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书票     
图书收藏者用以表明书籍持有的标记之一。一般贴在书的里封衬页或扉页的右上角或中央。藏书票起源于欧洲,是一种袖珍版画,起初多由版画家自刻,后来发展成为根据书票主人的性格爱好等要求而设计的小张图画。藏书票的大小不一,其长或宽,小的3~4厘米,大的约10厘米。票面以图案为主,并配有藏书人的姓名、别号、书斋号等,有时还有一两句箴言、警句或藏书年份。  相似文献   

2.
漫谈藏书票     
人类在书籍的产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收藏书籍的社会现象。继之而来的,是在书籍上作出收藏者的个人标记。在我国,这种标记以藏书印为主,兼有其他形式的标志。在欧洲则以藏书票为主。在书籍上钤盖自己的印章,史称藏书印,官私沿用,而以明、清最盛,至今不衰。而作为藏书印的“姐妹”——藏书票,在我国则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西人的藏书票一般只有一、二寸左右大小,或长或方,或扁或圆;票面大多由图案和文字组成一帧小巧精致的美术作品。图案內容五花八门,形式不拘。文字主要是拉丁文,“EX-LIBRIS”,意即藏书票,同时附有藏书者的姓名。这种藏书票多数是铜版、石版印刷和木版雕印的。藏书票从欧洲兴  相似文献   

3.
小田 《出版参考》2006,(1):19-19
藏书票既是一种美化书籍的装饰,又是一种表示书籍所有者的标志。这种图文并茂的微型版画艺术起源于15世纪的德国。藏书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必须刻有拉丁文“EXLIBRIS”字样,意为藏书,另外还需有书主的姓名,一般贴在书的扉页。随着版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藏书票的制作方式也日趋丰富。无论是凹版腐蚀、平版,木刻凸版,还是别的版材,都可制作出精美的藏书票。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美的藏书票成为读书人的珍爱之物。藏书票艺术传入我国也是20世纪初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藏书票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书票的起源和发展(日)斋藤昌三李春林译(摘自《书城杂志》1997年第2期)藏书票在欧美甚为流行,它和藏书印一样,也是一种用来显示藏书主人的标记。不过,它不是单纯用文字来表现的,而是一张配有藏书者姓名或者字号的图画,贴在书的封面里页或者衬页。有人还在...  相似文献   

5.
《出版视野》2005,(1):46-46
文图并茂的藏书票十分讲究票面上文字的使用。一些已渐渐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除了拉丁文EXLIBRIS、作者略号,就是“藏书”、“珍藏”、“所藏”等票主字样的票主与艺术家,在不少的藏书票上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长长短短极富哲理性的箴言警句。  相似文献   

6.
浅论书籍装帧设计引入藏书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人类知识都要通过传写、印刷之后才能保存、传播和积累,只有通过印刷出版物的形式,书籍才能广泛地传播、积累,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所以,印刷出版事业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的一种能源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图书作为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才有可能。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图书中有丰富的学识,有美好的理想,阅读欣赏优美的图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好的精神享受。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凯勒认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今当世界,读书、爱书和藏书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最具深远意味的活动。一、藏书票介绍读者追觅内容精深和形式秀美的图书,有的签名于书上,有的落印于扉页,有的为了表达对于书籍的衷心珍爱,在环衬或扉页里贴上一帧自用的藏书票。何为藏书票?藏书票被誉为“珍珠版画”或“袖珍版画”,始于15世纪的欧洲。德、意、英、法、俄等欧洲诸国以及日本、美国的藏书票艺术十分活跃。它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最初为教堂、大学、图书馆所用,后广泛被私人采用。作为一种新的边缘艺术,藏书票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1.票面必须标明:EX-LIBRIS一...  相似文献   

7.
藏书票,最早只是用于藏书标识的,其功能很简单、很朴素,没有过多的意思。相当一个时期内,藏书票是作为主人及其书籍的附庸或“婢女”存在的。谁的书贴谁的藏书票,谁的藏书票肯定就贴在谁的书上,而不会贴在别人的书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相书籍收藏的活动,产生了藏书者的标记。我国比较流行的标记是印章,也称藏书印。西方国家因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亦产生过不同的书籍的收藏者标记,藏书票则是其中之一。藏书印是刻制在玉、石、铜、术乃至贵金属材料及兽角上的。藏书票则多数是刻制在木版上的。藏书印是直接钤盖于书的封面或扉页、书名页、卷首、卷末或某个部位上的。藏书票则是用版画拓印的方法,印制在纸上,经裁剪后贴在书的扉页或书名页上。  相似文献   

9.
大本堂考     
1998年12月,国家图书馆发行了首套藏书票集《北京图书馆藏书票》,内容为馆藏部分善本书中的历代皇家和中央官府藏书印鉴。其中第五枚藏书票采用的是"大本堂书"这枚藏书印鉴,因编纂时考证的疏漏,误认此印为宋内府收藏书籍、字画之印鉴。不久前,《文献》2000年第1期刊登了子厚《藏书印鉴小考》一文,引据明郑晓《今言》第三百三十一条,考证清楚大本堂是明朝初年建立的,地点在今天的南京。朱元璋敕建大本堂,目的是要聚藏古今图书,延  相似文献   

10.
宋刚 《新闻世界》2012,(3):137-138
在中国,提起藏书章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但对藏书票知者尚少。其实,藏书票和藏书章两者的意义和作用是相同的,都表明书籍的持有者,就像现今有人在自己的书籍上签个名一样。不过前两者是有艺术作品的价值,藏书章上用的是文字,属于我国传统的金石篆刻艺术;藏书票,则是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1.
1999年金秋时分,我出公差去北京,忙里偷闲,也为自己淘到了不少心爱的书。一天,在潘家园碰到一位对藏书票颇有兴趣的书商,聊起书票,他掩不住一脸喜色,说觅到了一张狄更斯的藏书票,图案很漂亮,有树有狗。可惜他当时没带在身上,无福欣赏到这枚珍品。说起狄更斯的藏书票,玩票的人都知道它的希罕。香港名作家董桥先生在阐述藏书票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时曾经这样譬喻:“藏书票有五百年历史。藏书人在藏书上贴藏书票,后世人从这本流传下来的书上认出前代藏书人是谁,凭添不少意义。万一藏书票的署名居然是狄更斯这样的名人,那么,不论这本书是什么书,售…  相似文献   

12.
世界最早的藏书票出现于15世纪的德国,俄罗斯则稍晚,但俄罗斯历代王室成员都非常喜欢读书,重视藏书,喜爱在私人书籍上加贴上自己的藏书标记-藏书票。本文介绍了藏书票在俄罗斯的产生与发展,为我们了解俄罗斯的藏书票文化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西方藏书票是微型版画的一种,通常贴于藏书家的爱书的首页或扉页,票面标有拉丁文“Ex—libris”,意为“属于某人的书”,并有票主的姓氏。本书收录近300张书票图片和100余篇藏书票背后的故事文章,为读者掀开那层隔离欣赏者与作者、票主之间的薄薄面纱。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2月,国家图书馆出版了一本藏书票集,内容摄取的全是历代官府藏书印鉴,意在将西方的藏书票与中土的藏书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效果。该集设计精良,印制精美,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加之毁版发行,果然争购一空,轰动一时。然其中第五枚藏书票,摄取的是"大本堂书"藏书印鉴。此印原钤于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上,原书曾是傅增湘双鉴楼插架之物,后归藏于国家图书馆。"大本堂书"一印究属何时,编者  相似文献   

15.
8月31日三联书店和京萃周刊社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藏书票展示会。与此同时,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台湾藏书票俱乐部顾问吴兴文先生的《我的藏书票之旅》新书发布会也在此举行。藏书票是微型艺术的表现,素有“纸上宝石”、“版画珍珠”的美称,曾是欧洲宫廷贵族家势与藏书的象征,现今也成为爱书人的象征。该书透过藏书票这一介质探讨书与人之间的互动、书本与书坊之间的互  相似文献   

16.
小知识     
藏书票  图书收藏者用以表明书籍持有的标记之一。一般贴在书的里封衬页或扉页的右上角或中央。藏书票起源于欧洲 ,是一种袖珍版画 ,起初多由版画家自刻 ,后来发展成为根据书票主人的性格爱好等要求而设计的小张图画。藏书票的大小不一 ,其长或宽 ,小的 3~ 4厘米 ,大的约 10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记 者 安 琪)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23周年,鲁迅博物馆和河南大学出版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海峡两岸中国藏书票展。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倡导者,中国藏书票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延续和发展。次展览在鲁迅博物馆举办旨在纪念鲁迅,推介和提高藏书票创作艺术的水平,使鲁迅倡导的版画艺术不断发展。为了配合此次展览,河南大学出版社同时推出《藏书票风景》系列图书,该书分为创作卷(鲁迅博物馆编)、收藏卷(吴兴文编)、文献卷(李允经编)。据介绍,北京还将于2008年9月举办国际藏书票展览及国际会议,到时世界各地的版画艺术家齐聚中国共同展…  相似文献   

18.
漫话藏书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书票是表明藏书持有者的标志,是人们读书、爱书、藏书的信物,它既有装饰图书的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介绍了藏书票的形制、内容及在我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复本数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什么是图书馆藏书中的复本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同一书籍的第二部,谓之‘复本’。”这个定义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它把复本的范围限定在“书籍”一种,实际上,书籍以外的期刊和其他出版物也都有一个复本问题。因此,应把“书籍”一词换成“书刊资料”较为妥当,也符合实际。第二,它认为同一书籍的“第二部”才是复本。这似乎不太确切。实际上,在图书馆的藏书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同一书籍”除了“第二部”之外,尚有第三部、第四部乃至更多部。《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同一种书刊收藏不止一部时,第一部之外的称为复本。”这个定义比上一个定义前进了一大步。第一,它的范围从“书籍”扩展到“书  相似文献   

20.
茱萸 《出版广角》2015,(7):40-40
我曾将古今中外不少谈藏书的文章汇集在一块,开了个帖子贴在豆瓣网上。这堆文章里有不少妙文,早的如见载于史籍之隋代牛弘的《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以及宋人李清照撰写的《金石录后序》;晚近一点则有黄宗羲的《天一阁藏书记》,以及袁枚的两篇短文《散书记》《散书后记》等。我给这些文章加上了不同的副标题,以点明它们所关涉的真正主题,譬如牛弘那篇,就是“他提及书籍的五种灾厄”,而袁枚的那两篇则是“起灭无非缘,聚散不关情”。在我看来,这些文字全部关乎对书籍收藏和失散的执念、嗟叹或(故作)旷达,在出版尚未迎来工业化(更遑论数码化)进程的时代,书籍意味着某种只能为很少一部分人享用的资源,在时空中进行着艰难的传递。这得失心背后牵扯的其实是对文化传承的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