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朝鲜时代汉字学研究文献《第五游》,现藏于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和国立中央图书馆,是朝鲜后期学者沈有镇为研究汉字而撰写的未完成文献。《第五游》书稿的成书时间比洪良浩的《六书经纬》早50多年,比朴瑄寿的《说文解字翼征》更是早出120年,最为珍贵的是,它是朝鲜时代最早加入小篆而进行汉字研究的专门文献。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39):17-18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书中许慎对汉字进行了据形系联,分为540部,然后分析字形,说解本义。在文字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汉字自从产生起,就一直在发展变化,用出土的古文字资料考察《说文解字》,便会发现诸多字形分析和本义说解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字说》一书为晚清古文字学家吴大激研究古文字的论文集。学者们对该书的文字考释多予以积极评价,事实上其文字考释中误说颇多。尽管如此,该书诸文以字形分析为基础,以文献材料为佐证,以推理论断为补充,溯造字之源,析文字之孳乳,考文字之义训,是目前已知的学术史上古文字研究论文集中最早的一部,对独立的古文字学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540部首是《说文解字》分析小篆字体的基础构型材料,是认识古文字形音义的"纲"。文章从同部字内文字的排列次序、解说体例、解说方法三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巾"部字进行了初步探究,有利于对"巾"部字的掌握,并为其他部字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这不论是对研究古汉语、古汉字,还是对研究现代汉语、现代汉字,都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6.
赵昭 《语文知识》2008,(1):40-42
《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体字,以汉字的部首为标识,对9353个汉字进行科学的分类,又以形音义并重的方法分析字形、解说字义、标明音读。《说文解字》的误释,主要是由时代的局限、观念的局限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我国文字史、辞书编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汉语大字典》充分利用了《说文》训释本义的资料.本文试图分析《汉语大字典》引用《说文解字》解析字之本义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代表文字发展的源头。历代汉字规范的正体皆深受《说文》的影响。唐代正字运动作为文字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汉字规范活动之一,也以《说文》为首要标准。本文以《干禄字书》、《新加九经字样》、《五经文字》三部唐代字样中最有代表性的字书为例,将其正体与《说文》字体相比较,以期探讨唐代字样规范字形与早期汉字的传承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9.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聚合关系和某些组合关系中的语义单位构成的,各个年代的语义系统各自成为一个共时系统,但又具有在历史中存在并按一定规律不断演变发展的性质。要想探求汉语语义的演变发展,就必须从古代汉语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汉字最早的造字缘由和本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并分析出各个时代的语义场,对汉语有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传统对语义的研究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通常形训以小篆字形为标准。因为在金文甲骨文发现之前,小篆是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的现成的材料可用。甲骨文和金文发现之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汉字的意义,受条件所限,《说文》对字形的说解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有些字义解释欠妥当。本文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11.
崔元 《现代语文》2006,(7):121-122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聚合关系和某些组合关系中的语义单位构成的,各个年代的语义系统各自成为一个共时系统,但又具有在历史中存在并按一定规律不断演变发展的性质。要想探求汉语语义的演变发展,就必须从古代汉语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汉字最早的造字缘由和本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并分析出各个时代的语义场,对汉语有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传统对语义的研究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通常形训l以小篆字形为标准。因为在金文甲骨文发现之前,小篆是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的。现成的材料可用。甲骨文和金文发现之后,《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解释就暴露出许多错讹,因为小篆的字体变化使许多字已经失去了造字之初的形状,误导了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因此研究汉语的词义应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甲骨文字形非常不固定,到了金文中汉字字形开始渐渐稳定,所以本文试图在戴家祥《金文大字典》的基础上,从金文中的言部字入手,分析言部字的造字原因和本义。“言”部字构成的也是一个语义场,但相比于各个时代的整个总语义场,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把它称作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2.
正确地考释文字的形义来源,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就多数汉字来说,人们凭借《说文解字》、古文字资料及有关的古代文献,已经作了比较深入的考释。但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汉字,形义来源不明,字义发展线索不清。这些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用通常的字形结构分析方法,很难解决。因此,必须进行方法的更新,对字形、字义进行动态的考察,从而攻克这些难题。这种动态的考释方法,前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过,但尚未能从理论上加以认识和总结,用以指导当前的文字考释工作。本文就这一问题,试作探讨。一、寻流溯源,借今字识古字  相似文献   

13.
徐锴对《说文》释义的阐发与补正古敬恒《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推求字源、解说本义的文字学著作,它依据对小篆字形的分析,从先秦文献用例中归纳分析语言材料,采用互训、推源、义界等方式,进行字词本义的解释,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说文》问世以后,由于它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字是现代汉字的产生之源 ,现代汉字是古代汉字的流变。三千多年的历史变化 ,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与甲金文、小篆的字形结构已经有了许多的差异 ,现代汉字的字义与《说文解字》所说的本义也有了很大的距离。这是我们今天分析字理时不能不注意的问题。所谓“字理”,指的是字形与字义、字音的联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该如何分析就如何分析 ,不能是此人讲此理 ,彼人讲彼理 ,因人而异 ;也不能是因时而异 ,因地而异。当然 ,也会有一些字的字理一时弄不明白 ,自然允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这样的字更要求按科学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并不是…  相似文献   

15.
<正>许叔重之《说文解字》不愧为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不朽著作,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其大功就在依汉字之形、考释其本音、本义,使后人得通古之锁钥。然由于当时文字资料有限,其所依之形盖为历经嬗变之篆书,因而所释音义每有失当,乃至舛误。是以治小学者不可不察焉。  相似文献   

16.
字形、字义本是文字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希望从“美”字的起源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的情况,把一个单纯的字源问题引入了美学领域。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还  相似文献   

17.
变体汉字是用改变原有的某一个字的字形的方法来表意的。变体汉字在《说文解字》中占一定的数量,许多古文字学家对变体汉字的分析分歧比较大。本文分析了造成各学者分析分歧的原因,并试从造字和写词相结合的角度来详细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变体汉字。  相似文献   

18.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字形演变是汉字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雷浚的《说文外编》是一部补充《说文解字》收字的重要字书,其将所见到的经籍中的文字字形与《说文解字》所收字相对照,沟通字书收字与文献用字的关系。本文考察并分析雷氏在《说文外编》里条陈汉字字形变异的情况:隶变、讹变、形似而误以及偏旁位置与形体结构关系,分析汉字字形演变原因,有助于加深对汉字字形的理解,有助于掌握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汉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字学,确切地说,应当叫汉字学,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按照汉字字形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小篆以前(包括小篆)的汉字叫古汉字学.广义的古汉字学包括传统的汉字学在内.传统汉字学以篆为主要研究对象。用传统方法研究汉字结构,形音义关系及其流变等.传统汉字学发展史上,东汉时期的许慎是一位继往开来的杰出人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花费半生心血撰写的《说文解字》(以下省称《说文》),是传统汉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汉字学史的一块丰碑。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县冷河南邵县)人.生于东汉明帝初年,卒于桓帝…  相似文献   

20.
王培林《检篆释疑》是一部查考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工具书,该书有九种查检功能。书中运用矛盾观、系统论、同一律研究小篆文字并有所发现,尤其对字形的规范有较为系统的说法。该书不但对小篆,而且对其他古文字的研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