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的'士'最早为武士,武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为世袭。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就开始了。在武则天正式开举之前,已有了某些课程试练选拔武勇人才的做法,隋朝从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武举起源的探讨和对历代武举制度发展的研究,认为武举制度起源于"武选",开创于唐,完备于宋,衰亡于清,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举,堪称武科,始于唐武则天二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在中国历史上存活了1200余年。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武艺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从隋朝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完善了'文武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但随着拥有'坚船利炮'...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武举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武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实行的选拔武艺和军事人才的制度。武举和武学的建立不仅激发了民间的习武热情,并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武举制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衰;社会思潮和制度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制度、形式、内容和规模;武举武学制度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发展有启示作用;尚武精神的回归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研究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为民间习武的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报效国家的机会,极大地刺激了民间武术的发展.武举制度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唐代统治阶级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结论:唐代统治阶级主要从军事制度、武举制度、身体力行,三方面来促进唐代武术的发展。注重武备,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创立武举,为武术发展提供制度支持;身体力行,营造尚武崇侠的社会风气。唐代统治阶级对于武术发展的影响是多元化的,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武举制是古代为了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种选拔制度,创立于唐朝,随后历经五代十国时期,逐渐被历史搁浅,到了宋朝宋仁宗时期才得以恢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宋代武举制出现前后武术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研究指出:武举归来之前,武术在不同阶层有着差化异表达;武举归来后,军事武术、军事理论以及军队中的武术表演较之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武举制度自唐代创立后经历了宋、明至清始终处于"文治"的范畴之内,作为文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武举始终未能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研究进一步认为推动武举制度从诞生到废止的社会因素有三个方面:1)统治阶层维护政权以及战争对武术和军事人才的需要使武举制度得以诞生并延续;2)统治阶层始终存在着"尚武"与"禁武"之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尚武精神"的扩布;3)武术在戍边卫国维护政权稳定上功能的丧失是武举制度消亡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