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元江是云南省境内一个总面积2858平方千米,1991年末人口17.7万多人的山区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6%,坝区只占总面积的4%。这里土地宽广,呈立体型气候,海拔900米以下的炎热河谷地带,土地面积75万多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8.2%,其中耕地近6.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9.5%,是有名的“天然温室”。在元江县境内,各种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热土资源、地热资源都很丰富。从很早的年代开始,哈尼、彝、傣、白、拉祜、苗、回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就居住和劳作在这片土地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元江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1980年以前,由于生产中各种资源的自然组合不合理的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加之历史的原因造成这里生产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因而在全国比较,属于较贫困的县份。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成为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选定生态源地,以生态需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两种用地扩张类型作为目标层,选定地形、水域、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交通5个因子作为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最终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得出韶关市始兴县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1)禁止建设区面积为128.97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用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势较高,生态价值高,主要分布在始兴县的沈所镇、深渡水乡、罗坝镇等区域;(2)限制建设区面积为1681.921km2,占总面积的71.8%,主要分布于始兴县的西北部、东部、南部等区域,具体用地类型为林地、耕地、湿地、水体等;(3)优化建设区面积为236.768km2,占总面积的10.1%,用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地势相对平坦,主要分布在建成区的周围,靠近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属于城镇建设的缓冲区域;(4)重点建设区总面积为293.61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5%,地势较低,地形起伏较小,较为平坦,主要分布在始兴县的马市、太平、顿岗、城南、沈所五个镇.研究还对各区的空间分布提出了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未来始兴县土地规划布局提供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7、2011及2021年Landsat影像,通过MapGIS软件处理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通过ArcGIS软件构建地学信息图谱以及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综合指数,对霍城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霍城县土地利用结构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三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为主,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面积稳定增长;土地利用涨落势图谱中涨势最大的为耕地,落势最大的为草地;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全期稳定型为主,其次为前期变化型,表明1997—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更为频繁,2011—2021年土地利用结构较稳定;1997—2011年霍城县土地利用程度降低,处于衰退期;2011—2021年霍城县土地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2004年的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中提取贵阳水源地三大水库水源涵养地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景观指数法进行水源地土地覆被格局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以三大水库为中心的水源涵养地总面积为127584.63hm;旱地、水田和建设用地三种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严重的用地类型占研究总面积的59.91%,而林地和灌草地占33.71%,若单独考虑林地,则仅占总面积的22.60%,斑块大小上仅具有相对较大的,平均斑块面积为4.49hm;旱地具有最高优势度,是人类生产活动导致大斑块耕作所致;综上所述,林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具有一定难度;灌草地破碎化严重,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不大,可以考虑对灌草地的林地化改造,部分实现原有林地的连接,扩大林地面积。  相似文献   

5.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而土壤则是这个地理环境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之间,则存在着物质与能量、信息流等的交换。物质与能量由其它自然地理要素不断向土壤输入,必然引起土壤存在状态的变化,反之,物质与能量由土壤向地理环境输入,也必然会引起地理环境的变化。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玉溪地区红壤面积10873617亩,占总面积的52.4%;其中耕地红壤882194亩,占该土类面积的8.1%。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研究红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改良,具有十分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草地是新疆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两个重要因素,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防止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以NPP作为指示器,利用实际净初级生产力和潜在净初级生产力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新疆草地的影响。以2000年作为分界点,将研究时段1982-2015年分成1982-2000年与2000-2015年两部分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82-2015年新疆草地以恢复为主。1982-2000年,气候因素是新疆NPP增加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主导的区域占草地总面积的79.41%;2000-2015年,相比于上个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加强,人类活动主导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3.03%。同时,人类活动导致NPP增加的面积占比由18.71%上升到27.87%,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以及准噶尔盆地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工程促进草地的生长。主要由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NPP减少的面积占比由1.78%上升到15.22%,主要位于伊犁河谷、阿尔泰山区南部以及塔城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坚持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并对其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另外,还需减少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等放牧强度过大地区的牲畜量,从而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根据乌蒙山区基础地理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乌蒙山区人口和耕地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乌蒙山区人口与耕地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耕地面积较多中高海拔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增大,中高海拔地区人口耕地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逐渐向低海拔地区扩展;影响山区人口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耕地,海拔高程通过影响耕地面积来影响人口分布,随着海拔升高,人均耕地减少程度呈递减状态。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沿海城市宁德市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向、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水域缓冲区6个指标作为评价要素,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叠加法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水域缓冲区为宁德市生态敏感性最大影响因子,高程为宁德市生态敏感性最小影响因子。极敏感区占宁德市总面积的8.72%,高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22.61%,中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37.07%,轻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22.41%,极轻敏感区占总面积的9.18%。整体来看,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西北向东南逐步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元江县民族中学教学工作期间,我对全县的英语教学现状作了一番调查,兹将调查所得整理如下:一、英语教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地处玉溪地区南部;全县总面积为二千八百五十八平方公里。其中,高寒山区和半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8%,元江两岸的江谷盆地仅占全县总面积的2%。元江县是多民族聚居县,县内生息着哈尼族、彝族、傣族、汉族、白族、拉祜族、苗族和回族及少数山苏族等九个民族。全县总人口为169877人,其中,三个自治民族的人口为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自然基础,而耕地又是土地中的精华。在我国,耕地的现实生产力(生物生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四分之三,不仅提供了粮棉油的全部,而且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用材也大部分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区绿化,相当部分的轻工业原料、农村燃料、肥料均依靠耕地来提供。然  相似文献   

11.
湖泊型流域在长江流域的面积占比超30%,其生态用地的变化对长江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长江水系229个湖泊型流域1980-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用地面积及其占比、改进的综合动态度、转移矩阵和空间运算等方法,分析近几十年长江水系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变化呈现...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西部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利用效益与土地经营模式有密切关系。基于2006-2015年黑龙江省西部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有关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入手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耕地利用效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耕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度等级,比较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效益差异。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垦区耕地利用效益缓慢增加,农区耕地利用效益波动下滑。垦区及农区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均高于生态效益。2)2015年,垦区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均高于农区,生态效益低于农区。垦区及农区耕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间均处于拮抗耦合阶段。垦区耕地利用效益间基本协调,农区轻度失调。3)土地经营模式不同是两类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差异的重要原因。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探索土地经营模式并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门槛效应估计模型,采取 Hansen 提出的门限回归法,利用2004—2013年新疆14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以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作为门限变量,实证分析农民收入对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对新疆农业投入产出弹性有显著影响,并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当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跨过8050元门限值时,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的产出弹性明显增加;当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跨过9650元门限值时,农业机械总动力的产出弹性明显增加。可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提升有利于增加新疆农业的产出,而南疆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离门限值有一定距离,抑制了其农业产出弹性的提升。因此,应努力提升新疆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并重点扶持南疆地区。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已经引发地面沉降、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三维地下水含水层模型能够直观展示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可为进行水资源评价,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趋势,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本文基于GMS软件,以获取的钻孔数据为源数据,构建苏锡常部分地区的三维地下水含水层模型.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分区,针对每个分区地质单元的特点在钻孔稀疏地区和地层尖灭地区引入虚拟钻孔,并利用地质剖面图对模型构建过程中的钻孔剖面进行约束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处理.结果表明,模型的精度有了显著提高,所揭示的三维含水层模型与勘探资料基本相符.该模型对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优化种植结构,制定节水灌溉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乌海市是中国西北干旱区主要的煤炭工业城市之一,其PM2.5浓度变化特征、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尚不清楚。基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潜在来源贡献函数(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actory,CWT)等探讨乌海市PM2.5的输送路径及潜在源。结果表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呈下降趋势,冬季PM2.5浓度最高,夏季最低。聚类分析表明西北方向路径是乌海市四季PM2.5主要的输送路径,乌海市气流在春、秋、冬三季均来自于西北长距离输送,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97.96~151.33μg·m-3,而在夏季短距离输送气流是主要的输送路径,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87.11~96.88μg·m-3。PSCF与CWT分析表明冬季PM2.5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大,主要源自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及河西走廊等地区;春、秋两季PM2.5的潜在源区主要位于库姆塔格沙漠及河西走廊地区;夏季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小,主要来自河西走廊局部地区。PM2.5重污染期间,其主要路径来源于西北方向,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与甘肃交界处、新疆东部零星地区以及乌海南部地区。这些结果说明乌海市PM2.5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荒漠区,因此,防风固沙和减缓土地荒漠化技术的实施可有效改善乌海市和西北干旱区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水足迹这一视角为研究区域农业空间资源要素匹配提供了新思路。以天山北麓农产品主产区15个县市为例,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可视化技术,测算差异指数和不平衡指数,并进行水足迹与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7年区域内部水足迹指数不平衡且具有波动性,呈现出中部高、东西部偏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整体上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宏观态势,东中西地区分异趋于弱化,且2017年普遍下降。农业布局现状可分为过密型、合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就水足迹指数与资源、环境、经济等各要素的匹配关系而言,发现沙湾县、乌苏市的水足迹-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外部不公平性最为突出。具体而言:沙湾县和乌鲁木齐市水足迹-灌溉用水量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昌吉市、乌苏市、博乐市、克拉玛依市农产品水足迹与耕地资源匹配度较低;克拉玛依市区域水足迹-经济不平衡性较高;沙湾和奇台县农产品水足迹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匹配状况较差;乌苏和奇台县水足迹-农业技术不平衡性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县市水足迹与各要素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给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云南高原水利开发的重要时期,在官府的重视和领导下,云南高原的水利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遍布云南高原的平坝和山区,其中尤以滇池水利工程最为宏大.这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开发服务的.一方面通过减少水域面积获得湖周平原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水利灌溉功效,提高农田的生产量.元明清三代云南高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作为农业开发的助推器,却较为严重地破坏了云南高原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人们不得不通过加强水利建设减少农业过度开发所带来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18.
应用集中系数、区域非均衡系数、改进的重力模型对客货运量分别进行评价,并通过定性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修正,得出结论:(1)新疆城市客货运的集中程度差异明显;(2)新疆客货运输的节点不一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3)目前新疆基本形成以乌昌地区为中心,以"奎屯-乌苏"双核城市和喀什为次中心,以石河子、博乐、库尔勒、阿克苏、阜康为区域中心,其他城市为区域次中心的城市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