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庭及其教育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那么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呢 ?我认为家庭教育要取得实效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教育一致性原则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奶奶亲、爷爷痛、姥姥抱、姥爷背。有时爸爸妈妈说几句,姥姥爷爷就不高兴,孩子不愿做的事可以找“代理人” (或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 ),有了困难爷爷帮着去“克服”,有了错误奶奶帮着去“认错”。就是年轻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存在看法不一致、方法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使得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现状仍然不太理想,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广大教育者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行积极的研究和讨论,为农村地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3.
包爱业 《青海教育》2011,(11):49-49
由于打工潮的影响,不少农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把子女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使得孩子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造成了大批留守儿童产生。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通常存在学习差、性格孤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农业机械化率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涌进了城市,许多农村孩子被"弃"在家里,和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甚至干脆就寄宿在和远房的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着家长,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  相似文献   

5.
我们学校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生源构成复杂,有城里孩子,有农村孩子,也有外来工孩子。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习惯,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信心。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监管人(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知识缺乏,管教方式不够科学,导致学生回家想做作业就做,不想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儿童获得文化资本的重要场所.家庭文化资源上的差异使得不同家庭的孩子获得的文化资本不同,影响他们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和学业成就.学校教育在进行文化再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社会再生产并使现有社会结构合法化.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分层的机制在日益突显和强化.这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可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贺珍 《陕西教育》2011,(7):37-37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部分家长都出门去打工.有的在附近.有的则在外地且常年不回家.孩子就由爷爷、奶奶看管,而老人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教育关心较少:在家的家长对孩子要么太严厉.把打骂当作教育;要么则不管不问.称之为自主发展.其实是放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劳动力就业模式的改变,使得农村、城郊以至于城区的许多青壮年背井离乡,去沿海打工,留下许多学龄期间的孩子在家乡读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学生大多由他们的爷爷、奶奶代管,这便是近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奇特现象--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思维保守退化,活动能力降低,除了照顾饮食起居外,对孩子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没有多少影响力,孩子们行为失范,思想情感没有寄托,学习没有动力,对外界封闭感和叛逆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及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我所执教的班级中,共有59名学生.其中91%的学生来自农村。经调查对比.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远不如城镇学生。为此,我正尝试借助来自家庭的力量,结合学校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崇尚文化是目前社会的主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正深入人心。应该说社会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的负面影响是极小的。学校教育则始终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起着主导作用,孩子的性格特点也不是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家庭没有系统严格的教育计划.但家长对科学文化的态度,对待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家长的兴趣和抱负及家长  相似文献   

10.
《学周刊C版》2016,(26):5-6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希望子女跳出农门,但教育孩子的方法欠缺。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在外打工,还有一部分家长经商,没有时间管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看孩子,很少和孩子交流,偶尔有时间回家看看孩子,不是指责就是打骂,反而适得其反。在实践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方法,使家校形成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11.
李蜀黔 《贵州教育》2007,(11):25-26
据调查,全国目前有50%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大的,也就是说这50%的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的产生原因大多是因为:父母过世、父母离异、父母在外地工作或父母工作繁忙、学习紧张而把孩子交给祖辈照管.然而,这些在祖辈教养下长大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着任性娇气、唯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生活自理能力特差等缺点,有的孩子甚至由此发展到了危害家庭和社会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刘蒲清 《教师》2010,(19):45-45
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劳动力就业模式的改变.使得农村、城郊以至于城区的许多青壮年背井离乡,去沿海打工.留下许多学龄期间的孩子在家乡读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学生大多由他们的爷爷、奶奶代管,这便是近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奇特现象——隔代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到外地经商、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或托给亲属(他人)照顾,从而出现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针对留守学生数学学习实际,在分析其学习障碍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对策。一、学习障碍成因分析1.家庭原因。留守学生大多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他们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他们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学生自觉性差、纪律性不  相似文献   

14.
张平 《考试周刊》2013,(58):181-181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教的经历来看,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尤其是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是影响农村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家庭的影响是最早、最直接、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小学上学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是因为爷爷、奶奶文化水平比较低以及年龄差距太大,学生的教育中就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农村小学班主任需要做的工作比较多,而且班主任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在刚来农村小学做班主任的时候可能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主要介绍了几种途径以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1.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如今幼儿的家庭大多是4+2+1模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让受一点"委屈"。尤其老人往往将幼儿当作整个家庭的主宰和中心,使得他们饭来张口,衣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儿童获得文化资本的重要场所。家庭文化资源上的差异使得不同家庭的孩子获得的文化资本不同,影响他们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和学业成就。学校教育在进行文化再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社会再生产并使现有社会结构合法化。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分层的机制在日益突显和强化。这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可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可是在广大农村中80%的孩子父母在外打工,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和影响。这些被父母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大部分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领养或代养。这些隔代的家长们有的年迈,有的忙于农活,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业、亲情及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隔代教育是指农村农民为了挣钱养家维持生活外出务工赚钱,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任务依托给爷爷和奶奶看管,祖辈成为幼儿的监护人,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生活照顾和教育监管的行为活动称为隔代教育,这些孩子又称为农村留守幼儿。  相似文献   

20.
内容和要求1.了解爷爷、奶奶退休前后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对小辈的关心,以及国家、人民对老人晚年生活的关怀、照顾。 2.激发幼儿尊敬、关心老人的情感,教育幼儿学会帮助、照顾老人。情况分析我班有14名幼儿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不够尊重,有个别幼儿称爷爷、奶奶为“老头”、“老太”,也有孩子讨厌从农村来的爷爷、奶奶;约有9名幼儿对老人尊敬、有礼貌,并能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其余16名幼儿需要在成人提醒下,才对老人有礼貌,尊重、关心老人。活动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