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中“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大地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相似文献   

2.
尽管人教版教材选进了不少现代诗,如《乡愁》《雨说》《在山的那边》《石灰吟》《天上的街市》《星星变奏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黄河颂》《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等10首,但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直避开考查诗歌,中考作文题后一般都有“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的提示语。  相似文献   

3.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非常著名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从前,一只狼在溪流上游喝水,看到一只小羊在下游喝水。“那是我的晚餐,”狼想,“我要找一个借口吃掉他。”于是,他恶狠狠地对小羊说:“你怎么敢弄脏了我的水?”“我没有,”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喝水,怎么会弄脏你喝的水呢?”“那么,”狼见此计不成,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先生写了本《我是农民》的书,其中有一句“我吓得拉着堂兄的后襟”。王亲民先生看到“后襟”这个词.觉得生疏.就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说“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衣服只有“前襟”而无“后襟”,贾平凹的“后襟”用错了.因此写了《“后襟”在哪里》一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02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5.
这天学生正在上《蚂蚁》一课,孩子们相互汇报着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有关蚂蚁的资料,你一言,我一句,好不热闹! 一位男同学说:“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知道了蚂蚁的力气特别大,它能举起比自身重52倍的东西,所以人们都称它是动物界的大力士。”又一位男同学说:“我从电视上看到蚂蚁是用触角相互传递信息的。  相似文献   

6.
蒋平 《江西教育》2009,(4):28-29
在高中苏教版教对必修三专题一“祖国土”第一板块“江山多娇”的教学中.我采用双文本教学的策略实施教学,理解《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两文中的重要语句,对两文从结构、内容、主旨、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如行文结构方面的比较:均采用总分结构。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8.
一篇课文,为了避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总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如何把握和呈现核心问题呢?我就近期磨课中的《梅花魂》来谈谈阅读教学核心问题的动态把握。“一教”:开门见山呈现核心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怀乡思国的散文,乡愁与梅花的芬芳一并沁入读者的心魂。通过外祖父宝贝般珍藏的国画作品《墨梅》,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远离故土的老华侨的思乡之情。师:同学们,梅花之魂指的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这个意思?生1:“魂”指对祖国的思念。生2:“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还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点明了梅花魂的意思。师:没错。那么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从这些故事里,你读出了什么?生3:即将回国,“我”去问外祖父回不回去时,外祖父竟然像小孩子一样哭了。他哭的是他老了,没法回家了。生4:外祖父收藏了一幅墨梅图,视若珍宝,“我”在上面弄了一点手指印,妈妈就受到了外祖父的责骂。为什么?因为墨梅是祖国最好的花。生5:外祖父教我读诗,当读到跟思乡有关的诗句时,外祖父就会掉眼泪。  相似文献   

9.
歌唱祖国     
有一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一条大河横贯东西。从黄河的源头,顺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伐檀"的江边到《史记》中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读郦道元的《水经注》,望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我看到腾跃群峰、驰骋万里的祖国。  相似文献   

10.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11.
要知道我是怎样喜欢上易中天的,先得从我如何喜欢上百家讲坛说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中央十套”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正在讲礼仪,语言风趣幽默,动作诙谐自然。我马上被他的精彩讲解迷住了。仔细一看,原来他是一位知名的教授——金正昆。从此,我深深喜欢上了《百家讲坛》,并“醉倒”在他的“坛”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每当看到《开心辞典》、《实话实说》节目中,王小丫、崔永元等通过穿针引线,使观众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让观众既当“演员”又当“观众”,自始至终发挥着主体作用时,我就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能不能把自己的课也设计成像主持人主持节目一样呢?终于有一次,学校安排我上一堂双语观摩课,我有机会实现了我的愿望,过了一把当主持人的瘾.  相似文献   

13.
蒯威 《辽宁教育》2013,(3):88-88
《读者》2012年第17期的“言论”中,选载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段话,他说:“《乡愁》表达的原本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味道,令我很难为情。”  相似文献   

14.
在非对话的语境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记载历史,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一种特殊笔法。《史记》和《春秋》都有不少这样的“我”字。对《史记》这类“我”字作穷尽性检查,并与《春秋》的“我”字比较,可以了解《史记》这类“我”字的特点以及与《春秋》的“我”字用法的分别。  相似文献   

15.
一、备课背景 通读苏教版教材(试用修订本)第十一册后,我打乱既定单元,按课文内容归纳成几个主题。其中《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船长》归为一组,主题定为“伟大与平凡”。  相似文献   

16.
单元主题如何确定?这仿佛不是一个问题。但仔细研究相关课例,却发现有很大问题。以两位老师对苏教版第十一册几篇课文的主题拟定为例:一位老师将《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詹天佑》、《最后的姿势》、《船长》组合在一起,将主题定为“英雄篇”,意在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类型的英雄;  相似文献   

17.
文革前有一次向老师请教如何作文,老师言谈中曾提及《文坛登龙术》,并说它很坏,还遭到鲁迅先生的“骂”。80年代我当了语文教师,又从《教参》和有关文字资料上看到对《文坛登龙术》的种种指责,说鲁迅先生为了批判此书还写了《登龙术拾遗》一文。  相似文献   

18.
教材整个单元的各个板块均贯穿了“爱我中华,清白做人”这一主题思想。“导读”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揭示主题,《桂林山水》、《林海》景美,也美,通过对“桂林山水甲天下”和林海独特风光的描写达到赞美祖国锦绣河山之壮美的目的。《古诗三首》通过梅、竹、石灰三种事物反映出不同凡俗、坚毅的品格和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让学生感悟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  相似文献   

19.
年轮·1999     
《小学生时代》2009,(9):10-13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伴随着姜昆的“世纪颂歌”,我认识到了我们国家从1899年到1999年间的百年的历史。这是中央电视台迄今为止,仍经常在播放的一个经典相声——1999年春节晚会上的《回眸望九》。它的形式和《小学生时代》的栏目“曾经同龄·年轮”差不多,从“9”出发,让我们在爽朗的笔声中,回忆了每十年间我们祖国的世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此生三爱     
王敏淑 《师道》2006,(4):1-1
我少年时候是典型的电视迷,从《铁臂阿童木》《霍元甲》《上海滩》《再向虎山行》《射雕英雄传》《万水千山总是情》到《西游记》《红楼梦》,这样一部一部看下来,自己都记不清曾经看过多少部电视剧了。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16岁那年的三月开始看的一部外国片子《边卡》,总共70集,每天晚上10点半开始放,那个时间正好是我下夜课回来的时间,一天一集地一直看到中考的前夜。同学里有因为考试前压力太大而疯的例子,所以那个时候能够那么自毁前程还坚持看电视的可能没有几个。我一直很庆幸我的爸爸妈妈能够那么的相信我,在以上大学为唯一出路的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