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立和 《钓鱼》2007,(7X):20-21
悬坠浮钓饵团的大小要等于1/2调钓差;两个钩饵都有自己的言区,盲区在自身的上方,言区的下方边缘到钩饵的高度为1钩重2目与1/2调钓差1.5目之和,即3.5目,言区是一个球型水域,长子线钩饵盲区的范围大,短子线盲区的范围小。  相似文献   

2.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  相似文献   

3.
马建华 《钓鱼》2008,(5):22-23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 (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线竖直,长子线微弯斜立,因此长子线的信号传导损失大。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子线迟钝、短子线灵敏。但除非是钩饵的重量已经超过了鱼口的吸力,使钩饵根本不能被吃进嘴中:除非是双钩之间距离夸张到使长子线真像尚先生需要的那样呈半螺旋状落在水底,否则,只要钩饵能入口,浮标会毫无疑问的出现动作,只是鱼吃长子线钩饵时,浮标出现的动作可能不如鱼吃短子线钩饵时的动作大。  相似文献   

4.
尚立和 《钓鱼》2008,(18):22-23
为什么钩饵会有盲区?又怎么知道盲区的位置? 每颖钩饵的盲区并非这颗钩饵本身所能造就的,它是整个钓组所受重力和浮力相平衡的产物。 当一颗钩饵的重量不能对已经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时,那么这颗钩饵就处在自身的盲区当中(如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或处在自身盲区的下方边沿上(如一触一悬状态,当一饵团重等于一钩重与调钓差之和时的两颗钩饵)。  相似文献   

5.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4):20-20
鱼吃钩送钩时,子线长度会影响灵敏度,鱼水平拉饵时会不会影响?如下图。设单钩悬坠钓组在水中悬浮,钓组为调M钩N,鱼在水平方向F吸拉饵钩时标尖下沉0.1厘米,求子线在10、20、30厘米长时饵钩的横移距离。在标尖下沉同样大的距离时,如果因为子线的长度不同,饵钩位移的距离不同,我们就可以分析鱼在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大家知道,鱼在吸拉饵的时间很短,标尖常常是有力的一扽。这说明鱼在瞬间吸拉饵钩时,水对钓组的横向位移阻力较大,钓组在瞬间没有或者很少有横向移动,这就使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假设鱼的吸拉饵的时…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钓鱼》2008,(4):24-25
钩饵为什么会存在盲区,尚钓友的解释是:“当铅坠或一颗钩饵在某一时刻能使钓组处于平衡时,鱼摄食另一颗钩饵在一定水域中游动,不会对已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这一水域称鱼摄食钩饵的盲区。”尚钓友还举例说:“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钓组平衡时,他就处在自身的盲区之中,在这个时刻,鱼吸它入口或口含钩饵在盲区中游动,漂尖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7.
张铨 《钓鱼》2009,(7):22-23
3.钓组灵钝的多样性不容忽视,“简单就是优势”出于无奈。 钓组的灵钝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因为钩饵触底程度有多有少,子线弯曲程度松弛程度有多有少,两颗钩饵又有不同方式的组合,还有浮漂、坠子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可是,盲区论为各式各样的钩饵设计一些不同的圈圈,把钩饵划分在圈内圈外,于是分别出灵敏与迟钝。  相似文献   

8.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5):32-32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鱼吃饵上送时饵钩运动盲区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分析了鱼水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现在让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鱼在下拉饵钩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钓组在钓浮时,饵钩悬在半水,鱼吃饵后也有下拉饵钩的情况,下拉的角度可能因鱼不同  相似文献   

9.
善新 《钓鱼》2006,(1):28-28
在网上,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用以说明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见右下图),设单钩悬坠钓组在水中悬浮,钓组为调M钓N目,鱼在水平方向F吸拉饵钩时标尖下沉0.1厘米。求子线在10、20、30厘米长时饵钩的横移距离。  相似文献   

10.
尚立和 《钓鱼》2010,(23):22-23
同样道理,沉底的爆炸钩钓组中的每个钩饵也有盲区。 以前还有一种钧坠台二为一的“朝天钩”,就是把铅焊在钩柄处,这样的钓钩,挂饵沉底后,钩柄在下,钩尖朝上,故名“朝天钩”。  相似文献   

11.
一拖一触     
《钓鱼》2010,(20):23-23
悬坠钓组子线一长一短,当两钩差距5~8厘米,即两钩相差4~5个钩高时,短子线末端的鱼钩触及水底,该子线垂直:长子线末端的鱼钩则躺在水底,该子线稍微弯曲并有一小段拖行在水底,这就是一拖一触。  相似文献   

12.
郑巍 《钓鱼》2011,(4):24-25
悬坠钓组的子线长短是由钓法和鱼的泳层决定的。例如搓饵钓底,18~25厘米;搓饵钓行程,30~50厘米;拉饵打浮、钓一标深,6~12厘米。同样钓底,钓跑铅就比搓饵钓底短。  相似文献   

13.
《钓鱼》2007,(14)
悬坠浮钓饵团的大小要等于1/2调钓差;两个钩饵都有自己的盲区,盲区在自身的上方,盲区的下方边缘到钩饵的高度为1钩重2目与1/2  相似文献   

14.
尚立和 《钓鱼》2008,(19):24-25
四、钩饵状态子线状态等对钓组灵钝的影响,都被囊括在盲区的大小以及钩饵与其盲区的位置关系之中 垂钓时,能清楚调钓钓组的灵与钝,是钓好鱼的前提之一。什么样的钓组灵,什么样的钓组钝?人们通过垂钓实践发现:悬坠钓比底坠钓灵;悬坠的一触一悬钓比一触一拖钓灵;  相似文献   

15.
一、浮钩的制作方法 取一长8~10厘米、宽3~5厘米的塑料泡沫做漂,100~150克的通心活坠,9~13号的伊势尼爆炸钩,将鸡蛋黄般大小的面饵揉和后把托饵簧包住,6只钩在托饵簧的下面,这样,一个浮钩就做成了。  相似文献   

16.
尚立和  李安景 《钓鱼》2012,(9):26-27
再看看一触一拖状态,两者的灵钝比较。"调4钓2"的一触一拖状态,一颗钩饵最小重是2钩重6目+调钓目差2目=8目。"调8钓2",一颗钩饵最小重是2钩重6目+调钓目差6目=12目,当都是最小值时,两种状态的短子线钩饵都不压水底,要使它们离开水底,  相似文献   

17.
一、鱼竿1.价格:70—200元。2.材料:碳素或高碳素。3.调性:硬调或超硬调。4.长度:钓鲫鱼3.6米或4.5米,钓鲤鱼5.4米或6.3米。5.收缩长:80—105厘米,忌短节。6.常备:4.5米、5.4米各一支。二、渔线1.母线:直径0.25—0.32毫米,线长齐竿。母线与竿梢连接用活套。2.子线:直径0.1~0.2毫米,双子线双钩,线长10—30厘米,视水深和鱼情而定,两钩相距约3厘米,上饵悬空为诱饵,下饵擦底为钓饵。要求两钩在水中始终处于立钩状态。双子线拴在O型橡胶圈上,组成可替换的钓…  相似文献   

18.
《钓鱼》2008,(18)
二、钩饵的盲区是整个钓组重浮力平衡状态的产物为什么钩饵会有盲区?又怎么知道盲区的位置?每颗钩饵的盲区并非这颗钩饵本身所能造就的,它是整个钓组所受重力和浮力相平衡的产物。当一颗钩饵的重量不能对已经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时,  相似文献   

19.
钓一线     
张炎冰 《钓鱼》2009,(18):9-9
“台钓”从调4钓2、搓饵钓底入门,两钩状态是下钩卧底,长子线松弛;上钩触底,短子线伸直。竞技钓快鱼会遭遇鱼口越钓越小,视力差、视觉反应迟钝一点的人不是看不到动作,就是抓不住口,特别是为节省装饵时间而用拉饵的时候,饵轻了、小了,调4钓2几乎不反应鱼口。冬天,在大棚里钓鱼是一种享受,让人乐此不疲。但冬天的鲫鱼咬钩极轻,即使用1号浮标拉饵,钓底最多也就是半个黑格的动作。  相似文献   

20.
系钩,钩的大小要根据钓鱼的大小而定。坠下钩脑线长4厘米左右;坠上钩靠近坠,但不触坠,脑线长4厘米左右。这样在拉动线时,上钩靠近地面而不入泥,鱼儿易发现钩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