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皖江地区内的文化呈各地域、多类型分布,未有内涵与价值上的统一性,属正在崛起的文化圈.而皖江文化圈的形成,必将依托于皖江地区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向.淮河文化是农业社会鼎盛时期的历史文化,在当下社会无可传承.徽州文化则由于自身价值来源要素的超时代性,完全可能在经历外来冲击后,重新崛起.皖江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开放开发,将催生出富有地区特征的皖江文化圈的形成,从而列入安徽"三大文化圈"之一.  相似文献   

2.
皖江文化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科学界定皖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特点与形成原因,比较皖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异同,从而丰富区域文化研究的内容;总结皖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整合皖江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新的视角,为皖江地区开发开放献计献策;提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皖江文化产业整合,为打造安徽文化强省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皖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张恨水与皖江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为皖江地区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给予他的浸润,更表现为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熏染,还体现为张恨水以其创作的实绩丰富着皖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既要重视汉语言研究也要重视汉文化研究,特别是区域文化研究。开展皖江文化的对外教学研究、对外传播和弘扬皖江文化,既顺乎皖江地区及安徽省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亦是皖江地区高校安庆师范学院和安徽省其他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重要职责。以皖江文化的对外教学研究为个案,可从研究内容体系、研究特色形成等方面构建区域文化对外教学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人民政府《加快皖江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揭开了皖江旅游带开发的序幕。文章探析了皖江旅游带至今尚未崛起的主要原因,提出以皖江文化引领皖江旅游带建设的发展思路,提倡实施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皖江文化旅游引导战略、黄金水道旅游线优先发展战略、沿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马芜铜工商旅游重点发展战略,以加快皖江旅游带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重商求利:皖江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近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皖江地区农耕文化表现为安土重迁、勤力农亩的特征。近代前后,伴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和市场的刺激因素,皖江地区农耕文化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重商求利的特征,实现了由安土重迁向出外谋利、由因循守旧向迎合市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综合研究,对安徽皖江地区民俗体育现状及总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揭示皖江民俗体育的形成、形式、发展的过程和未来的开发利用的价值;同时对皖江民俗体育的社会及文化价值和功能进行分析,力求能够使安徽皖江地区民俗体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以实体馆藏和数字虚拟空间的文献信息记载古今皖江地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建设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打造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需要,要创造完备超前的软件与硬件建设条件,确立实用共享的建设原则,实施回溯建设、新添加建设、独立建设、联合建设、虚拟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皖江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就非常丰富,遗址数量多,出土了大量玉器、石器、陶器,其中包括许多精美的"仪式用具"。仪式用品的出土可以反映出皖江地区新石器时期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贫富分化以及原始宗教礼制盛行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的药材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皖江地区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分布广,成为土贡药材的重要地区。除了采集野生药材资源外,皖江地区还发展人工种植药材技术,弥补了野生药材资源不足的缺陷。由于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和产地分布广,皖江地区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药材产区,药材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成为推动皖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行业。  相似文献   

12.
皖江地区区域创新资源丰富,但创新效果欠佳,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促进知识交流与创新的产业媒介。旅游服务兼具消费性、生产性和服务性,其在促进知识交流、产业合作、产业创新和加快整个区域的创新速度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复合旅游产品、增加服务内容、与创意产业结合、旅游组织创新和促进皖江文化传播五个方面的变革,就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粘合作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皖江地区区域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皖江地区方志中辑存的景物诗文作品反映了皖江一带的自然人文状况和文学创作情况,再现了皖江地区的地理历史风貌,通过对它们进行梳理能追溯山川、河流、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轨迹,为皖江地区的环境变迁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网络视频制作技术的普及,为皖江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扩大了民俗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区域心理认同,而且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皖江地区民俗文化在传播中出现了主体网站网络视频分布不均、视频点击率低、视频内容鱼龙混杂的等问题与现象。对网络视频进行分类整理、利用Web N.0技术实现民俗文化精准传播、追求长尾效应、增强小众产品投资力度等提升方案,是实现皖江地区民俗文化可持续传播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5.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的生命线,人们可以从游览文化景观中汲取教益,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皖江地区作为安徽省重要的旅游带,对于它的人文旅游资源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皖江"一词的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嬗变扩充,其本身就内附着文化和区域的要素;因此,皖江文化就是指皖江区域文化,它不具有文化区域的文化同质性,但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一种多质性的文化复合体;吸纳融汇、辐射影响是其典型的开放特征,也是皖江文化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8.
皖江地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与净土宗的重要道场,也是历史上佛教文化长期延续的集中地。皖江佛教经历了初传、发展、兴盛、衰落、复苏等几个时期,是佛教在中国演化、变迁的缩影。禅、净合流与地藏信仰是皖江佛教的基本思想特质,而农禅一体、圆融开放、民间世俗化则是皖江佛教区域特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皖江区域是徽人重要的营商地,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促进了皖江区域市镇的繁荣。他们在商贾射利的同时也急公好义、重文重戏,积极地参与到当地的社会建设,促进了皖江区域的文化发展。对徽商与皖江区域文化关系进行研究,既有益于徽商研究的深入,也有益于我们进一步认知时下包括皖江区域在内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城市体育文化圈是实现区域体育资源空间一体化、提升城市居民综合素质、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立足辽西地区具有明显地域区位优势、特色城市体育品牌、鲜明民俗体育文化、优越户外运动资源、完备体育设施基础和十二届全运会发展契机等特点,提出构建辽西区域体育文化圈的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区域间城市体育跨文化融合,推动区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实现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