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 ,对人的成长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  一、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 ,期望孩子光宗耀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据辽宁省教委“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庭教育》编辑部的调查显示 ,在接受调查者中 ,90 8%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许多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目标的实践者 ,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不考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  相似文献   

2.
据中科院心理所教授王极盛对北京1800名家长近3年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家庭教育不当,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盲目地、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另据致远高中的一项调查认为,80%的家长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知识方面欠缺,但多数家长以工作忙,没有时间等种种理由拒绝学习。新的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良好配合,因而家庭教育的这种滞后面必将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孩子不是无师自通。作为家长只是给孩子设置了适合的学习环境并有了爱,这还不够。许许多多的育儿科学、知识、技巧、方式,还需要家…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言不虚。6岁的孩子在刚入学的时候已经带有家庭教育的烙印。成功的家庭教育会促进成功的学校教育,不成功的家庭教育将使学校教育变得困难甚至失败。如果把孩子的教育作为一个事业的话,那么老师和家长背靠背是搞不成事业的。具体地讲:孩子首先是家长的孩子,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投入的热情和关注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对自己孩子的品性、兴趣、特长和短处,家长是最了解的。老师要想真正了解每一个孩子,除了自己的观察,还有赖于从家长处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只有获取了这些资料,才能因材施教,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4.
<正>很多家长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知识的片面和零乱,方法使用的随意和盲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必须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学习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给予孩子适合的家庭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据调查,目前有80%的孩子在注意力集中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在生活上心不在焉、丢三落四、责任心差,学习上虎头蛇尾、效率低下。注意习惯的形成是有关键  相似文献   

5.
时下,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相当一批家长受片面人才观的影响,把追求孩子获得高分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而不重视孩子的情商发展。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并且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例如,家长过高的期望和盲目的攀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无一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倾注大量的心血,这固然令人欣喜,但与此同时,部分家庭教育现状与结果却让人忧虑。例如:一些家长不顾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孩子的兴趣需要,违背孩子的意愿,一味偏重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  相似文献   

7.
适度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延续学校教育,如果家长拔苗助长,对孩子的学习、学校的教育其实是很大的破坏。多年来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的吴文儒老师总结了家庭教育中常见的四个误区。误区一: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很多家长都曾表示,要让孩子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但是简单地把孩子当做自己“还愿”的工具,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会让孩子感觉他学习是为了父母,而不是从自身愿望考虑主动学习。吴文儒举例,曾经向她咨询过的一个孩子,从小喜欢无线电单片机,但该生的父母因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进而考上大学。他们并…  相似文献   

8.
谈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家长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等都将对孩子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一、家庭教育的内容1.家长心态。现在许多家长都爱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学习,不依据孩子的喜好培养特长,无形中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了许多压力,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此,搞好家庭教育首要的是家长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代替孩子…  相似文献   

9.
王立才 《林区教学》2010,(12):15-16
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相当重要,然而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家长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粗暴,主要存在"四过":过分宠爱,过度呵护,过分照顾和过高的期望值,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0.
对于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不给予闲暇时间"这一非理性因素进行了客观理性地分析。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更新观念,有意关注孩子的性格、兴趣和内心,积极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尊重孩子兴趣,信任赏识孩子,发挥家长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以达到幸福美好的家庭教育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工时制的实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显现。从家庭内部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学校,教育孩子便是幼儿园和学校的责任,而自己只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以此来推卸自己教育的责任。二是大部分家长不懂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由于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一生”。新一代的家长都受过教育,他们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比较认真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虽有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愿望,却事与愿违,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孩子们真正独立踏上社会之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疑是最主要的教育手段。然而,有不少家长却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就为孩子的教育投上了加强险,由此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再加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压力和行业竞争加剧,很多家长更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自己忙于工作,甚至与孩子相隔两地,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孩子没有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思想上与心理上都不健全,于是就造成了学校埋怨家长、家长又抱怨学校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4.
杜召荣 《考试周刊》2012,(21):168-169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投入、期望都是前所未有的,每一个做家长的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家庭教育的质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且在不断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为保证家庭教育质量做努力。本文谈谈积极心理暗示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国家历来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现在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存在不少误区。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算完事,自己只要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行了。更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症”,只在为数极少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患了另一种“多动”症,其症状如: 动脑多。有些家长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不考虑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及孩子的兴趣,整天“跟着感觉走”,三天一套“方案”,五天一个“措施”,强求孩子顺应自己设计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受到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限制,这种脑动得越多,越是事与愿违。不仅有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更会使孩子  相似文献   

17.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需要和学校共同努力,让学生成长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要遵循两个公理,第一个公理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家庭教育的重心,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第二个公理是"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这两件事,家长和老师谁都代替不了,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不足,甚至磕磕绊绊,再平常不过.关键是怎么去引领和指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应该将教育的重心由聚焦孩子的缺点转移到鼓励和发现孩子的长处.  相似文献   

18.
闫蕾 《考试周刊》2012,(73):19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应不断更新。然而,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盲目求快求好,结果适得其反。本文从一个案例切入,揭示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在教育自己孩子时不断吸取一些优秀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寻求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力求使两种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金悦  张旭 《安徽教育》2013,(3):11-12
<正>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有一个光明前途,家长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作为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隐患感到担忧。一、依赖学校,忽略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因此,他们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自己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孩子的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