这位母亲不爱自  相似文献   

6.
王书伟 《家长》2013,(Z1):37
爱孩子,就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千万别把家长的意愿放在首位。给孩子舒服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孩子才能快乐地成长。公交车上,一个七八岁大的男孩脸上挂着泪花,他的母亲在一旁低声呵斥他。从这位母亲的话语中,知道她这是带着孩子去学琴,孩子不愿意去,于是哭着闹起别扭。公交车开到少年宫站后,母亲扯拽着孩子下了车。望着这对母子下车的背影,我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叹。想起女儿小的时候,也带她学过电子琴,也  相似文献   

7.
因孩子在家不肯写作业,江苏无锡一位年轻母亲竟以跳楼相威胁,打算上演一出"苦肉计"逼孩子就范,不料此举没吓住孩子,倒是引来了好心人的报警救助。(中国新闻网)或许,这位妈妈会说,我是为了孩子好啊,这是我对孩子的爱啊。但是,这样的"跳楼教子"其实是冷心教育。她的爱,孩子肯定感觉不到,他(她)只会感到冷酷与恐惧。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走进心理咨询室。这位母亲的面部表情似乎又是爱又是恨,她指着孩子说:“你看他是有病吗?真不争气,这一个月来,他懒得要命,早上不愿起床,不肯洗脸刷牙,饭也吃得少,整天萎靡不振,沉默寡言,不爱出门,连学校都不想去了,气得他爸爸常常打他,那也不管事。到了几家医院去看过,做了很多检查,也没诊断出什么病,钱可真花了不少……”  相似文献   

9.
刘珍莲 《家教指南》2006,(11):63-64
有一位母亲,十分疼爱她的孩子。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外,便是“孩子第一”的行为模式。这种行径,反映在吃东西上面,就分外明显。平常买东西,明明是一家四个人,她总是只买三份,省下自己这一份;喝牛奶,买三盒;冰淇淋,要三杯;喝汽水,三罐就够了;丈夫和两个孩子,永远享有优厚的待遇。而她自己,则总屈于不需要、不必考虑低姿态当中。这位母亲的出发点是爱孩子、爱丈夫,愿意把好的东西,优先让丈夫、孩子享用。只是,这份爱心,不但未能获得丈夫、孩子的认同和感激,反而形成丈夫、孩子视为当然的自以为是。有一回,一家人出游,做母亲的…  相似文献   

10.
李凤林 《家长》2014,(6):27-27
天下没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有些孩子体验到的不是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而是痛苦。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相似文献   

11.
宫陈 《幼儿教育》2008,(4):12-12
<正>那天带女儿去新华书店,偶然读到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的孩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口渴了,又没带水,而你包里有两个苹果,怎么办?""我会将两个苹果各咬一口!"孩子答道。这位母亲非常失望,很想训斥孩子的不孝,但理智最终让她改变了主意,于是她温柔地问:"为什么呢?"孩子一脸童真地回答:"因为我要把甜的苹果给妈妈!"虽然只是个故事,但我依然为这位母亲感到庆幸,因为她带着宽容和信任听完了孩子的话,这使她感受到了孩子的爱,  相似文献   

12.
西西信箱     
遵义县泮水中学 洋 洋我从小不在妈妈身边长大 ,所以我觉得很难与她相处 ,而她也处处与我为难。还有弟弟 ,他对我的态度也特别不好 ,我该怎么办 ?洋洋 ,因为你从小不是在妈妈身边长大的 ,所以你和妈妈之间可能沟通不多 ,所以你们之间肯定会有一些误解 ,所以你才会觉得妈妈不喜欢你 ,爱唠叨。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位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 ,没有一个孩子不渴望得到母亲的爱。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洋洋 ,有的时候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 ,许多事情也许就能相互理解了。如果我是你 ,如果我和母亲面对面的沟通有问题 ,那我会…  相似文献   

13.
责任     
“孩子,你知道什么叫责任吗?”“哦,您是东史郎爷爷?”“我只是一个罪人,一个民族的罪人……”“哦,责任?我知道,比如说:我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我的责任!对吗?”小女孩自豪地说。白发老人眼中流动着令人捉摸不透的色彩:“孩子,日本是我的祖国,我也很爱她,可我却曾因为爱她而伤害了别人。”“东史郎爷爷,你会因此而不爱自己的祖国吗?”  相似文献   

14.
我是教师,也是母亲。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教会孩子做人,比教育他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而在教孩子如何做人这个问题上,我首先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爱己之心。我认为,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能知道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女儿刚刚懂事,我便着意培养她的自爱意识。有一段时间,女儿经常不吃早饭,特别是饭菜不合口味时,她宁肯饿肚子也决不吃一口。于是,我在教育她好孩子不应该挑食的同时,着重给她讲爱惜自己的重要性。我说:“你  相似文献   

15.
积雪草 《阳光搜索》2005,(10):12-13
母亲说不爱我,其实是句谎话,只为让我醒悟,她一直在我的身后默默地看着我、关注我而我,竟然傻傻地不知,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相似文献   

16.
一位年轻母亲告诉心理医生,自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让她又是学舞蹈又是学钢琴,等孩子上小学时,就花钱把她送到最好的学校,还请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家教,晚上和周六、周日都排得满满的。结果孩子一上课就打瞌睡,晚上睡觉又翻来覆去睡不着,到医院一检查说是患了神经衰弱症。这位年轻母亲觉得很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神经衰弱呢?  相似文献   

17.
父亲要重视对孩子的管教,学会怎样去惩罚孩子,但不要体罚他们。多数孩子一听到父亲的管教就联想到惩罚。他们认为父亲是迫使他们为做错事而受苦的人。虽然不是每个父亲都如此,但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是只负责“管”的责任,而忽略了“教”的责任。有一些父亲根本不参加儿子的管教工作,把孩子小时候的管教责任完全推给了母亲。对于中国家庭中的父亲而言,如果当父亲把管教儿女的责任全交付给母亲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就会增多,没有父亲帮助,她极难克服这些摩擦。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为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一片酷热难耐的沙漠中,一群难民正缓慢地向边境移动。一位虚弱的母亲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她抱着孩子找到一位神父,想把孩子托付给神父,因为她觉得自己已无法撑到边境。然而,神父断然拒绝了这位可怜母亲的要求,他说:“你自己的孩子,当然要由你自己负责,我无法代劳!”母亲万般无奈,只得抱起自己的孩子回到难民潮中。令人惊奇的是,这位虚弱的母亲抱着孩子,尾随难民潮一天又一天蹒跚前行,最后竟步行到了数百公里之外的边境。在国际红十字会的护理照顾下,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都平安地活了下来。那位神父是充满智慧的,试想,如果当初神父满足了这位…  相似文献   

19.
又是一个温馨的五月,又是一年的母亲节。看着母亲们日渐增添的白发和衰老的脸庞,我常常在想:她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孩子会理解她吗?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会是怎样呢?带着这些问题,一次“关于母亲的话题”的问卷调查在35个少年中间展开。或许调查并不全面,但却能够折射出当代学生对母亲的态度。如果您愿意,不妨和孩子一起看,您或许会从里边找  相似文献   

20.
杨林柯 《教师博览》2023,(32):51-53
<正>一位朋友曾向我求助:她的女儿有些抑郁,不想上学,甚至有悲观厌世的自杀倾向,希望我能和她的女儿聊聊天。因为她女儿不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这位母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找到了我。通过三次聊天,我了解到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母亲身上,因为母亲在和女儿的日常交流中时不时会冒出“你去死吧”这样暴力的语言。在母亲看来,这也许是自己一时的情绪发泄,而女儿的感受却是:母亲不爱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