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无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关系密切,但由于处在不同的社会管理背景下,各个方面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基于此,通过比较两国的公益广告诉求主题,来分析两国公益广告的不同之处以及两国存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美苏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美苏关系史。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冷战史需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在于: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美苏军备竞赛、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的全球化、冷战紧张程度的起伏变化、冷战终结和苏联瓦解的基本原因以及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4.
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日是两个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在道德教育的传统、历史以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又有总共同之处。研究这些不同点和共同点,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六十年代,中越之间形成了“同志加兄弟”般的关系,促成这种友好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历史关系和革命友谊;其二,患难相交和明智态度;其三,“冷战”遏制和意识形态;其四,地缘政治与反美同盟;其五,领导者的理论及政策。总之,既有着历史的推动,又有着现实的追求,既是两国各自发展的需要,也是共同参与国际斗争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由于各国的历史化传统、动力机制和价值选择不同,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范型。当代中国教育法制现代化是在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历史跃进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鲜明特色,这期间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7.
美苏高等教育在发展之初都以培养意识形态领域骨干人材为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科技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逐步将重点转移到科技人材的培养上,先发展数量,后提高质量,目前日益重视知识、能力、人格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从美苏两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看,高教目标主要受社会因素及个体发展因素的制约.作为借鉴,我国在确定高教目标时应着重处理好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注重服务社会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冷战结束,各国档案大量解密,冷战史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关于冷战起源,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本文就其中一个常被人们提及的因素——意识形态的对峙而作简要分析,强调该“软件”在冷战起源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由来已久。二战后,双方更是利用这个工具不断扩大、巩固自己的阵营,形成两大阵营的对立,阻碍了正常交流,恶化了两国关系,从而加速了冷战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语境,即传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语境中的资本主义,两种语境有各自的哲学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这两种语境相互竞争甚至相互斗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冷战的起源和发生,特别是苏联在其中的作用,这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经济这个新视角,特别是苏联的经济观念、经济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逻辑链条,产生不同的历史叙事,从而对战后美苏关系变化、冷战格局形成和展开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历史研究的责任在于说明冷战研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美苏双方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结果。事实上,通往冷战的每一步都有回转的机会和可能,但美苏走到最后一步还是掉入了冷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期美苏主导下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为战后形成美苏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历史机遇。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大国利益的重合与战略协调,但美苏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使双方的战略目标很快发生冲突,其诱发因素之一是苏联在东北亚势力范围的布局中因其在北朝鲜和中国东北建立亲苏政权的需要而激活"世界革命"机制。朝鲜半岛的分裂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溢出"了雅尔塔体系,一个并非事先"计划"的局部性变动导致美苏走向全球性对抗。  相似文献   

12.
美苏两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他们的高等教育也是当代最发达的。二次大战前,这两个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来往不多,高等教育按照各自的模式发展。战后,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这两个国家都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出现了一些共同的趋向。当然,由于国情不同,两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仍然具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6,(2):117-121
二战结束以后,美苏逐渐从战时的盟友走向了相互对立的敌人,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逐渐从对抗走向了缓和,又从缓和走向了对抗,核军备竞赛使得美苏双方疲惫不堪,《美苏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签署的。《美苏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能够成功签署,国际因素、美苏两国的国家因素、以及卡特和勃列日涅夫的个人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维也纳会议,两国增强了理解,交流了对国际形势的看法,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美苏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原则和指导方针的联合声明》以及《条约拟定草案》,对世界核裁军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研究《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有助于更好地认识70年代后期美苏关系。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面对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美国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两届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变化,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既有美国内部的原因,也有苏联、中国、朝鲜等外部因素,本试简要论述这一时期美国对朝鲜政策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战后不久,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五。本文从这期间苏联的外交入手,认为苏联这一时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其革命性日趋减弱,而保守性日益加强,结果使得美苏之争逐渐由意识形态之争变为霸权之争。  相似文献   

16.
金点强 《学习之友》2012,(12):27-27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太空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儒释道三家都有自己对“中”义的理解,并在各自的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把握,即皆把“中”视为其世界观的最高原理。尽管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表述语言和方法,但在历史化的演变中,却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哈尼阿卡人分布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它是跨境民族。其中分布在中泰两个国家的哈尼阿卡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主流文化的渗透,各自都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形成了文化差异。本文从生活习惯、意识形态、语言使用、取名特点、寨名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中泰哈尼/阿卡人的文化比较研究,分析其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对促进两国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对美苏两国的学位制度介绍得较多,但将二者进行比较的文章不多。本文试对两国学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作一些横向比较,以探讨两国学位制度发展的一些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方两种迥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在对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文章通过对两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培养的比较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探析,以期促进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自我意识培养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