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昼夜更替是地球相对于太阳运动的结果。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主要是自转运动),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渐次推进,日期也就随之更替。在同一瞬间,地球各地的日期、时刻不同。为了协调世界各地的时间,避免日期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地球表面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并规定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称为日界线.然而,地表是个连续的球面,仅经度180°日界线是不能将地球分成两个日期区域的,还必然存在着另一条“日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选择2个地震滑坡重灾区域(A/B),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对地震滑坡分布与地层岩性、坡度、高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以及发震断裂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A内滑坡最易发岩组为石墨片岩、石英岩岩组,研究区B内滑坡最易发岩组为粉砂岩、砂岩、硅质岩岩组;2研究区内滑坡易发程度均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升高,A区的滑坡发生优势坡度为44°,B区为38°;滑坡发育与高程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滑坡分布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与距离发震断裂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且上盘滑坡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  相似文献   

3.
1特点和用途 (1)特点本教具是根据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规律,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当地纬度的关系来求出当地纬度。利用当地正午时间和北京时间差来求出当地经度。原理是因为地方时间相差4min,经度刚好相差1°。所以可以利用时间差来求出当地经度和120°E(即东八区的北京时间的中央经线)的经度差,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w9.3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强烈影响了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甚至对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基于断层滑动模型,采用等效体力处理断层错动有限单元方法,分别用分层球对称地球模型与三维横向不均匀性地球模型计算在全球地壳和地幔中产生的同震效应。据此,对在苏门答腊和中国西南等地区产生的同震效应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同震破裂面附近,使用三维不均匀性地球模型与使用分层球对称模型得到的结果有明显差别,前者更加合理。在同震破裂面附近有必要使用三维不均匀性地球模型。使用球对称模型计算,有67.6%的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区;而使用横向不均匀性地球模型时,计算的这一比率可高达72.3%,这说明余震与断层库仑应力增加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西安达曼断层北段余震的发生与库仑应力为正值的主要断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余震受到其附近的主要断层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不同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髋、膝关节力矩的特点及其与竞技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3名男子短跑运动员 (6名一级运动员和7名二级运动员),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系统测试运动员髋、膝关节屈、伸肌的向心等速肌力。结果:①全体运动员右侧髋关节屈肌在60°/s 时的相对峰力矩与个人最好成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r=-0.615,P<0.05);②一级运动员双侧髋关节屈肌在60°/s和180°/s时的相对峰力矩均显著高于二级运动员 (P<0.05);③一级运动员左侧髋关节屈肌在60°/s和180°/s时的峰力矩对应角度显著小于二级运动员 (P<0.05);④全体运动员髋关节的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在60°/s和180°/s时分别为0.50-0.52和0.48-0.51,低于膝关节相对应的0.60-0.61和0.67-0.70。结论:快速有力的屈髋前摆可能是区分短跑运动员水平的关键因素;相比膝关节,髋关节更应作为短跑运动员力量发展的重点;加强屈髋肌群的力量训练,可能是短跑运动员提高100米成绩和预防损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ISC、SCSN与CRN地震目录进行地方时转换,并进行序列统计,建立了地方时地震时间频度分布,然后对地震地方时序列做了频谱分析,以提取地震序列中的特征周期成分.地方时统计结果显示:(1)地震频度在地方时9时和19时附近最低,0时和13时附近最高;(2)存在以12h和24h为主的周期;(3)较大地震和小地震有不同的活动规律.频谱分析的结果表明,ISC、SCSN与CRN地震地方时序列除了存在12h、24h等特征周期对应日潮和半日潮之外,还存在117a、1a与175a等的周期,分别对应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地球公转及接近对应月球升交点的回归年.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前,先民由于农业生产上的需要,长期观察天文及四季的循环往复变化,发明了历法。传说颛顼作历,黄帝命大挠作甲子,《尚书》(商代已有史官,《尚书》当是史官整理典籍而成)里《尧典》即记载“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那时就观察到一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至夏代,相传《夏小正》是夏代的历法,依据草木鸟兽等天然现象定季节.定孟春为正月,即所谓建寅,指正月斗柄(北斗柄悬在下)指向寅方。商朝历法进步,观测太阳历(现代科学太阳年长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一岁的开始在立春月以前,因此把岁首提早一个月(即所谓建丑)。周朝历法,观测黄道(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与赤道成23°26′的角)赤道附近的星座,区分为28宿12宫,得知冬至点在十一月,因改岁首在十一月,即所谓建子。又用岁星(木星,俗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维定点高速摄像机对北狮“高台180°飞跃直接站腿”动作进行200帧/s频率的拍摄。首先,用视讯系统进行分段解析,得出腾空阶段中狮尾不同环节、不同时间的三维空间数据;然后,对数据应用Q-TOOLS、EXCEL等软件进行解析、计算;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狮尾在腾空阶段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Shastry-Sutherland格子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丰富的性质。利用Floquet 方法证明在上述系统中高频圆偏振光产生包括Dirac fermion,semi-Dirac fermion,quadratic band touch,SO(3)fermion和具有能隙的多种物相。在考虑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后,发现4种无能隙激发的相之间是拓扑等价的。通过计算纳米带的边缘态,按照体态-边缘态对应原则,发现这4种无能隙激发相在打开能隙之后都变成拓扑绝缘体。此外,还发现semi-Dirac fermion体态的各向异性色散关系和沿不同方向裁剪的纳米带边缘态之间也同样存在体态-边缘态对应。  相似文献   

10.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华北地区(110°~ 120°E, 35°~ 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 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 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 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 约占地震总数的88%, 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 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 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 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 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 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 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相似文献   

11.
地球既有自转又有公转,所以是非惯性参照系。在非惯性参照系中,物体运动时,将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因此,影响其力学状态。集中讨论了科里奥利力的概念、力学分析以及对人体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强地震前是否会出现地震活动性增强现象的问题,研究了1990~2003年中国MS70以上地震.对于同一个地震事件,考虑了多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结果表明,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远比用简单的应变加速释放模型来描述复杂得多.因此,将应变加速释放模型应用于地震危险性估计,仍需做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云南的地震救灾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变化.中央赈济委员会的成立使得中央政府各部属直接参与赈灾;地方政府救灾也有财政独立和中央统收统支两个不同时期的差异;社会力量相比于抗战前作用有所减弱但也仍然不可忽视;报界的变化导致报道云南地震救灾的中坚力量集中至当地报纸上;家国罹难,外敌天灾,虽然有了某些方面的变化和特点,抗战期间云南地震救灾仍然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把机器学习方法运用于地震预报探索是一个研究热点。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大震的预测是地震预报的主要目标。利用1970年以来的川滇地震目录,选择16个反映地震时空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预测因子,采取滑动时空窗口方法有效地挖掘数据的隐藏信息,对川滇部分地区开展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为期一年的地震预报研究。结果显示,用1970—2019年地震目录的70%(时间窗口大概为1970年到2004年前后)作为训练集训练网络,对剩余的30%作为测试集(时间窗口大概为2005年前后到2019年底)进行回溯性预报检验时,实际震级落在预测震级±0.5内的准确率为70.2%,虚报率为18.7%,漏报率为11.1%,可以回溯性预测2008年汶川MS8.0地震。为测试模型的稳健性,进行了扩大研究区域范围、改变大震级地震在均方差计算中的权重等测试。在这些测试中,LSTM神经网络模型依然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5.
月震发生在约700~1 200 km的深度,且具有27天多的活动周期.本文对月球所受地球引力而产生的固体潮汐作用的位移场和应力场进行百万网格的并行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最大剪应力随深度变化,如果月球可能有半径为700 km左右的液态核,或者虽然月核较小,但月幔底部处于部分熔融状态,则月震发生深度恰好就是剪应力最大的深度.月核是否存在一直没有直接的地震学观测证据,本文的计算从另一个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液态月核可能存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对慢地震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慢地震的定义及特征、慢地震的识别和定位、慢地震孕育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产生的物理机制、慢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等,也涉及到长周期前兆与慢地震的关系、慢地震与应力触发、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在中国起动慢地震研究,首先应解决慢地震识别、定位和震源机制问题,确切验证中国大陆是否存在慢地震.为此需要加强各个地区的台网观测密度和发展宽频带地震仪、应变仪、GPS、InSAR的综合观测,并应加强对多种资料的综合理论分析及模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DE系列、法国INPOP系列和俄罗斯EPM系列数值星历表是目前公认处于世界领先的3种行星数值历表。计算100 a (1960—2060年)间,3种数值历表中大行星(包含月球)相对地球和相对太阳系质心的位置坐标差分最大值及均方根。结果表明,3种历表对太阳系质心的测量存在百米到公里量级的偏差,EPM2017与其他两个相差较大。考虑相对地心的位置,水星和金星的历表精度在百米量级;火星的历表精度在百米到公里量级;木星和土星的历表精度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量级;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历表精度在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量级;月球历表的精度在分米到米量级,其径向距离精度在分米量级。此结果为地月空间科学实验及深空探测应用提供了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