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活创新思维的欲望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才会有充分的心理自由,才能诱发潜藏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课堂教学中,为师者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论,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尊重。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感悟一:至虚极,守静笃“进入到虚无守静的极端境界,安守沉静才能厚重切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虚一而静”。再看看我们的科学课堂,学生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发挥到极致,特别在公开课、竞赛课上,教师最怕的就是课堂上出现“冷场”,担心课堂上出现“无人应答”的“无声”场面。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来考虑,课堂上偶尔出现“冷场”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冷场以后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思考问题,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会排除外界的干扰,静下心来独立去思考一些问题,这种在安静状态下的学习思考方式往往会取得独特的效果,而且这种在安静状态下…  相似文献   

3.
一、学会用鉴赏的眼光来阅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认识、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语文课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继承,更应该成为让学生个性阅读自由张扬的领域。要培养学生超文本的阅读能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去多元化地  相似文献   

4.
罗圆圆 《教师》2008,(20):74-74
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小英雄雨来》一文,篇幅很长,初学环节让学生默读课文,十分钟后还是一片寂静,学生还未读完全文,此时叫停,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吗?我思索着,最终决定让学生读完。评课的老师对此颇有异议,认为不打断学生的默读会影响到课时计划,且课堂长时间静悄悄的,是公开课所忌讳的。默读就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用心与文本的无声对话,它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进发出思维的火花,是有效的活动。仅仅因为忌讳课堂的“冷场”,或怕打乱课堂的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活动,我认为不可取。  相似文献   

5.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平等、和谐、上进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学校的“安全”和“自由”感,才有利于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才能去创造性地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打造和谐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目前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打造和谐课堂之一——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1、和谐课堂来源于和谐文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课堂生成,成为课堂生成的“滋养液”。  相似文献   

8.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知识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著名的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言:“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数学知识,就是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教研教改纷繁复杂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老师们都全心地、巧妙地安排课堂结构,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但是老师总是机械地、程式化地去执行“命令”。那怕是一个讨论,老师总怕偏了方向,不能体现主题,超了时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价一节课时,总认为一节成功的课是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有写有练。笔者有着两点与之不同的见解:一、语文课堂中需要有“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的确,学语文最重要的是默读,默读绝不只是不出声的读,而是用心去悟、去…  相似文献   

10.
董文 《教育文汇》2014,(20):29-29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许多专家评点语文课时都会说这句话。语文课堂要改变沉闷、单调、枯燥的局面,的确要“动起来”。不过,“动”也该讲究一个度,切莫过度去“动”。一味的“动”,就显得太“闹”;一味的“静”,则显得过于“沉寂”。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以下三个环节中,要妥善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一是朗读默读,“动静相宜”。不少课文需要多形式地大声朗读,全班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接力读,还有教师范读、配乐读、自由读等。琅琅书声不仅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带给人一种情绪的感染,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有些课文,像一些篇幅较长的以逻辑思辨见长的论述类、应用类文章就适合默读。语文课堂,以朗读求“动”固不可少,但以默读求“静”也很重要。默读是一种安静状态下的个体阅读,贵在用心、用脑。  相似文献   

11.
“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标准》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阅读。小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童心回归生活,让生活陶冶人格,让人格升华内涵。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中,才能使学生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的美。案例: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片段。师:你读懂了。看黑板,这就是第二、三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它毁灭了,使每个中国人都会对英…  相似文献   

12.
在平常的听课中,我感觉到,课堂上学生的自由朗读少了,放声诵读少了,潜心默读少了。语文教学,我们有责任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读者,一个优雅的读者,一个真正的读者。一、走进文本,自由读特级教师于永正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徐勇 《教师》2012,(25):105-105
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人们似乎忽视了默读的存在。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这样一句话:“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再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各个年段的默读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有了以上文字,默读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但是在现行的教育界中,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人们似乎更加喜欢声情并茂的朗读、面红耳赤的争论,这些似乎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显得活泼、热闹。但是笔者认为。缺乏默读的课堂是浮躁的课堂.适时的“休止”与“空白”更可以体现出课堂的深度。因为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表达的深度。一、依托课堂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中有停顿休止,舞蹈中有虚拟,书画中有空白,电影中有“空镜头”,文学中有“不写之写”,这使我联想到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闹的场面同时,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静的气氛”也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堂上适度布设静“场”,能产生为不教之教的效果。宋儒理学大师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所以,语文课堂追求一种“静场”、“静思”、“静写”,让动静相宜,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产生独特见解,闪现灵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诸葛亮也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静能生慧,静能明志,静能致远,胸无尘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偶尔的静悄悄,让学生潜心默读,凝神静思,在宁静安详中去表现美,感受美,涵咏美,于无声  相似文献   

16.
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课堂学习中,学生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事实如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语文课堂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的寻找到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认识,获得体验。作为教师就是要处理好学生的错误,让这种错误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一、创设预习机制,促使课堂动态生成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预习这一环节。预习中开展学生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日,我无论是随堂听语文课,还是外出听语文课,常有一种从头到尾热热闹闹的感觉。总觉得学生没有潜心地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问题。偶发奇想,如果哪位老师敢于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对话那该多棒!可反过来想,那样的话,也许会被同行斥之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改革气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故而教师就因噎废食,将默读——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给封杀了。联想到我们教师备课钻研教材,主要靠反复默读,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时而俯读,时而仰思,时而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批批注注。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文却不让他们默读?没有潜心默读,能边读边想吗?能发现疑问吗?能综合归纳吗?能自得自悟吗?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它是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获取文字信息、各种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大有用处。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所谓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实际上就是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为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主,在自主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去观察、去思考、去领悟,从而获得“真”知,“活”知。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学生仔细预习教材,自己学习生字,掌…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可以“放”,也可以“框”。“放”,就是让学生“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写”;“框”,就是让学生“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写”。“放”,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自由构思,自由行文;“框”,是让学生照搬别人的思维,别人的构思,别人的行文。从应试教育来说,“框”,也许是灵丹妙药,能迅速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成绩档次,但是从素质教育来说,“框”绝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们发现表面热闹非凡的课堂,效益并不高。究其原因,这样的课堂与“静”太远。“宁静方能致远”。没有“静”的酝酿,就没有“动”的热烈。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让他们在静思默想的场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应该成为我们率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