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已有文献梳理,从技术受方和技术双方视角构建了影响跨区域技术转移效率的前因理论模型;以2013-2015年北京技术输出到国内其他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多重前因条件的内在相互作用,以及多前因组态对北京跨区域技术转移效率的系统性影响。研究发现有四种组态能驱动高转移效率:一是以强市场规模为核心;二是以远地理距离和创新环境为核心,以制度邻近和强吸收能力作为辅助条件存在;三是以弱吸收能力和制度邻近为核心、高产业集聚作为辅助条件存在;四是以低市场需求和地理邻近为核心,制度邻近作为辅助条件存在。另外有三种组态导致低转移效率:一是所有驱动力均缺失的情景;二是高产业集聚和市场规模缺失是导致低转移效率关键原因;三是远地理距离和低产业集聚是导致低转移效率的关键原因。研究为揭示北京跨区域技术转移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北京的核心地位不断凸显.深入探讨北京技术输出的模式及影响各模式转移效果的因素,对充分发挥北京的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多维尺度方法,从主体类型、合同类型两个维度,研究了北京的技术输出模式;构建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凯尼尔斯知识溢出模型,实证研究吸收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差距、地理距离、产业结构相似度、制度邻近性对北京技术输出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北京与其他省份间技术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苏屹  曹铮 《科研管理》2023,(3):43-55
以2006—2020年京津冀区域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对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进行必要性检验与充分性检验,构建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模型研究五个邻近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最大节点在三个阶段内吸收资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其他节点无明显变化,协同创新网络满足以北京市为核心的小世界特征,北京和天津分别占据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第一、第二核心位置,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在网络中地位、控制能力和自主性方面呈现不同梯度且十年间均有所提高,网络由核心节点为主转变为多节点协同发展的态势;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余邻近维度均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的显著程度逐阶段降低,技术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较为显著且显著程度呈现出倒U型态势,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专利授权总量为主要指标,基于省域空间单元,采用变异系数、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和空间自相关性的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空间效应的视角来探析1985—2013年中国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格局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差异整体上呈现继续扩大的态势,并呈现出稳定性较强的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2)区域创新类型的转移与创新发展水平的差距密切相关,区域创新水平的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大;反之亦然。(3)邻域的创新环境明显影响中国区域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邻近效应主要发生于低水平与中低水平区域间。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间共同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数据,利用固定效应负二项式模型探讨经济、制度、地理和认知4种邻近性及其交互关系对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区域间产学协同创新遵循着"核心-边缘"结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仍是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主导,经济距离促进协同创新绩效;地理距离依然是阻碍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以往研究中的线性关系不同,制度距离与区域间协同创新呈倒U型关系;认知邻近显著正向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在多维邻近下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苏屹  付宁宁 《科学学研究》2023,(6):1130-1141
以中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2015-2020年专利授权数和研发投资为样本,利用DEA交叉效率模型测度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应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联关系,运用Ucinet软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网络特征,运用社区算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揭示网络结构演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系显著,且关联趋向紧密;关联网络形成了四个板块,各板块内部企业创新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差,表现出高度凝聚子群特征;关联网络跨区域空间演化特征逐渐显现,由地理邻近主导的地域化社区结构转向注重行业邻近和社会邻近的跨地域社区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7.
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其跨区域的技术转移对于有效发挥北京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促进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针对技术输出方和接收方的主体类型,运用技术交易市场统计数据,分析和揭示了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跨区域技术转移的主体模式,以及不同主体模式下技术接受方的选择倾向性;基于理论假设,实证分析了区域间地理距离、技术距离、政策距离、经济距离等因素对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跨区域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跨区域技术输出的主体模式以北京高校与其他地区企业、北京科研机构与其他地区企业为主导;从不同主体模式下技术接受方的选择倾向性看,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技术距离、政策距离对北京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输出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本文从加强区域间交通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引进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能力、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与技术引进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樨樨  董瑶  易涛 《科研管理》2022,43(7):124-134
数字经济通过压缩信息传递时空距离,增强了区域间技术转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利用专利转让数据构建区域技术转移网络,结合模体分析揭示区域技术转移网络的局部结构特征,并通过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探究数字经济、区域软环境对技术转移网络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呈现出强互惠性、弱传递性的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技术转移向纵深发展,但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导致技术转移网络中存在“富人俱乐部”特性与“技术孤岛”困境,将进一步加深区域间技术鸿沟;区域软环境因素中,法制环境、技术环境、政府治理环境、金融环境均对技术转移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市场环境正向调节数字经济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据此为推动区域技术转移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利用2009~2013年我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对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较大,技术转移本地偏好性强;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质量"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省际技术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地理距离、产业"距离"和文化"距离"对边界效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经济规模、产业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能够调节由于地理距离造成的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  相似文献   

10.
针对区域创新网络(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RIN)内、外部协同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设计研究框架并提出基本假设,运用加权平均思想构建地理-社会邻近下区域间协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并基于空间权重矩阵的参数设置设计技术协同、偏社会协同、随机协同、偏地理协同和文化协同五组区域间协同机制;然后,以广西地级市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运用空间随机前沿模型开展实证研究,据此验证基本假设。研究发现:(1)RIN区域内协同与产业经济增长呈显著相关关系;(2)中心度、平均距离与产业发展呈显著负、正相关关系;(3)RIN区域间协同与产业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与产业经济增长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偏社会协同机制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率最高,且据此可将广西地级市划分为五个效率梯队,该结构符合广西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布局,进一步证明该机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背景下,融入创新合作网络是中国各省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际之间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发表的论文合作数,构建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描绘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深入分析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结构逐渐复杂化、均衡化,省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断丰富,在网络中重要节点省份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多维邻近性检验显示网络邻近性、产业邻近性是影响创新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较小,网络邻近性可以通过调节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2.
借鉴社会网络理论中的濡染模型,将网络节点行为变量引入知识生产函数,对模型进行扩展,基于扩展后的模型考察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和生物医药领域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表明:(1)区域间知识溢出模式具有明显的技术领域特征,在电子信息领域,不同区域节点是通过模仿结构相似的竞争者的行为获取外部知识;在生物医药领域,不同区域节点是在互惠网络中获取新知识。(2)知识吸收能力对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与区域创新产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吸收能力高的区域和吸收能力低的区域,都可以通过嵌入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实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内地31省份之间专利权转让数据构建技术转移网络,对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演化进行研究,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省际技术转移的多维邻近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技术转移活动集聚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技术流动方向多元化,东部地区内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均存在频繁的技术流动,但西部地区间的技术转移活动较少。多维邻近性的回归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与关系邻近性均对省际间技术转移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邻近性与技术转移呈现倒U型关系;文化邻近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首先建立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2006~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随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把30个省市按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分为4组,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06~2013年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创新能力都经历了一个上升的过程,但不同类别区域之间创新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考虑空间效应影响的俱乐部划分方法使得组内创新能力差异小而组间差异大,较传统的区域创新能力俱乐部划分更为合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不存在整体上的β收敛,但存在着创新能力强的省份集群和创新能力弱的省份集群两大俱乐部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15.
段德忠  杨凡  胡璇 《科研管理》2020,41(6):90-97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2001-2015年专利转移记录,本文对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1-2015年,中国技术转移在城市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由多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演进,长三角是中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和频繁的区域;(2)空间计量分析发现技术转移服务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突显,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经济发展路径经历了由集聚经济向扩散经济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4—2016年中国2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动态面板空间、合成控制法等估计方法,本文开拓性地考察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技术转移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其对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影响效果更加突出;在空间分布上,财政转移支付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会显著提高相邻地区技术转移水平。同时,为了弥补传统计量估计的缺陷,以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出发点,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直观地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较控制组省份的技术转移增长更快,且在2002年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平均水平超过了控制组省份,说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够有效缓解西部大开发地区与非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发展不平衡态势,一定程度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转移。西部省区的比较发现,以西部大开发政策为代表的财政转移支付对贵州省、甘肃省的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司尚奇  冯锋 《科学学研究》2010,28(8):1165-1170
基于网络信息检索对我国六大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中38个城市合作网络进行分析,运用Ucinet绘制了技术转移联盟中城市合作网络图,研究了各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中城市网络的密度和城市网络节点中心度等网络要素,发现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城市合作网络最为发达,技术转移能力最强,揭示通过培育北京、上海、中部的武汉和西部的兰州等中介性较强的城市可以有效推进技术转移联盟间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目前,创新已成为驱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较为详细的研究中国社会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采用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SAC),并构建邻接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考察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研究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会形成空间依赖性;互联网发展会显著促进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的提高,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无法完全发挥网络效应,互联网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弱。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但互联网的这一间接影响要小于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