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节选)》(人教社2004年6月第1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有四处注释值得商榷,现分别简述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重”的读音应该是“zhong”。课本注为“重(chong),再、加上”,本人认为并不准确,现考证如下:《辞海》“重zhong”字条第九个义项解释为“增益;加重”,又举“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作为例句;并注明念“chong”时,解释为“①重复;重新;重迭;多。②连累。③古代丧礼暂代主牌以  相似文献   

2.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3.
对屈原作品的解注,或失之轻率,或失之牵强。兹略举数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1、余幼好此奇服兮课本对“奇服”的注释是“奇特的服装”,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也认为是“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其实,“奇服”就是“美服”。“奇”是“美好”、“美妙”的意思。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奇事,犹佳事也。”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清王士祯《游摄山记》云:“予意山之奇,在登眺;登眺之奇,在烟雨。”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就注“奇服”为“好服也”,“言我冠带佩服,莫不盛美”。“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涉  相似文献   

4.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5.
释“脩能”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自王逸以来的注家都释“脩能”之“能”为才能。游国恩《离骚纂义》汇集了十八家的注释之后仍然肯定“脩能犹美才”,谓“脩能自言其才,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是也。”马茂元《楚辞选》则说;“‘能’,古音泥,与态(態)通。‘脩能’,美好的容态。一说,‘能’,就是指才能。上句就内在的品质而言,下句就外在的表现而言。‘能’无论是作容态或才能解,均无不合。”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则肯定地说:“脩能:即修态,美好的容仪。脩:通‘修’,下同。能:‘态’的古字。”  相似文献   

6.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同时还是一部集中论“势”的著作。《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所产生的审美向度上的深刻影响,最鲜明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孙子之“势”既指代“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更最终指向“战争之局势”,即综合利用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自然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并蕴藉着显明的本体美、辩证的理性美和流动的力量美。《孙子兵法》之“势”论在美学史上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并以“自然—人—社会(战争)”为其逻辑构架。以此为基点,后代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阐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使“势”最终成为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愐规矩而改错。”王逸注:“言今世之工,才知强巧,背去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也,以言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以意妄造,必乱政治,危国君也。”易祖洛先生在《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发表《“固时俗之工巧兮”的“工巧”》一文,指出王逸注“以‘工’为名词,以‘巧’为形容词是不妥的,认为“工巧”当为并列结构,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中的李,杨之爱,经历了相守,相失,再到精神相融的曲折变化,赏美之短,思美之久,寻美之切构成了《长恨歌》情感运行的内在结构张力,仙,凡间无法超越的时空界限,既是“恨”的渊薮,又是“受”的源泉,由客观而非主观原因所造成的“恨”,只不过是“爱”的别名,它使“爱”不断裂变,升华,纯化,“恨”与“爱”在形式上相对,但在本质上却同一,正因有“恨”,才会有“爱”,“恨”愈久,愈浓,“爱”才显得愈悠,愈炽。因此,“此恨绵绵无绝期”便自然且必然兑换,转化为“此爱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即是“长爱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纵的方面剖析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并从“大道无形,美在本体”、“大制不割,美在自然”、“大音希声,美在含蓄”、“高下相盈,美在中和”、“大巧若拙,美在悖谬”、“物壮则老,美在阴柔”、“恍兮惚兮,美在朦胧”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王注:“灵谓巫.姱,好貌.言己思得贤好之巫,使与日神相保乐也.”洪补已知其注“灵保”之误,说:“古人云:诏灵保,召方相.说者曰:灵保,神巫也.”灵字从巫,在《楚辞》里多指神或扮神之巫.《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古代神多有光.“皇剡剡”即状其光.《云中君》也说:“灵皇皇兮既降.”(皇读如辉煌之煌)所以《湘君》的“横大江扬灵”也是说神光飞扬,没有必要改读为“扬舲”.这样看来,《九歌》诸“灵”多指灵光显赫之神.但神往往要由巫来扮演,“身则巫而心则神”,神巫混一,灵保不分.《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注:“灵,巫也.楚子名巫为灵子.”春秋屈巫字子灵.《说文解字》卷一玉部:“灵(原小篆从玉),巫也,以玉事神.灵,或从巫.”《易林·小畜之渐》:“学灵三年,仁圣且神明,见善祥吉喜福庆.”王国维先生指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诸家俱言《楚辞》灵保即《诗》之神保.《小雅·楚茨》:“神保是飨.”“神保是格.”“神保聿归.”朱熹《诗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克鼎铭》有“圣保”.王国维先生《克鼎铭考释》曰“圣保犹《诗  相似文献   

12.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3.
    
《学语文》2005,(7):24-26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  相似文献   

14.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15.
<正>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是屈原《九章·橘颂》中的两句诗。对于这两句诗的解释,各家说法虽有小异,但多是依其文序以释其义的。例如:朱熹《楚辞集注》云:“淑,善也。离,如离立,言孤特也。梗,强也。”王夫之《楚辞通释》云:“离,丽也。”陆侃如、高亨、黄孝纾《楚辞选》云:“淑,是善,离,古通丽。淑是内美,丽是外美。”朱季海《楚辞解故》云:“(淑离不淫)当句正颂橘之美,……‘梗其有理’,言其木正直,有文理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则是美丽而不  相似文献   

16.
《蒹葭》是上古诗歌,其中的“美”感染了无数人。《蒹葭》是美的,她把众多的美融和到了一起——音乐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还有爱情之美等。通过对其的赏析,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净化和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屈原在他的辞赋中,多次提到他戴着高高的帽子。如《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又《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各家注释只注云:“冠,帽。岌岌,高貌。”和“切云,高冠名,取高摩青云的意思。崔嵬,高貌。”但他为什么喜欢高帽子,则没有论及。  相似文献   

18.
<正> 《诗经·魏风·伐擅》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胡取禾三百亿兮?……胡取禾三百囷兮?”其中“廛”、“亿”、“囷”,中师课本《文选与写作》(册一)注为;“廛”同“缠”,“亿”同“意”,“囷”同“(禾囷)”,都是“束”的意思。按此注沿用俞樾说。笔者以为该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教本中选人了屈赋的《离骚》,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对《离骚》一文部分诗句所做出的解释。其中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中的“纷”、“修能”均有多种解释。这使得教师在向学生训释文句时莫衷一是,对学生理解文句来说也加重了信息负载。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查阅相关书籍,  相似文献   

20.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续)廖序东通过《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兮”字处在哪种虚字的地位。下面是《九歌》句结构分析的结果。(-)“兮”字处在虚字“之”字的地位按“兮”前后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在用“兮”字的地方,是本可以用“之”字的。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