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后他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整天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担忧。大凡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以嘲笑回报“杞人”,认为他的行为荒诞、滑稽得令人喷饭。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提起“杞人忧天”,就往往认为杞人实在好笑。你“忧”什么不可以,何必去“忧天忧地”?天能塌下来吗?地能陷下去吗?因而从古至今杞人的忧患意识,一直被当做“庸人自扰”而受人嘲弄。相比之下当今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无论怎样也垮不了而不“忧厂”,倒很危险。 现在的大气层污染  相似文献   

3.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件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文献。什么是文献呢?“文献”二字自古有之,在我国,它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第3卷“八佾”篇中记录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再徵之矣。”杞、宋是古代的国名。杞是夏的后代,宋的是殷的后代。孔夫子这段话的大意是:他能讲解夏代和殷代的典章制度,但对杞国、宋国的典章制度因文献不足而无法讲解。如果文献充足,那他就可以取得证明了。这段话表现了孔老夫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而何谓“文献”…  相似文献   

5.
夏禹后裔的杞国,司马迁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但“杞人忧天”的典故却往往作为无事生忧的笑料被人们所引用。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说:后因称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为“杞人忧天”。斗转星移,今天若用逆向思维和现代天文学知识重新审视传统观念对“杞人忧天”的解释,我们不由得要大声疾呼“杞人忧天”应正名。见于《列子·天端》的这则典故通篇不是迷信,而是准确的天体物理问题。剖析全文151字,可得4个观点。一、“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这1字是说有位杞国人忧愁天地崩坠,将会无…  相似文献   

6.
杞人忧天,从我们见到这个词那天起,我们就开始嘲笑杞人胡思乱想,天下居然有这样可笑、愚蠢的人,天塌下来离我们太远,这哪里是杞人应操的闲心!这种不必要的荒诞的忧虑,着实让我们嘲笑了几千年。周国平的文章简直就是当头棒喝,让人猛醒,原来我们正在暗杀一个天才、一位哲人。每当我们仰望浩渺的天空,面对奥秘难测的寰宇,我们便想起许多有关的诗文警句,如屈原《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庄子·天下》:“南方有畸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堕不陷,风雨雷霆之故。”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这些诗…  相似文献   

7.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者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者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物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8.
新说文解字     
和与合 “和”,一个“禾”,一个“口”,人有了吃,就和,“和”为贵。中国化倡导和气生财、和商共赢,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共和”.就是大家都有吃。  相似文献   

9.
孟姜女故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姜女故事渊源流长,传说纷异。先秦记载杞梁战死,其妻以妇人无外事为由,辞郊吊。稍后儒家以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称颂,均意在讲礼俗。到了汉代,逐渐加工,创造出杞妻哭夫,城为之崩的动人故事,重在表彰贞烈。自唐代以来,故事更趋于完整,通过各种文学形式的改造,人物、情节都有了改变,孟姜女的名字代替了杞梁妻,人物形象更鲜明动人,情节更丰富,重点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此时,也出现了不同时地的传说。明清以后,各种考证纷繁复杂。各地建立的姜女祠庙也反映了传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千古。司马光采用的思维方式是:要使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不被淹死,就得把小朋友和水分开。一般人想的是“人离开水”,要把小朋友从水里拉出来,可是缸高人小,他们无能为力,而司马光却想到了“水离开人”的方法,砸破缸让水流走,使缸里的孩子得救。他使用的是逆向思维法,又称颠倒法。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中多热衷于谈“鬼”,这其中包括对“蛮性鬼”的科学剖析,对“专制鬼”的高度警惕和对“吃人鬼”的猛烈批判,对三种“鬼”的剖析的方法,角度各不相同,但都统一在一种周作人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独特文化思考及其思维方式中,周作人的谈鬼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后,由得出的悲观结论转向了“闭户读书”和小品文写作,于是理解了周作人的谈鬼,可以为他后来的人生转向和文风转向提供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说文谈史     
孟姜女不姓“孟”孟姜女的原型出自于史籍《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在攻打莒国时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毒于郊,使吊之”。由此可见,孟姜女本来没有姓名,而且与长城没有关系。汉代的《说苑》一书,在此记载基础上加上了“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塌下)而隅(墙角)寿之崩”。汉代的《列女传》和《闺苑》等书中均记有此事。“孟姜女”之名最早见于敦煌石窟后室残卷中的一  相似文献   

13.
真真假假     
一天,我在书上看见这样一道题:李志明、张斌、王大为三个同学毕业后选择了不同的职业。三人中,有一人当了记。一次,有人问起了他们的职业,李志明说:“我是记,”张斌说:“我不是记。”王大为说:“李志明说假话。”如果他们中间只有一个人说真话,那么,究竟谁是记呢?  相似文献   

14.
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立大学索漠分校“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性批判中心”所长保尔(R.Paul)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他区分了“无批判性的人”和“批判性的人”。所谓“无批判性的人”,是指不去推敲某种事物与他人的主张,全盘接纳者;或是凭借自己的印象与好恶做出结论者。怀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砸桶!!!!!!!!!!!!!!!!!!!!!!!!!!!!!!!!!!!!!!!!!!李建军(2.1)新孟母三迁———在妇联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李建军(3.1)杞人忧“小”李建军!!!!!!!!!!!!!!!!!!!!!!!!!!!!!!!!!!!!!!!!!!(4.1)本刊特稿正确看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潘明云 《天中学刊》1999,14(4):97-9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转向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素质教育呢?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三至”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不健康的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流入,对中学生影响很大。“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等陈辞滥调被一些中学生认为“时髦”。对这些错误认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纠正,后果是十分危险的。对此,我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在“授业”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道”…  相似文献   

17.
唐金龙 《师道》2004,(10):21-21
有这么一则笑话:美国有一家大百货公司,门口的广告牌上写着:无货不备,如有缺货,认罚10万。一位法国人很想得到这10万元。便会见经理,开口便说:“潜水艇,在什么地方?”经理领他到18楼,当真有一艘潜水艇。法国人又说:“我还要看看飞船。”经理又领他到10楼,果然有一艘飞船。法国人不肯罢休。又问道:“可有肚脐眼生在脚下面的人?”他这一问。让经理抓耳挠腮无言以对。这时,旁边一位店员应道:  相似文献   

18.
杞人忧天     
★成语注解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天的河南杞县—带。  相似文献   

19.
没问题     
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里。发型师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那个人解释说:“我本来去做头皮移植,但实在太痛了,如果你能够让我的头发看起来像你的一样,而且没有任何痛苦,我将付你5000美元。”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大夫在“健康就在你的心里”专题报告中提出一个观点:人要达到快乐,至少要做到三乐,即“知足常乐、自找快乐、助人为乐”。 “知足常乐”是对的,有的人正是不知足,明明身临快乐,却处处感到悲戚,何来快乐可言? “自找快乐”也是对的,有的人“杞人无事忧天倾”,不是自找快乐,而是自寻烦恼,自觅忧愁。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