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22-122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规制也有所不同。宗祠为一族总祠,一般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为寝室。仪门又称门厅,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享堂是祭祖举行祭祀礼仪和宗族议事的场所;寝室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支祠规制与总祠一样,是支族祠堂,规模一般比宗祠要小一些。有些支祠省去了  相似文献   

2.
巍巍古祠坊     
清末时安徽绩溪县有30幢胡氏宗祠,其中有一幢被称为“中国古祠一绝”,已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龙川胡氏宗祠。龙川胡氏宗祠离胡宗宪尚书府不远。由远望去,宗祠崇阁层层高起,背衬着亦晴亦阴的天空,显得庄严、平静。圆筒的屋瓦,圆背的屋脊,标志着当年胡氏宗族的重要爵位。飞檐高翘,直指天空。檐角上立着有各种形象的雕饰品,其造型与屋身浑然一体,增强了古祠的磅礴气势。跨过一尺多高、三寸多厚门槛进入祠堂,惊叹堂内结构严谨,形制恢弘,美伦美奂,一个宽敞的大厅可容纳数百人,有些柱、梁非千年古木难以承担。有些柱座亦非石制,而是用枣木…  相似文献   

3.
谢壁彬在《天津师大学报》八三年第四期撰文认为: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史记·陈涉世家》注『丛祠』为『树林荫蔽的神庙』;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史记选注》注为『有很多树的神祠』,都值得商榷。谢文认为,古代的祠或庙,一般都是根据祭祀的对象来命名的,似乎不可能根据祠庙近旁有无树木来命名,因为祠庙近旁多是有树木的。谢文还摘录了《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丛」,鬼所凭焉。』  相似文献   

4.
作为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徽州古祠堂,由于微州历史上中原世家大族的入迁,中原儒学文化的影响,徽州大儒朱熹《家礼》的特别熏陶,徽商兴盛创造的物质基础,宋元明清以来,它们遍布徽州山乡。徽州古祠堂在古徽州建造较早,数量特多,总祠、宗祠、分祠、支祠、家祠等等种类丰富,徽州宗祠的祭祀、执法等等宗族活动生动地反映了儒教文化的原生态面貌,徽州宗祠从徽州建筑角度看,花费巨大、建构精美、多有创新.是徽派建筑三绝之一。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张燕瑾在《文史知识》第七期上著文,不同意诸注释者的以下说法:这是写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异族统治,所以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已忘自己是宋室臣民了。作者论证:佛狸祠在瓜步山。瓜步山当时属南  相似文献   

6.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7.
龙祠泉考     
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十五公里处的平山脚下,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龙子神祠(简称龙祠)。龙祠右侧,就是妩媚秀丽的龙祠泉。龙祠泉南临盔罐峪,北依仙洞沟,西出平山,东注汾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山西历史地名录》称:其水“源出平山,故名平水,一名平阳水,俗名龙寺水。”又据《临汾县志》载:“平山在城  相似文献   

8.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9.
祠堂是祭祀的最重要场所,在徽州祠堂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性祠堂。除了官方建立的节烈女祠堂外,徽州宗族也建立了许多非官方的女性祠堂.这涉及到三个方面情况:一、里人、族人、家人建设节烈女祠,以表彰女性节烈行为;二、对于男女祖先神主共同供奉的祠堂,节烈妇女神主享有优越待遇;三、并非专门供奉节烈妇女神主的女祠建设与妇女节烈行为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徽州古祠堂是徽州建筑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之一。在徽州历史上,徽州宗族自宋以来广建祠堂,最多时达五、六千座。这些徽州宗族的统宗祠、宗祠、支祠、家祠、专祠,集全族之财力,选最好的地段,用最好的材料,雇最好的工匠,精心构建和装饰。  相似文献   

11.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12.
“丛祠”解     
“丛祠”二字,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 又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关于“丛祠”的意义,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史记选注》(王晓传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北京第一版)注为  相似文献   

13.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14.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51-51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俗。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  相似文献   

15.
诗骚短札     
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曰:“如云,言众多也。”《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传》曰:“如云,言盛也。”《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曰:“如云,言美长也。”《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传》曰:“言众多也。”《诗》中以“云”喻女者凡此四则,自毛氏而降,至郑《笺》,至《集传》,至清代诸大家,对如云的解释都是如此。而诗人何以以“云”喻女,则不得而知。我以为,用“云”描写女性,当根植于中国人对女性审美之着眼点。中国人同西方人对女性审美着眼点之不同,首先在于中国人看重的是美人的光彩,尤其是面部的光泽,西方人看重的则是形体之曲线。这一点,从古人对女性描写的一些词语可以  相似文献   

16.
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清,朖也。澄水之貌。”清代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这里,只是道出了“清”字最基本的两种含义。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甚至在汉以前,它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含义了。诸如: ①水澄澈。与“浊”相对。《诗经·郑风·滦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②澄清。《周礼·考工记》:“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  相似文献   

17.
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七》有子曰:“信近于义④,言可复⑤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十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篇·十五》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②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  相似文献   

18.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19.
赋说     
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涵三种含义: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20.
拜·造·诣·过·访这五个词都有拜访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礼敬色彩。《广雅·释诂五上》:“造,诣也。”《汉书·张汤传》:“其造诣诸公,不避寒暑。”“造、诣”同义连用。颜师古注:“造,至诣也。”“拜、过、访”也都有拜访义(例见下)。“拜”,本是表敬的礼节:跪坐在席上,平伸双手至胸前,手掌向上,头低到手。《荀子·大略》:“平衡曰拜。”杨倞注:“谓磬折头与腰如衡之平。”作拜访义,指登门答谢对方馈贻。《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