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2.
平凉市档案馆珍藏着一部民国时期的崇信《关氏家谱》。2008年8月,被省档案局评为甘肃省60件珍品档案之一。一、崇信关姓始祖——关和《崇信县志》记载:关和,字钧石,山西洪洞  相似文献   

3.
一朱熹对于《诗经》用力最勤,《诗集传》便是他研究《诗经》的成果之结晶。但是关于此书的成书时间,则历来说法不一。清人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三系此书于淳熙四年(1177),是年朱熹四十八岁,今人多从此说。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今本《诗集传》卷首的《序》署曰"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序"。但是其实朱熹的孙子朱鉴在《诗传遗说》卷二中早已指出这篇序不是为《诗集传》而作:"《诗传》旧序,此乃先生丁酉岁用《小序》解经时所作,后乃尽去《小序》。"清人《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此序写于《诗集传》成书之前:"卷首自序,作于淳熙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盖犹初稿。序末称‘时方辑诗传’,是其证也。"今  相似文献   

4.
说“论赞”     
“论赞”,是中国历代书籍和文章中的一种定型化的文字体式。包括史书中的论赞以及这种论赞的衍生物——其他作品继承和仿照史书的论赞体所作的论赞。 史书中的论赞,指史书纪传篇之末所附的评语。其名目很多,《左传》称“君子曰”、“君子谓”或“孔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皆称“赞曰”;汉荀悦《前汉纪》《宋史》、《清史稿》等皆称“论曰”;《三国志》称“评曰”;常璩《华阳国志》称“撰曰”;《旧唐书》称“史臣曰”;《资治通鉴》称“臣光曰”。其他还有称为“议”“诠”“序”  相似文献   

5.
天一阁藏家谱目录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谱记载了一姓一族的世系和著名人物事迹,是一姓一族的历史书。古代学者很重视家谱的纂修,明郑满《宗谱序》说:“国有史,郡县有志,家有谱一也”。把国史、方志、家谱看得同样重要。谱学的发展也有二千多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清别集”第14593条著录:《八一老人序存》,不分卷,清王念孙撰,清抄本,清黄聪跋,程荃题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该书共收《纪盛诗序》、《家谱序》、《二十四泉草堂诗序》、《龚参军诗  相似文献   

7.
《庚申外史》是研究元末历史的重要史料,作者为权衡.今天所见的《庚申外史》主要有宝颜堂秘笈、学津讨原、学海类编、海山仙馆丛书、豫章丛书等版本.豫章丛书整理出版后,读者使用这个版本较多.关于此书的作者权衡,史料很少,若非此书,恐怕无法留名至今,陈高华先生有《〈庚申外史〉作者权衡小考》一文,对权衡生平进行了考证,颇为详尽.然而在《四库提要》中《庚申外史》的提要有如下一段: 书前别附一序,称"洪武二年,迪简受命访庚申帝史事"云云,不著其姓.详其文,乃《庚申帝大事纪》序,非此书之序,后人移缀此书中耳.考王祎《造邦勋贤录》,称"刘迪简,宜春人,国初征授尚宾副使",则迪简当为刘姓.又考黄溥《闲中今古录》,称《刘尚宾集·庚申帝大事纪》.则此序为刘迪简《大事纪》序明矣.  相似文献   

8.
"老子曰"在今本《文子》中共出现一百八十五次,除少数出现在问答部分外,一般都冠于一章之首。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出过疑问。章太炎说:"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张成秋说:"其文皆称‘老子曰’,然不尽老子言也。"由"老子曰"的可疑,推论《文子》为伪书。对于这些指责,认为《文子》是先秦古籍的学者们在论述中  相似文献   

9.
1945年 民国三十四年 一月十五日 星一腊月初二日 晴 阅李煜《绣虎轩次集》十二卷,煜本姓曹,家 于睢宁,顺治丁酉举人,铨授太仓州学正。此集 诗、文各六卷,皆为学官后所作,诗有才情,文不 脱明季轻率之习。称其妾曰内亚子,有《读(金瓶 梅)书后》云:书中有丑无生,诧为创见,皆极可 笑。然《登雨花台记》序:认识监生事,极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岑仲勉先生《唐史余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卷四《杂述》"前乡(?)进士"条引北宋柳瑊摹雁塔题名残拓本:"雁刹题名有令狐绹书一通云:‘侍御史令狐绪,右拾遗令狐绹,前进士蔡京,前进士李商隐,大和九年四月一日。’"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一,蔡京开成元年(836)进士及第,李商隐次年(837)登第,均在大和九年(835)之后,刘承干《玉溪年谱序》因据王定保《唐摭言》"得第曰前进士"之说,云:"大和九年玉溪尚在随计之列,安得有前进士之称,殆不足据。雁刹题名为宋宣和间人得唐贤遗迹补缀上石,年月往往淆错。"(《唐史余审》引)岑氏反驳曰:"但勘  相似文献   

11.
《诗序》即《毛诗序》的简称。历来对于《诗序》结构的划分有所谓的"大序""小序"(郑玄《诗谱序》)、"古序""宏序"(程大昌《考古编》卷二"诗论十")、"前序"(《二程遗书》卷二上)、"后序"(范家相  相似文献   

12.
笔者幼喜读书,几欲成癖,时人嘲之为"书痴",岁月悠悠,今已皓首。借问学之所得,两脚书橱而已!前有海外学子询及习汉学之书目,求指迷津,余笑曰:"近世张之洞之《书目答问》刊布于前,继有鲁迅为大学生开列书单于后,余岂敢信口开河?"旋读今人华夫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下称《大典》),不禁拊掌曰:"得矣,寰宇求书,此最钟情!" 该《大典》由济南出版社出版,煌煌两巨册,八百余万言,  相似文献   

13.
古代小说序跋与诗文序跋产生时间应相差不大,现存的《毛诗序》一般认为是汉儒毛苌所作,而现存最早完整的小说序跋性质的作品是刘歆的《上山海经表》,二人生活大致同时。不过,《汉书·艺文志》称":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认为《毛诗序》渊源于子夏。汉代以后的学者,大多相信子夏曾作有《诗序》。宋洪迈《容斋随笔·子夏经学》(续笔卷十四)":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  相似文献   

14.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活动于战国中晚期的思想家,今传《孟子》一书。《史记·孟荀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列为《四书》,成为读书人必须研读的典籍。《孟子》旧注中存在一些疑问,颇有争议。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其义同于《周易·系辞下》所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如同篇有"独何与",凡二见,当读为"孰可与"。  相似文献   

16.
《孝纪》撰者蔡保祯字端卿非字瑞卿提要卷61史部传记类存目三云:"《孝纪》十六卷,明蔡保祯撰。保祯字瑞卿,漳浦人。" 按谓保祯字瑞卿误。《孝纪》卷首有朱露、林日瑞二序,皆称保祯字端卿,卷端自署为"明清漳蔡保祯端卿甫",亦明言端卿为字。谓字瑞卿误承先前成书的《续文献通考》,是书卷165称保祯字瑞卿,并宜订正。  相似文献   

17.
《黄氏日抄》又作《慈溪黄氏日抄分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下称《善目》)第663号著录,曰:"九十七卷,宋黄震撰。宋绍定二年(1229)积德堂刻本。存二卷,二十七至二十八。"藏国家图书馆。第664号又著录一部,曰:"宋绍定二年积德堂刻,元至元重修本。存二十五卷,四至五,十二至十三,十七,十九,二十五至二十六,二十九,三十四至三十八,七十一至七十八,九十四至九十六。"藏山东省博物馆。第665号又著录一部,曰:"元后至元三年刻本。"可见第664号著录的"元至元重修",指的是前至元。据此,《善目》编者确信:出版过宋绍定二年《黄氏日抄》九十七卷本。只是散失严重,仅存残本。  相似文献   

18.
《烛湖集》十二卷,宋孙应时撰。应时(1154—1206)字季和,号烛湖居士,馀姚(今浙江)人。淳熙二年进士,为黄岩尉,入蜀制幕,后知常熟县。著有《烛湖集》,久佚,今所存亦为大典本。《四库提要》曰:"据应时诗中自序,盖尝应刘克庄之求,手编其稿为五十卷。集末有其侄祖祐跋,称……以十卷付梓……是十卷为祖祐所编,非其旧本也。"按馆臣所称孙应时诗,见《烛湖集》卷一九,为七律,诗题甚长,曰《闽宪克庄以故旧托文公五世孙明  相似文献   

19.
南宋著名词人与思想家陈亮原有《龙川文集》四十卷、《外集》四卷,人元亡佚。至明成化年间汪海收拾断简残编,补辑而成《龙川文集》三十卷,流传至今。陈亮诗文多有亡佚,三十卷本《龙川文集》中也误收入伪篇。如卷十五中有《后杜应氏家谱序》一文,其中有"登宋咸淳中解榜,官至广东廉访司副"等语,显为元人  相似文献   

20.
家谱的发展在宋代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表现在家谱编撰方式上由官府主修变为私家修撰,并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向庶民阶层渗透;而且表现在家谱功能上由过去炫耀门第、考校选举等政治功能和婚姻交往等社会功能变为"敬宗收族"的伦理教化功能。但是在北宋前中期,虽然苏洵《苏氏族谱》和欧阳修《欧阳氏谱图》开创了新的修撰范式,响应者似并不多,以至于欧阳修曾对苏洵说:"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不可无也"(《嘉祐集》卷十四《谱例》引)。但是晁氏却是能够洞见时代对新的家谱需要的宗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