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火箭兵报》刊发一组“记者亲历某部驻训演练见闻”系列报道.6篇被评为当月优质稿,3篇被评为年度好新闻,2篇被《解放军报》转载。总结这次深入某部驻训演练一线的采写实践.记者深切地感到,要写好亲历式军事新闻.必须深扎“亲历”这个根.多采写带有“现场温度”的新闻。善于运用细节将新闻故事化。深刻提炼新闻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走出办公室,身入基层.心贴群众.采写出了一大批透着泥土芳香的新闻作品。那些记者亲历式的稿件因文风朴实、简短鲜活、紧贴基层,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许多战士说:叶艮纸上刊登的这些新闻,就像发生在我们单位一样!”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广州军区《战士报》秉承军事新闻“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官兵”的优良传统,在推出《蹲点式采访亲历式报道——本报记者走基层》栏目的基础上,力求以鲜活的事实和朴实的文风,客观地反映军区部队新成就、新风貌;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相似文献   

4.
亲历式报道将目光聚焦基层,把官兵的日常生活作为选题内容,展现官兵最真实、最闪光的一面,通过亲历采访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达到内容鲜活、真实感人、服务基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刘翎 《军事记者》2002,(9):40-42
近年来,以记者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中刊播后,以其真实可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述而大受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亲历式报道也因此而成为记者大显“英雄本色”、媒体成功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武器。其实,亲历式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样式,早已有之,只是由于我们的记者长期习惯于以一种第三者的身份转述、评析新闻事实,而全然忘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看重的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新闻事实本身。所以亲历式报道因将新闻事实以  相似文献   

6.
“一头汗.两腿泥”.才能打好写出好新闻的基础。“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军队媒体纷纷推出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基层,一大批来自一线、带着泥土芳香、反映基层官兵生活的原生态新闻呈现在我们的媒体上.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和热捧。由此可见,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真正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亲历式”报道,在国外较多地被称为“个人经历报道”。这种体裁,或者是记者直接参与某一事件,或者是记者亲身经历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且把自身直接参与其事的亲身经历写进报道中去,用以吸引读者,说服读者和感染读者。它要求记者在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通过观察、询问、感受来构思主题,描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发展。这种报道形式本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形式之一,然而,一些媒体由于盲目跟“风”,出现了大量模式化的亲历式报道。许多报道纯粹是为了“亲历”而“亲历”,大搞各种带有炒作色彩的“亲历”,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逐步走向深入.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获得受众的格外青睐。要写好那种短小凝练、新颖别致、形式活泼、以小见大、“大题小做”的短新闻作品.既体现了稿件采写者的一种作风,也体现了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9.
亲历式报道,是从采访者亲身经历的角度采写新闻的一种报道样式,它使新闻由第三者的转述变为当事人的叙述,是一种“现场化、形象化”的报道,“直通车式”的报道。这种报道样式现场感强、真实性强、生动形象,是近年来颇受读者欢迎的新闻报道样式。亲历式报道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因为它首先具有鲜明的写实特点。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一般意义的新闻,通常只保留事物的本真,告诉人们发生了怎么一回事就达到了传播的目的,但这样的传播,带给受众的只是事实信息本身,而事实之外更加丰富的“声与色”等附加信息,却往往被…  相似文献   

10.
<正>讲述亲历故事、畅谈内心感受。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全省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讲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按照中宣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统一部署,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黑龙江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演讲比赛9月22日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来自全省各新闻单位的16名新闻工作者以各自的亲历、亲见、亲闻、亲为,讲述了新闻工作者的精彩人生,展现了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植根基层,植根群众,  相似文献   

11.
吕俊平 《军事记者》2006,(11):12-12
随便打开一张报纸或一个网页,都会有亲历式报道映入读者的眼帘:无论是反映官兵生活的军事报道、举世瞩目的“神六”飞天报道,还是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庆旱灾报道;无论是回眸70年前的红军长征报道,还是刚刚发生的泰国政变的报道,亲历式报道都是读者最喜欢阅读的新闻。搞好亲历式报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准确把握亲历式报道的几个要素琢磨近年的亲历式报道,不论是凤凰卫士女主播陈晓楠的《亲历黎以战火》、广西电视台记者谭振的《亲历泰国政变》,还是解放军报记者杜献洲的《走向界碑七昼夜》、谭洁的《蓝天,您的女儿回来啦》,都以其形象逼…  相似文献   

12.
基层电视台要以新闻立台.作为“把关人”的新闻编辑,须处理好环境与职责的关系,加强新闻栏目的策划管理,推行新闻改革与创新,求突破、谋创新,带领基层电视新闻栏目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以记者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新闻报道颇为盛行,其真实可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述大受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亲历式报道也由此成为媒体成功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武器。 亲历式报道因将新闻事实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而使受众对这种新闻报道样式倍感亲切和自然。  相似文献   

14.
王健 《中国广播》2012,(4):41-42
早在1942年就受到了毛泽东同志批判的“党八股”式的官样文章,在当代新闻宣传报道中仍不鲜见。铲除这种毒瘤的唯一途径是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回答好“依靠谁”“铖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根治当代“八股”毒瘤,须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佩剑 《记者摇篮》2014,(10):11-12
新闻报道能否写好,除了文笔要好外,更重要的是记者对基层生活是否有真实的体验和观察。以往写出好新闻要亲历基层,"一头汗,两腿泥",而今,日新月异的数码科技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状况和新闻工作方式。那么,新闻工作者是否还需要迈开腿走基层?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下基层是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一、写出好新闻必须走进基层首先,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因为只有在基层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拥有开阔视野,真切感受人民的心跳,代表群众利益,正确引导舆论,担负起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以往实践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去连队采访.一位连队业余报道员说的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让我们和新闻一直“在路上”。在体味这句话的同时,我不禁想到当前正在新闻界如火如荼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油然感到,作为部队基层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当如影随形的与新闻一直“在路上”。  相似文献   

17.
李胜财 《军事记者》2011,(11):71-71
不久前.笔者在某报读到一文《高收视率“敲门”得益于“接地气”》。这是讲电视节目的。而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觉得若想写出好新闻,也得多“接地气”。 “接地气”一词,从字面上解读就是接地中之气,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在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能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18.
杨柳 《新闻前哨》2011,(4):34-34
春节前夕,《经视直播》栏目组推出“开局走基层”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走基层的形式、一看、二问、三说,反映各族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栏目组还别有创意地在每一条“开局走基层”的新闻最后都加上了一则记者感言.让记者以字幕的方式提炼拍摄这条新闻的心得体会。除夕,记者们在窗口行业、节日市场等生产生活一线.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是运用新闻材料的方法和技巧,没有鲜活、生动的材料,怎么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能够打动读者的好新闻?那么,怎样采访才能获得鲜活、生动的新闻材料呢?我和同事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表明,“感情共振式采访”是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幽幽 《军事记者》2012,(11):16-16
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编辑记者们踏人火热军营,感知官兵情愫.记录基层点滴,采写了一大批文风朴实、感情真挚、清新脱俗的好文章、好作品。实践汪明,广大编辑记者只有切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贴近实际、符合官兵口味、满足受众需求.采写的新闻才能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因此.只有在走基层中走得自觉、走得长久,改文风才能改得全面、改得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