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小雅·采薇》第三章有“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的句子。注家都把“阳”解释为“十月”,这显然根据《尔雅·释天》:“十月为阳”,但依此释来,就与诗的原意发生了矛盾。先看首章开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薇,即野豌豆,可食。作,刚长出地面。这两句是兴。孔颖达《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即是说,兴,谓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所以诗歌紧接着抒情:“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朱熹解释说:“此遣戍役之诗。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故为其自言。”(《诗集传》)见薇而采,见薇作而想起采薇的时候已是岁暮,十分自然。野豌豆是越冬作物,头年九、十月开始生长,来年四月成熟。周历建子(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这里的岁暮正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十月。  相似文献   

2.
<正>《采薇》一诗在解读过程中,有三处疑点,现献疑如下:一、前三章诗中对于"时间"的解读前三章诗采用"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层层推进,不断渲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第一是表现了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粮草不续,以野生薇菜充饥;第二是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第三是渲染了戍边士卒思归而不得的痛苦与焦虑之情;第四是使诗作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易于吟唱。  相似文献   

3.
薛吉辰 《现代语文》2004,(10):44-44
一、《采薇》———小说———鲁迅小说名出自《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是一首关于戍边将士的诗,描写了战士远别家乡饥渴劳苦的情景。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商朝末年伯夷、叔齐兄弟的故事,借此批判了他们逃避现实和软弱无能的行为。二、《七月流  相似文献   

4.
屈赋直言“伯夷”者二,《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悲回风》“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王逸《章句》引《史记·伯夷列传》释之,以为《橘颂》、《悲回风》中的“伯夷”乃“孤竹君之子”,“叔齐兄也”;洪《补》进而引韩愈“特立独行,亘万世而不顾”之颂,以为“屈原独立不迁,宜与伯夷无异,乃自谓近于伯夷,而置以为像,尊贤之词也。”又,《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明]周拱辰《离骚草木史》以为“指夷齐事”,“言采薇而惊来女子之讥,遂弃薇而饿,白鹿又何以佑之,而荐之乳乎?”[清]毛奇龄《(天问)补注》复证之:  相似文献   

5.
付维彦 《学语文》2009,(5):30-30
《采薇》(见卷首)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此文主旨,《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申培《诗说》认为是。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今人有断定其为爱国之诗,也有认为是思乡之诗。人教版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其。思念故乡、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采薇》中连用四个意象,有比有兴,借景借物抒情,体现了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意象一,薇《采薇》前三节是主人公归乡途中回忆以前的军旅生活及思乡之情,为何以"薇"起兴而不是其它植物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最后一节与前文的关联。《诗经》中的起兴多数是由眼前所见景物触发联想,  相似文献   

7.
诗经·采薇     
《学语文》2009,(5):1-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相似文献   

8.
品《采薇》之兴味《诗·小雅·采薇》一诗的艺术表现,最值得重视的是,前三章和末章的每章开头都以自然景物入诗,托物起兴。许学夷云:“文采备美,一皆本乎天成……托物引类,则葩藻自生,非用意为之也。”[1]“本乎天成”,首推“托物引类”的兴句。兹就其意味,试作逐一品赏。  相似文献   

9.
采绿与相思 在《诗经》中描写人采取某种绿色的植物,成为表达相思之情的固定套式。不管是采卷耳、采薇菜,还是采葑莱、采蓝草,都是相思的前奏曲,暗示出一种强烈、深沉而缠绵的思念之情。试看下列例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周南·卷耳》)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慑惙。……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召南·草虫》) 爰采唐矣,洙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鄘风·桑中》)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 彼汾一曲,言采其(艹卖);彼其之子,美如玉。…… (《魏风·汾沮洳》)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小雅·采绿》)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小雅·采薇》)  相似文献   

10.
<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11.
风雪夜归人     
韩雨 《同学少年》2010,(3):34-35
风萧萧兮易水寒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你在唱什么?”年轻人好奇地停止了挖野菜,偏着头看向一边的老者。咿咿呀呀的苍老声音,配上似乎正从远古飘来的奇妙歌词,成了少年为之沉醉的旋律。  相似文献   

12.
左力 《文教资料》2006,(36):1-3
品《采薇》之兴味《诗·小雅·采薇》一诗的艺术表现,最值得重视的是,前三章和末章的每章开头都以自然景物入诗,托物起兴。许学夷云:“文采备美,一皆本乎天成……托物引类,则葩藻自生,非用意为之也。”[“1]本乎天成”,首推“托物引类”的兴句。兹就其意味,试作逐一品赏。(一)前三章前三章每章开头,都以“采薇”二句起兴,其艺术意蕴有三:1.在西周抗击犭严狁入侵的战争中,最为艰难的是战场广阔,转徙不定,运输给养难于保障,食物长期匮乏,士兵们不得不经常地“采薇”充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跟国风民歌一样,此诗的创作紧紧贴近生活,以“采…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对《诗·小雅·采薇》末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评语,是其对《采薇》断章取义式的解读。从《采薇》的主旨来看,其末章并未"以乐景写哀,也谈不上"以哀景写乐",而是以杨柳、雨雪的景物转化来表现感时伤事之情。  相似文献   

14.
1992年2月14日,在西方情人节的这个美好日子,一个小女孩降生在湖北宜昌周家,父亲周云逸是一位喜欢艺术的摄影师,因为酷爱《诗经》,就用诗经中的名篇《采薇》作为女儿的名字,"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两岁时,周采薇就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缺损。心型修补手术后,她气管受损,不断增生的肉芽让气管中只留下发丝般细小的空隙,无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将一篇写戴安澜将军的传记作品命名为"将军赋采薇",该命名来源于毛泽东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的"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唐代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16.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关于该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采薇》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采薇》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仅拟就其修辞方式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7.
据《左传》杜预注,古代有这样一种记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间段,各时间段的名称与顺序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平旦也叫平明,夜半也叫夜分。每个时间段两个小时。这种“夜半”记时法与子丑记时法、更次记时法以及现在  相似文献   

18.
古今记时法     
据《左传》杜预注,古代有这样一种记时法,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间段,各时间段的名称与顺序为:夜半、鸡鸣、平明、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这种记时法人们比较陌生,它与子丑记时法、更次记时法以及现在的小时记时法对照如下表: 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几首采用“夜半记时法”点明时间的古诗。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日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一诗叙述兰芝被遣经过一段中,写到兰芝、仲卿迫于焦母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不得不盟誓分别时,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表达他们的依恋情深。但“依依”当作何解,没注。有人则在是讲解“依依”时,往往引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依依”加以佐证,说这是表达夫妻二人情笃爱深,不忍离别的感情。但又语焉不详。考《诗经·采薇》中的这两句本是写戍边士兵远别家室时的季节景象,为士兵出征勾勒的一幅自然景象的国画。这是征人在戍边征战中饱受羁旅之苦,伤离别之情,由眼前回家路上“载渴载饥”的景物回忆来时的风光的。“依依”是写春天里柳条柔弱而随风飘荡不定的样子。后来人们因“柳”与“留”音相谐协,才以折柳相赠来寄托因征战、羁旅离别相思留恋之情。按古文修辞省文用法,往往将“杨柳依依”节用为“依依”,成语中就有“依依惜别”、“依依不舍”的说法,即形容有了感情,不忍离别。《孔雀东南飞》即是此意义,这实际是《采薇》中“依依”的用法的引申发展,它的语源可上溯到《诗经》。但这里的“依依”与《采薇》中的“依依”形容杨柳轻柔飘荡的状貌应该说在释义上不是一回事。它与王维《渭川田家》中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之“依依”用法倒是相同的。因此人们错误地直接引用《采薇》中的“依依”来佐证此处的讲解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20.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 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