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过程:一、比比谁的问号多———培养问题意识《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从发现“谜”到揭开“谜底”,充满着悬念和智慧的思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习课文可从质疑课题入手。如:谜底?山谷中有什么谜?怎样揭开谜底?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作“鸟瞰全景式”的朗读,看他们了解哪些问题,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在与文本“远距离”对话中,学生不难发现山谷中特有的现象,知道山谷之谜是什么。但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关注点不一样,阅读困惑也不同,教师要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如:东坡的雪松为什么能完好无损的保留…  相似文献   

2.
有些标点符号 ,或是由于粗心 ,或是弄不清用法 ,常常用错。1 .陈述句中有疑问代词或表疑问的结构 ,该用逗号或句号却误用了问号。如 :( 1 )这本杂志由什么单位主办 ?在什么地方订阅 ?他一一作了说明。( 2 )我不知道他是否订了《中学生学习报》 ?( 1 )中有疑问代词“什么” ,( 2 )中有疑问结构“是否” ,但这两个句子都是陈述句 ,并不表疑问 ,因而 ( 1 )句中问号应改为逗号 ,( 2 )句中的问号应改为句号。2 .省略号与“等 (等等 )”同时使用。如 :(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等。应删除省略号 ,…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说:“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基本功。注意问号。(1)选择问句之间不用问号。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用逗号。如:“你是同意呢?还是不同意呢?”这个句子是选择问,前一问号应改成逗号。(2)含有疑问词的陈述句不能用问号,问号用于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如“:你说得太快,听不清说些什么?”句中虽有疑问词“什么”,但仍是一个陈述句,句末应改成句号。注意顿号。顿号只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标题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1.标题后面一般不加句号。2.标题后的问号和感叹号可加可不加,不加问号的,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不加感叹号的,如《别了,哥哥》(殷夫)。加问号的,如《“友谊”,还是侵略?》(毛泽东);加感叹号的如《让青春发出光和热吧!》(秦牧)。3.标题中可加顿号、逗号,如《青岛、济南、北戴河的巡游》(郁  相似文献   

5.
标点两题     
问号问号常常容易用错,主要忽视了两点:从结构来看,问号是句终号。有些同志把它作为句中号,这是通病。他们错误地认为,凡是表示疑问的句子(不管它独立与否),甚至只要用了“什么”、“怎么”、“吗”、“呢”之类表示疑问的词,就非得用上个问号不可。针对上述情况谈两点看法。一、单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只能用一个句终号。请看:1.你敢吗,欧也妮?  相似文献   

6.
一、use是及物动词,意为“用;使用;运用”。如: 1.How do you use a telephone?你怎样使用电话? 2.Do you know how to use a dictionary?你知道怎样使用词典吗?  相似文献   

7.
准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我们以近年高考题例为主,从最简单的错误项入手,对一些常见错误类型列举如下: 1.倒装句问号前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1993年新科目组) 倒装问句中问号应放在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就用问号,该句中“同志们”为称呼语,为了强调问话内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倒置,应将问号改为逗号,引号内句号改为问号。  相似文献   

8.
对错别字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着眼点应放在预防上,防重于纠。那么,怎样防止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个方法。1.根据字音特点记字形有些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区别开来。如“今-令”,这两类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记住声母是“L”往往都可写成“令”,如“铃、岭、怜”;那么其余的都写成“今”,如“吟、念、贪”等。还有的字可用韵母来鉴别,如“舀-陷”很相似,韵母是“āo”应写成“舀”,如“稻、蹈、滔”;其余的只能写成“陷”,例如“焰、陷”等。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考点分解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识记积累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一)使用问号1.应区别"选择问"和"连续问"。(1)选择问的两部分中间用逗号,末尾用问号。如: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2)连续问句后均用问号。如: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会对一些科学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鸡蛋放在水里会怎样?在水里加盐后鸡蛋会浮上来么?糖放在热水里  相似文献   

11.
邬晓玲 《上海教育》2022,(Z2):161-162
<正>新冠疫情在2022年变换着狡诈的面孔,上海于3月12起开始线上教学,这无疑给社会出了一个问题,给学生出了一回烦题,给家长出了一套累题。这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出了三道难题:一不能聚集,德育活动之“散”怎么办?二长久居家,心理疏导之“烦”怎么办?三隔屏上课,教育成长之“难”怎么办?三个问号就像三个钩子,紧紧钩住的是“急、烦、难”。怎样将这些“?”(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践行德育为王、活动取胜,递交出一份所做所成的育人“答卷”呢?  相似文献   

12.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里除了文字之外的一套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准确地表达语句的思想内容,分清它的结构,辨明它的语气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有些学生在作文中标点符号的误用情况还相当普遍,在考试中对于使用标点符号的基础题失分情况也较严重。现将标点符号运用的常见错误加以举例,并略作解析。一、问号的误用1.非疑问句误用问号有些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样、哪儿”等和语气词,但不一定是疑问句,要分辨清楚后再使用相应的标点符号。例1 我不知道他住在哪里?例2 …  相似文献   

13.
1.在输入大量学生成绩时,容易发生误输入,如将“90”误打成“900”等。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  相似文献   

14.
1.观察水的形态、颜色。倒一点水在倾斜的木板上。问:“水怎样了?”答:“水会流动”。老师接着说:“象水这样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又问:“水的颜色怎样?”答:“白色”。“再仔细看看,水是白色的吗?”学生沉思,不语。老师拿出一杯牛奶,问:“牛奶是什么颜色?”“白色。”“水和牛奶的颜色一样吗?”“不一样,牛奶是白色的”。把一张浅色的纸放在装着牛奶和水的杯子的后面,“大家再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第三章“声现象”是增加的新内容。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但又充耳不“问”的物理现象,教师在上课伊始即可向学生提出“同学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走进教室”的简单问题,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听到了上课的铃声,可再要求学生猜测每人身上都有一件“宝”——收音机,由此引出了第三章课题。在此基础上,巧用教材第一节篇首大问号里的内容,指出: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等问题。这样使学生对本节要学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一  相似文献   

16.
一、比热容实验的改进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热学知识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之一,其中“比较不同的物质的吸热能力”是设计性的实验,它先是让学生思考问题:①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是不是还需要什么其他的器材?②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实验的方法是分别将盛食用油和水的金属盒放在两个支架的石棉网上,用两个酒精灯同时给它们加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历史教材中,运用数字揭示历史情况的地方很多,如:人数、垦田数、赔款数、军队数等。教学时,如果老师照本宣科,泛泛讲述,学生听起来无味,容易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质量。怎样教“活”历史课上的数字呢?下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1.如教学《大航海家郑和》一课,郑和  相似文献   

18.
一、导读:质疑问难,激发情趣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趣从疑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引入课题“好学的爸爸”后引导学生提问:“小朋友,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小问号?”这样会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我想知道”的冲动。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筛选整合出最有价值的问题:1.爸爸为什么还要学习?2.爸爸在学什么?3.为什么说他好学?4.爸爸学得怎么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做尽可…  相似文献   

19.
李莹 《湖南教育》2003,(12):54-54
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探讨,让他们在“动”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呢?我认为其中离不开教师的“巧导”。一、巧设悬念,活跃学生思维。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如:让学生认识酒精容易挥发一客观事实。一上课,教师使用沾有酒精的毛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让学生观察“小鸟”有何变化。短短几分钟,“小鸟”飞走了。随后教师问:“‘小鸟’怎么会不见了呢?”随即引入新课。二、巧妙提问,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提出一些问题,能让学生在新问题与原有…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要在双向互动上下功夫,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变“单一交际”为“网状交际”,要围绕话题精心设计多个回合、多个情境,让生与生、师与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网状的口语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的交际的过程。1.双向互动性显性的话题。如教材里“小猴借铅笔”这个话题,有这样的文字提示: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是怎么做的?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提示要求,分别让学生扮演小猴和熊猫,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