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现区域生态文明需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关联性。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整体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矛盾,从意识及行动上重视区域生态文明,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提高区域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是中国—东盟陆路通道上的最重要的节点,是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往来的国际经济合作区域,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平台。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做好广西凭祥保税区的硬环境、软环境建设,依托综合保税区进行产业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政府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实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强弱,是其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的重要资金支撑和保障.通过分析广西财政收支重心地域迁移的动态轨迹,可以发现:广西财政在全国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地位相差悬殊,全区财政收支重心有偏向南宁市和北部湾经济区的趋势,北部湾经济区的财政收支重心主要向南宁市偏移,北部湾经济区对桂东、桂南和桂西财政收支重心影响较大,区域重点建设地区对各经济区财政收支重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东部主要经济区域、国内主要功能城市、国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土地利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仍然显得相当低下,城市土地各项用途的分布也不尽合理。因此,合理调整城市土地用途分布,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对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开放开发步伐,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面向东盟加强广西北部湾企业文化建设是优化广西北部湾企业文化本身的需要,是提升广西北部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发展广西北部湾区域文化和经济、政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劭宸 《广西教育》2010,(27):14-15
本文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广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如何更好地适应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发展的加速,广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高等教育,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由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特点,以及经济区发展的独特定位,需要大量符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的区域性、特色性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广西高等教育需要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发展的要求,培养出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下,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显著,未来发展活力十足,其人才需求总量增大、产业分布在改变。为满足和进一步促进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广西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北部湾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广西经济发展所处的竞争环境迫切要求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机遇要求我们苦练“内功”,切实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广西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北部湾经济区,以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切实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0.
广西经济发展所处的竞争环境迫切要求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机遇要求我们苦练“内功”,切实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广西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北部湾经济区,以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切实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1.
福建区域品牌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区域品牌,有利于增强福建区域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福建集群中的一些龙头企业依托已有的名牌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成为带动福建经济增长的有效"引擎"。但是在区域品牌创建过程中也存在着品牌意识薄弱,区域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区域品牌种类比较单一,层次较低等问题。为了实现福建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政府、协会、企业一体的区域品牌培育意识,完善竞争合作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品牌层次,促进区域品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高等教育体制转轨成为必然,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已是人们的共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首先要明确两个原则:一是要以特色立足,以特色求发展;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明确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高等院校理应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但为国家服务必须通过为地方服务体现出来,如果不能很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很难说为全国服务,也就难以体现出办学特色。因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应与本区域保持密切联系。经贸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区域自身特点,本着服务本区区域经济,满足本区域大众需要的原则,积极开设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课程,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努力开展项目合作,推动该区域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瑜  俞霞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3):39-42,76
在海西高速铁路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开展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旅游发展影响的研究,可为福建省改善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提供借鉴。高速铁路建设对于福建旅游业在开展省际旅游合作、实现省内旅游互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等方面有诸多影响。结合未来高速铁路建设的前景,福建省旅游业应从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打造旅游精品等方面实现对全省高速铁路建设目标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媒介服务是媒介传播研究的重要方面,其中个案探析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依据不同区域特色制定了特定的经济政策,大力倡导建设新型区域经济示范区,那么在其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好媒介服务具有重要的传播研究价值。这其中媒介的服务主要体现为:积极宣传,引导舆论,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运用舆论监督,扮演好社会协调者的角色;做到自我监督,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优秀的职业水平为示范区建设构建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只有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举办、资产国有、办园投入与运营经费以国家财政性经费为主、主要管理者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聘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对其进行实质性的管理与考核的幼儿园,才能被界定为公办园,否则属于非公办园.在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公办幼儿园应作为主体充分发挥“覆盖”、“主导”与“保底”的功能,以为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公平的机会.鉴于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宜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规划、建设和发展公办园.县级政府应主要通过举办足够数量的达到基本质量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来建构和支撑整个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民办园始终只是配角,起补充作用,为此其区域总体规划应切时而切实;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坚持由公办园保底;公办园的建设进度宜早宜快不宜迟.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资料,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市场化发展程度、人力资源、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国有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设为说明变量,对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效率性的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开发经费支出越高的地区,其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性也较高。这意味着区域创新体系直接受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的影响,由此得知,作为主导者的地方政府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筑和运营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被认为对区域创新体系起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在中国却显得不是特别重要。这可以解释为,在中国创新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而在市场经济国家,则是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对地方的蕴藏资源进行有效活用。以此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强研究开发活动的系统性和效率性,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层面上对区域创新体制进行重构,同时进行制度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区域经济环境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变化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不断调整的问题,采用了区域经济企业实地调研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顺义的区域经济状况及近5年来顺义区产业结构变化,并对区域经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实行动态管理,并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进行优化调整.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城乡差距日趋明显,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体现在城乡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扶贫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其中偏远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是"文化扶贫"的重点。本文针对民族地区——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公共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普遍性的问题,需要从增强文化产品供给率、提高供给效率和重视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9.
在技术创新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双重变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之一,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是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智力库和思想之源。本文旨在探索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杨馨玫  谌英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58-60,7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非常严重的障碍之一。原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落后,已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体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