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2015,(6):78-82
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和实践热点。为了实施"教育心理学"慕课教学,文章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实施慕课的优势;然后,研究慕课应用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需要进行的六个方面的变革;最后,研究"教育心理学"课程慕课教学资源开发,包括知识体系、建设规范、资源内容、微课、移动学习等方面。研究结果的成功运用,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以及慕课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免费的在线课程"。"慕课"以开放的网络化学习教育为基础,课程的范围覆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科技学科。近几年以来,一些操作性与技术性强的课程也被试着挂到慕课上。至今为止",慕课"课程基本上是免费的。作者主要从分析"慕课"教学模式相比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慕课教学给高校思政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由此引发对于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慕课是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式,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受到青睐,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大规模推广应用。在详细了解慕课教育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高校"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慕课背景下的"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应积极探索与慕课模式的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慕课的影响力,构建"二合一"的教学模式。针对"灾害地质学"课程提升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基于慕课的"灾害地质学"课程应如何面对挑战与改革,为高校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7,(11):99-106
文章通过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学习环境、学习行为、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四个方面对现代教学产生了影响。随后,在不同的阶段,文章分别进行了串联式、并联式、嵌入式等三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并在理论上验证了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最后,文章进行了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讨,明确了慕课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才是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数学实验"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文章讨论了建设"数学实验"慕课的必要性。基于慕课环境,对"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式给出了几点思考。最后,给出了慕课环境下"数学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及设计步骤。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慕课"对传统的实体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慕课"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下实体大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以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为例,探讨如何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课程实践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有效应对"慕课"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6,(10):86-92
当前,高校"环境评价"课程教学在教材、定位和模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方法、资源和模式的引入,为"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归纳并凝炼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定义、特点,构建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并探讨这一新模式在"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慕课出现于信息时代,最近几年被广泛地推广、应用于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慕课的兴起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契机,在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吸取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也要充分发挥新型教学模式"慕课"的优势,有效地把传统课堂和"慕课"结合起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慕课在我国发展迅猛.文章以高职院校开设的"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为例,对该课程慕课教学进行SWOT分析,提出慕课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教学改革途径,以便更好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变革的具体体现。大学英语慕课建设一定要遵循外语学习的规律,充分考虑语言课程自身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慕课建设要避免"重技术团队,轻教学团队""重视频设计、轻教学设计""重前期建设、轻后续教学"等误区,同时,需要处理好"在建慕课和已有数字课程"以及"MOOC和SPOC"之间的关系。此外,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慕课平台应该采用同一标准,便于课程迁移。  相似文献   

11.
天津大学《工程光学》课程自2014年开始"慕课"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建立了专有"慕课"教学网站。每年共有13名专任教师、300余名本科生加入到《工程光学》的"慕课"教学和学习中,学生参与度高、成绩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慕课"正日益受到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并引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一轮发展。文章从技术、经济、社会、教育和管理等多个维度、不同视角对职业教育"慕课"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对"慕课"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慕课"的建议,即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者的各自特点,建设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慕课",由政府主导,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顶层设计、课程品质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田丰 《考试周刊》2015,(12):168
"慕课"平台的出现,使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那么,对高中生来说,"慕课"平台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在高中教学中,老师如何利用"慕课"与现实课堂相结合,发挥"慕课"的优势,弥补现实课堂的不足呢?本文就"慕课"对高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课程,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论述了在线课程教学在生态学通识课教学上的优势,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知识点拆分、慕课平台及教学管理几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在线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就如何选择在线课程教学模式以及围绕教育理念转变、学分认证和慕课选修的困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着重介绍了慕课的起源与慕课课程的设计过程,分析了慕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将慕课引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如慕课运行模式的选择、慕课课程安排及课程的选择与设计,并提出采用混合模式展开慕课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6.
充分利用广东财经大学的Blackboard平台和互联网"e板书"公共平台,以《数学分析》课程为代表,进行慕课教学.本文将对"慕课"在《数学分析》课程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慕课"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教学方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正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创建了一种混合教学环境,既融合了"慕课"的优点,又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当"慕课"(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在全球发展风头正劲之时,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也在尝试一种更为精致的课程类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什么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有哪些优势,"慕课"又会何去何从?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正在尝试一种相对"慕课"更为精致的课程类型  相似文献   

18.
梳理了慕课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慕课的特点与优势,分享了环境类课程慕课制作与运行的经验。慕课的发展历程显示,从2008年"慕课"一词提出,2012年全球首个慕课平台推出;到2017年全球慕课平台已超过200多个,课程9400多门,学员7800万人;到2019年初,我国已有12 000余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学习者选修慕课,规模和数量居世界第一。慕课的特点为大规模、网络在线学习、完全开放、课程多样性,慕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现自主学习、精细化教学、课程教学优化管理、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环境类慕课的制作主要包括设计与策划、录制准备、视频录制、剪辑与校对、视频包装与美化、课件交付等几个环节;慕课的运行包括上线前的准备和上线后的运营两个方面。环境类慕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课程的特点(广泛性、基础性、通识性、专业性),而且更加在于慕课制作和运行的质量。制作精美、运行完备的慕课一般都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慕课在我国发展迅猛.文章以高职院校"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对该课程慕课教学进行SWOT分析,提出慕课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教学改革途径,以便更好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慕课"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面对"慕课"时代背景,我校《温病学》课程最早启动慕课试点建设,在非中医专业作为选修课运行,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温病学》慕课教学实践经验,介绍了慕课应用中学生学习状态变化,教师教学理念变化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体会,进一步阐述了在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中慕课开展,对推广中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