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精神作为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向来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从人文角度出发,新闻传媒的关怀对象显然应该是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生的意义,而这种关怀,又应包含对广大受众的关注、尊重和理解。新闻记者增强人文意  相似文献   

2.
林凌  肖日东 《军事记者》2005,(10):24-25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目标的实现,是传媒应有的传播理念。这种理念贯彻到军事新闻报道中,就是关注作为军队建设主体的军人的生存、发展和心灵状况,关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人性的美、人间的真情和人与科技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通俗地讲就是关注官兵在工作、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生存状况、精神需求、喜怒哀乐,关注每个官兵的进步与发展,重视其自身价值体现及个人身心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新闻伦理学,为什么要研究新闻伦理学,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有那些规范?本文作一些初步的探索。(一)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学科,它包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如:采访对象、人、读者、通信员以及消息来源的新闻道德)两大部分。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是调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  相似文献   

4.
李树娜 《大观周刊》2011,(34):15-15,25
物种文明,作为人类的文化生活方式,就其客观逻辑基础看,是事物存在的目的性逻辑派生出的一种客观的权利要求,表现为事物基于自身的“存在目的”要求与其它事物的交往关联中拥有自身的平等存在权利与享有获得它物道义尊重和关怀的道德权利。科学和道德两个基本方面是尊重和保障物种存在权利的基本途径,它们贯穿于人类生活实践的所有领域,构成物种文明生活形式的实质性层面。物种文明的所有生活形式归根到底体现为人类同自身及自然万物进行的科学和道德化交往形式及其统一而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事物平等存在权利对人类生活形式本身的客观要求的体现,且最终的目的也不过是实现对物种平等存在的尊重和保障。物种文明哲学在本质上就表现为以科学和道德的方式实现物种平等存在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科学精神?著名核物理学家陈佳洱先生这样阐释: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唯实的探索精神,分为两个方面:科学文化的精神和人文文化的精神.前者追求的是至真,体现在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追求客观真理;后者更着眼于至善和至美.所以说,科学孜孜以求的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真善美"的统一,媒体报道体现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具体操作起来,媒体如何实现目的、规避误区,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产物,体现于实际工作之中。本文对“精神始终最重要”、“图书馆发展显现整体非理性”、“图书馆工具越来越无用”等观点提出商榷;并认为“精神”与“道德”有别,讲精神要适当、科学,当前要强化管理,搞好服务。  相似文献   

7.
刘卫华 《中国博物馆》2001,(3):32-36,37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 ,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出现的文化现象。审美文化与后工业时代的科学理性主义和艺术自治主义相对应 ,与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也是相对的。它以超功利性和愉悦性为原则 ,并将之渗透到整个文化领域 ,是一种注重精神品位 ,以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来引导和提升生活实践 ,使之符合人的真正需求的模式。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 ,科技在帮助人类增强自身力量的同时 ,也成为人类自我异化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文化正经历着巨大变迁 ,从高整合低分化的社会转向分化加剧…  相似文献   

8.
高筠 《大观周刊》2012,(18):24-25
调查研究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而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对可能危及道德关注的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要保持敏锐感。任何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调查都需要贯彻三项基本伦理原则:告知同意、尊重和平等、尊重隐私权与保密,并要求调查者确立“主体建构”视角,并真正做到为被调查者着想、以“平常心”对待。  相似文献   

9.
骆玲 《新闻界》2004,(3):42-43,4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给我国新闻传播业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所谓“正确的舆  相似文献   

10.
人文图书馆学五定律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提出和论述人文图书馆学的5个定律:①图书馆是人文进化需要的产物;③图书馆是用户的图书馆;③图书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体;④图书馆是体现人类的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⑤图书馆学是以人为核心对象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江泽民同志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不仅是对宣传思想工作任务的要求,而且也是宣传思想工作要实现的目标。“四有”集中体现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两种素质的形成则有赖于正确的引导、自身的学习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感染。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同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宏观职能鉴定通常被认为是档案鉴定由“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转变,从哲学基础、鉴定客体和价值追求来看,档案宏观职能鉴定的真正内核无疑是反映和尊重“社会”,但其是否为完全的“社会模式”、是否实现“知行合一”却有必要作进一步探析。[方法/过程]分别以“国家性”和“社会性”作为基本考察对象,分析阐述宏观职能鉴定对于两者的体现情况与程度。[结果/结论]宏观职能鉴定存在“国家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问题,若欲真正实现档案鉴定向社会模式转变的目标,应当将宏观鉴定与微观鉴定相搭配,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鉴定路径相结合,同时在鉴定时划分正式场域与非正式场域。  相似文献   

13.
编辑活动的主要过程不能为文化变现服务,一味追求从私人精神产品向社会精神产品的转化.编辑作为社套精神文化大厦的“设计者”、“把关人”,要承担起缔造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媒介文化的重任.从而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至将人类精神洒落在宁宙中.成为超越时空、永恒存留的“魂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以研究人类精神生产为己任的编辑学,把自己定 位在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积累与传播、交流这个动态 的结构系统中,建树一种理论框架,无疑是必要的。这 样,有利于探求编辑活动的社会价值,自觉地担负起编 辑学研究的人文使命。 首先,精神文化原本就不只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的本义是“以人文化治天 下”,其实践过程则是“以文化人”。但文化是人创构 的、人一面创构文化,一面又以文化塑造着人。塑造着 人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尽管精神文化 (包括美学与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王虹 《兰台世界》2007,(1X):71-71
和谐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精神。和谐意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基础,维护和谐关系是“以馆员为本”实践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的实现有赖于和谐的运行机制的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完整,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层面方面的问题。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但又不同于此,它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先进理念: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还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在我国,人文关怀已不是一种口号,它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之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角色的新闻媒体,在其新闻实践中,应当将人文关怀作为新闻活动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17.
卞玺 《新闻窗》2013,(3):62-62
新闻传媒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社会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就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与民生其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也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社会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理念,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和践行,媒体正以越来越浓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展现在广大新闻受众面前。  相似文献   

18.
李大元 《记者摇篮》2004,(8):59-59,52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是目前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卖点、收听率和收看率,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不辨是非,甚至不惜以讹传讹,传播炒作新闻、虚假新闻的做法,使低俗、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在一些媒体上频频出现,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低级庸俗之风的蔓延?这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毒害的潜移默化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65年前,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精神始终和“三个代表”相映照,有以个人命名的,像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有以团队命名的,像女排精神、好八连精神;有以地方命名的,像延安精神、张家港精神;有以事件命名的,像长征精神、抗“非典”精神。以上这些精神薪尽火传,历久弥新,凝聚着强大原动力,将“三个文明”建设推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如《徐公谳词》一书开篇题词所说的那样,“志士仁人是人类永恒的赞歌”.志士仁人在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不懈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士人精神,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绝唱.它散发出来的道德感召力量总是久传不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