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功能要旨在于确立一种“检察外部监督+行政内部纠错”的融合救济机制。由于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规定的内容过于原则,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在实践中暴露出程序运行机制缺陋、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审查失准、检察建议适用规则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为实现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功能预设,应在遵循已有行政公益诉讼立法和理论共识的基础上制度化构建诉前程序运行机制,具体化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判定标准,规范检察建议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2.
实践中存在着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行政诉讼部分的诉前检察建议发出率高、行政公益诉讼部分与民事公益诉讼部分分离等现象,其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与具体实施的不匹配,主要原因有级别管辖带来的起诉障碍、诉前程序被采纳率畸高、法院内部审判分工不明确、行民责任衔接不够等方面。为改进上述因素对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实践带来的困难,应当加强基层法官、检察官综合知识积累和办案能力,实现民行一体化;加强立法,对起诉时效法院管辖等方面进行完善,协调举证责任分配,常态化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回头看"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着赔偿范围不明确、计算赔偿金 额的标准和方法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及现 行诉讼程序使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等缺陷。笔者 提出应明确赔偿范围,完善赔偿金的标准和计算方法,建立惩罚性 赔偿制度,建立法定赔偿金制度,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实行 诉前审查制度等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中,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规定及其没有做出明确安排的重要制度进行讨论与设计,试从司法实践出发,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诉前程序与提起诉讼衔接机制以及案件范围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通过对上述法律程序的详细探讨与设计,建立起基本完善的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与规则。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我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启发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实体法不仅是经济法诉讼的裁判依据,而且应当为经济法诉讼的启动和推行提供支持,这是经济法可诉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经济法实体法对经济法诉讼的支持主要通过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作为司法制裁依据的经济法责任制度和赋予公益诉讼原告实体请求权来实现.惩罚性赔偿激励私人诉讼,通过私人诉讼维护公共利益,受害人获取的惩罚性赔偿金可以理解为其维护公共利益的收益,这也是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合理依据;司法制裁为司法机关查处经济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手段,使通过司法途径制裁经济违法行为成为可能;赋予公益诉讼原告实体请求权是公益诉讼制度得以推行的实体法保证.  相似文献   

6.
简述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被视为与诉讼程序同等重要的制度创新,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在理解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理行为,检察机关方面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并树立行政处理优先的原则,以此来调动行政机关的主观能动性,在新形势下检察建议也应当在法定形式、期限设置、履职界限等方面做出合理变革,最大限度地让环境公共利益不再受到二次损害。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提起、参与公益诉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检察机关公益诉权是检察监督权的一项权能,是权力外化的表现形式。检察机关提起、参与公益诉讼之前必须经过督促起诉制度,并遵循独立性、直接性、谦抑性之原则。只有无人起诉或行政机关怠于履行职责时,检察机关方可提起、参与公益诉讼,以彰显检察权的平和性、谦抑性。就具体程序而言,应设置起诉的条件,完善案件管辖,重点关注侵害国有资产、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垄断等案件。同时,根据诉前审查、立案、调查、起诉、法庭审理、判决执行的诉讼全过程,进行程序构建。公益诉讼基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而创设,因而,不适用调解,被告不得反诉、检察机关也不承担诉讼费用。  相似文献   

8.
大规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为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个人信息违法收集、非法买卖等越来越多的侵权现象。《个人信息保护法》允许对个人信息保护适用公益诉讼制度,但并未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是否能够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构,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该制度的构建主要从明确构成要件、明确惩罚性赔偿金额计算标准和明确赔偿金的归属和适用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行政公益诉讼是以"事后救济"为主的诉讼类型,但面对风险预防的紧迫性和行政公益诉讼的特殊性,构建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尤其必要.风险预防原则和域外实践经验也为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提供了容许性空间.未来我国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设要在划定受案范围、确定诉讼时机、分配举证责任、衔接诉前程序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PPP领域的事项往往涉及广泛人群和较大社会公共利益,这些公共利益一旦受到损害,通过事后救济途径难以挽回所受损失,难以达到完全救济的效果。为此,在PPP领域,应当建立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损害未发生之前,由检察机关提起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及时阻止侵害后果的发生或防止危害后果的扩大。PPP协议的行政性属性以及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缓冲机制,为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可行性。当下,要完善相关立法,进一步拓展诉讼范围、明确提起的时机、建立证据规则、采取适当的判决形式,为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form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pecialists on the importance of harassment prevention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The review includes a summary of relevant case law, a review of litigation costs associated with harassment litigation, and the valu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for such instruction. Good‐faith effort as a strategy to avoid litigation and punitive damages is emphasized. Recommendations for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harassment prevention instruction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2.
侵权责任法在产品责任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该制度的设立具有公正、正义和秩序等法理基础和正当性。现阶段除了产品侵权需要严加惩罚外,笔者认为其他恶性的、严重危及社会公众利益的,造成财产损害或人身损害的行为也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同时立法应从保护被侵权人利益和维护社会正义出发,应适当扩大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主体范围。  相似文献   

13.
惩罚性赔偿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责任制度。在我国的立法中有若干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但其具体适用还存在不少争议和缺陷。在分析惩罚性赔偿的性质、适用前提、赔偿数额以及与其他相关法律制度衔接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避免我国社会公共利益受行政权侵害,监督行政权行使,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刻不容缓。从行政公益诉讼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原因,如公共利益遭受严重损害;行政公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进而思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受案范围、举证责任等问题,希冀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创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公益诉讼是现在法学界研究讨论比较多的话题。而行政公益诉讼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谓无原告,无诉讼,则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就成为重中之重。我国并没有在实际意义上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对其主体范围也不明确,因此研究主体范围问题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对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基本涵义入手,阐述了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对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两大法系公益诉讼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诉讼是当前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公益诉讼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两大法系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可借鉴于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同被诉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以维护公共利益为诉之目的的行政诉讼。行政公益诉讼目前在我国尚未被立法承认,但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现实之需要,同时也是国际上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如何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作了简单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关于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是近年来法学理论界探讨的一大热点,而经济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问题一直是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诉讼法"直接利害关系人"理论阻碍并限制了经济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确定。在司法实践中,扩大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赋予检察院、社会团体、受害者及其家属原告资格,才能扩大经济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更有力地保障公共利益。国外主要国家对于经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界定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对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