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一介之使"注释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3.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如屈原,名平,字原,扣合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并列式:名与字是同等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彻,例如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如…  相似文献   

4.
具体分析古书注释术语“同”与“通”的使用情况,探讨如何科学地使用这两个注释术语。  相似文献   

5.
"右文说"源流、价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文说”是一种从声旁推测字的意义的注释方法,它的因“声”求“义”使人们看到形声字的声旁除了标音之外,还可以为字义的解释和来源作出提示,为字的形、声、义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大多忽视了这一点,本文拟从该角度对“右文说”的价值作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清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王力的《古代汉语》将“此去经年”注释为“这一走,一年年下去了”。另外,成语“经年累月”中的“经年”也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二、作者当时因为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开封)去各地漂泊。这首词描写了他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  相似文献   

7.
杨超 《宜宾学院学报》2006,6(2):107-108
“良人”的词义在古代有很多意义,但我们在普通高中教材《文言读本》中发现,其上册《土番间乞食》对“良人”注释有误。我们对“良人”的词义进行了一番探讨,并拟出了新的注释。  相似文献   

8.
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对于“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上的翻译为:“《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②)选入了先秦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伯说,与郑人盟。”(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课本对其中的“说”注释为:“说”通“悦”。《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伯很高兴”。类似这种译法很多,例如:《古观止全译》(杨金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译为“秦伯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棹"?     
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5页注释瑏瑥说:棹是“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第95页注释⑦说:棹“原意是船桨。”棹究竟“似桨”还是“是桨”?同一本书的注释为什么前后不一致呢?查一查常见的工具书,发现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桨,如:1.《现代汉语词典》释“棹”为“桨”;2.《新华词典》说棹是“划船的长桨”;3.《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说棹是“船桨”;4.《应用汉语词典》释义同上;5.《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说棹是“广州等地方言,船桨。”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棹是“船桨”;7.《汉语大字典》释义同上;8.《古汉…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取了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其中“媵人持汤沃灌”一句,课本注释“媵人”为“陪嫁女子。这里指女仆”,注释“沃灌”为“浇水洗”。教学参考书将“媵人持汤沃灌”翻译为“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笔者以为这些注译存在疑点。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第三册《白马篇》有这样两句:“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对这两句,课注释说:“宿昔秉良弓:平对手执良弓。宿,平时。昔,过去。梏矢何参差: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不整齐。”笔认为。这两个注释中,对“宿”、“昔”和“参差”的解释都欠妥。因为一方面“平时”和“过去”这两个意思.在汉语里无论如何也揉不到一块.违背汉语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参差不齐”,这个解释与作要刻画的主人公的英武形象的意图相矛盾.甚至破坏了人物形象一箭囊中的箭尚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相”是课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个字。据粗略统计,文中出现了19处.课本编者对其中的7个有“相”的句子作了注释。就是: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教材中选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文中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两句的注释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暖。‘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注释脱离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只串讲了大意.特别是认为“响”是动词,当“响起来”讲。有失偏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许仰民 《天中学刊》2003,18(6):113-114
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概括为“古字通假现象”,在课文中用“×通×”作出注释,抹杀了古今字的文字历时性和通假字的文字共时性、临时性以及它们的非逆向性。不应一“通”了事,应实事求是地分别注出。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别,但毫无疑问所指应是同一种刑罚。至于它是怎样的一种刑罚,课文注释交代的也不够明确,只是将“膑脚”解释为“膑刑”一带而过,“断足”更无一字注释,可是下文“孙子断足,  相似文献   

17.
“疾、病”二词尽管产生时代不同,但在“疾病、生病”义上却是一对同义词。古汉语界现在仍然还流行着“疾”轻“病”重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前人注释语的一种误解。通过对中土传统文献、训诂专著、医学文献、佛经文献的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疾”和“病”并无轻重之别,“疾”不仅表小病,也可表重病;而“病”不仅表重病,亦可表小病。两词不仅散用无异,对文也无别。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宰以卓异闻”一句.教参翻译为“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课本注释对“卓异”一词解释为“(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笔者认为均欠妥。  相似文献   

19.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后人对“优”字的注释多有不同,进而认为孔子是个鼓吹“读书做官论者”。文章主要探讨了“优”字的注释,立足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述了“学”与“仕”的关系,即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师说》注释商榷江苏/李云楼(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课本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的。”其一,此文文意不通;其二,句型译错了。“所以……”中,“以”当“用”讲,“所以”表工具、凭借。但是,老师是人,不是工具,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