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受本身是一种独特的浸润了情绪色调的感知.李吉林教授认为:“真正的感受对学生人生的丰富至关重要,这种感觉是充满诗意、美感和情趣的.儿童作为审美的主体,可在教师领导下,通过感官和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显然,这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情感化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解和思考,是有价值的领悟,这种领悟对于人的潜能的发挥意义深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审美情感是人(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通过审美的直觉或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快感或厌恶而表现出来,它是审美的动力和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这种情感的存在,审美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会形成深沉的领悟、深刻的体验和主动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了情绪色调的感知。李吉林教授认为:“真正的感受对学生人生的丰富至关重要,这种感觉是充满诗意、美感和情趣的。儿童作为审美的主体,可在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集中了全部的心智,调动了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审美是一个过程,包括了对美的审视,对美的审美,还包含了审美的创造,这其中均脱离不了一种积极的心态--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尊重人情,挖掘人情,以情感人,让学生的心神顺着作者情感走进文章里,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有了真情实感,语言文字就会变成学生感受、领悟的“图像”资料,进一步有了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从而,语感也得到较高层次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审美,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精神活动,是欣赏者对美进行感受、体验、领悟进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活动。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作用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营造、提升审美境界;不断完善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7.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培养、提高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与写作技巧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去感受、品味、领悟蕴含于作品之中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在心灵深处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既是语文阅读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语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它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语感,对于学习语文、领悟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9.
在幼儿园教学中,中国舞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人们可以通过舞蹈捕捉美,认识美,享受美。尤其是对于舞者来说,无论是在感受伴奏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欣赏,或是在经历各种舞蹈服饰的体验中对美学的认识,还是在练习舞蹈动作和诠释舞蹈的过程中对于肢体的舒展与姿态的展示,都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就是指人们在面对美的事物的时候,对于"美"的一种感知和领悟能力。儿童期处于人的情感、认识、领悟能力发展的初期,他们的审美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慢慢形成,无疑,舞蹈就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对于审美这种能力的价值和意义不会立刻显现,它需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对幼儿的成长慢慢产生影响。本文针对中国舞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现状,就中国舞教学对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音乐本身就是为了表达情感而产生的,音乐的创作者就是利用每一个音符来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将自己充满感情的内心表达出来。可以说,音乐事实上就是关于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审美的能力,能够去欣赏音乐这种艺术,去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人的情绪、情感。这种蕴含在音乐作品之中的情绪、情感实际上就是音乐的灵魂,因此,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之中,我们的音乐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一原则,在课堂中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体验,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音乐鉴赏力的人。本文着重探讨在初中的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造机会、创设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与体验、领悟与内化.地理新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加强美育的渗透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审美情感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理的以及文化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审美感的取向,纯粹的感知化的审美在实际生活中是罕见的.在审美活动的三个级次之中,审美领悟和审美超越就注定了在审美愉悦一种审美情感之外还有审美感伤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则在人们对自身的存在境遇和各种心理创伤的记忆中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造机会、创设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与体验、领悟与内化。地理新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加强美育的渗透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欣赏心理的角度阐述文学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开拓了一片广阔的情感体验新天地。因此欣赏者应注意培养一种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不断升华自我的审美趣味,丰富自己的审美感性和理性,这样在欣赏活动中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作品中去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感受和领悟作家用审美的眼光对他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所持的思想上、情感上的态度,从而帮助自己确定对客观世界应持的态度,使文学欣赏活动进入一个更高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15.
个性主义思潮在带来自由的同时,带给“五四”文人的是普遍的感伤,“刹那主义”人生观和死亡感笼罩了整个诗坛。深受存在主义思想熏陶的冯至,他的诗歌反复吟唱的是在瞬间实现的永恒,这样的瞬间融汇了过去和将来;最让人心醉的瞬间有两种,一是离别,一是死亡;生命中遇到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这种瞬间的外化形式,期待着我们去感受,去领悟。冯至的创作实践表明,在面对外来思潮和文化时,如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进行选择与整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情感教育是对人的情感智商的一种培养.情感智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及面对各种考验仍保持平静、乐观心态的能力.以美育人是一种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大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能替代其素质的优劣.审美的境界表现着哲学观的取向.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达到对心灵的净化与情操的陶冶,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之作,无论是文字的推敲、情感的表达,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何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把学生带人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领悟义理。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审美共鸣?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诱发技巧。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人终生学习、进取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之一.怎样正确地指导学生读书呢?方法是避免生硬的灌输、空洞的说教,而注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去感受、去领悟,潜移默化,自然渗透.这种正确引导要做到“读与思”、“读与写”、“课内与课外”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在歌唱中审美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如何培养、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揭示了审美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歌唱艺术审美是歌唱者对声乐艺术美的一种心理感受".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一个审美主体的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形象的表演者,音响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把所有美的审美感受倾注在歌唱之中,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使歌唱艺术富有生命力,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感悟”一词的意思是感受和领悟,感受的是过程,领悟的是结果。“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使学生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数感。数感是人对数字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