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52个曲艺项目榜上有名,这说明古老的说唱艺术具有重要文化历史价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并加以传承,这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保护、传承好古老的曲艺艺术这个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靠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也要靠广大曲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还亟需艺术教育工作者开拓出一条在新时代社会文化条件下,足以满足新一代曲艺人才客观需要的院校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
具有古老文明的河南曲艺艺术,在全国文化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原民族文化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由于各种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传入,曾经辉煌繁荣的河南曲艺艺术逐渐地走向了边缘,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所以,扶植和保护刻不容缓,在解决资料缺少、传承人匮乏的问题时,必须要有新的思想和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曲艺是中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及韵味的艺术形式。从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到宋元、明清曲艺音乐的大繁荣,诸多曲艺种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传承至今。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日益加大,当下的曲艺音乐生存土壤、传播状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河南省是曲艺之乡,有众多的曲艺形式,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如何理性分析其当前生存状况,探讨其传播之道,对于河南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高阳县北方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阳县北方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对高阳县北方昆曲的研究,有利于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曲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优秀民间语言艺术。四川省遂宁市被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但在新时代背景中,传承发展亦有相当困难,举步维艰。本文以遂宁曲艺为例,从非遗视角对遂宁曲艺未来的发展路程进行探讨,分析遂宁曲艺传承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支持、学校建设、传播媒介、人才培养、融合创新等多个角度对遂宁曲艺文化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努力实现遂宁曲艺文化的持续创新与良性发展,进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对于研究世界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分析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工...  相似文献   

7.
京剧、书法、中医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瑰宝。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思路和方法。根据民族文化的信息特性,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处理、展示及传播,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修复和再现,还原为共享和可再生的数字文化形态,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出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立古今结合、传承民间技艺非物质遗产类教学模式,以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保护与继承,同时使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更好地走进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9.
祁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重要地方性大剧种,有较为深厚的民间基础,展示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于明代并不断吸收改良,逐渐形成今日之面貌。祁剧音乐具有淳朴的地方特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祁剧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论文从祁剧音乐的组合原则、旋律特征、发展现状、如何传承与保护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祁剧,使得这一宝贵的艺术文化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好的流传下去,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的传承尽绵薄之力,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南曲艺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从具有深远影响的北宋说唱艺术典范诸宫调,到现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都在中国曲艺史上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河南曲艺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受众少、社会传播机制不畅等问题。针对河南曲艺传承的这些问题,文章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在梳理影响曲艺传承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出河南曲艺生态链的应然模型。河南曲艺发展应该回归曲艺本体,注重培养曲艺创作者、研究者和传承人,改善传播机制,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曲艺生态链各要素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11.
从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皮影这个古老的逐渐边缘化的艺术逐渐被人们关注,拟以云南皮影的分支—一腾冲皮影的艺术价值作为探讨的切入点,就腾冲皮影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历史沉淀性浓厚和广泛、突出代表性很强的民间文化遗产,有着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等美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目前,国家采用“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共有3223个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事业如何得到可持续性保护与传承发展成为一个郑重而伟大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3.
甘肃是历史文化富集的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突出,占据十分重要地位.在少数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分析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以往保护的成就和不足,比照非物质文化保护理念,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是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在兰州地区曾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但近年来,由于经济转型和流行文化盛行等因素的影响,兰州鼓子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失传危险。2006年,在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兰州鼓子的传承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调查兰州鼓子的传承现状,探讨了兰州鼓子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唤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构建兰州鼓子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仇培芳 《当代学生》2012,(19):28-29
苏州评弹,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鼓励同学们亲近这门古老而优美的说唱艺术,2008年,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评弹社团成立。学校还特别聘请了著名评弹艺术家余红仙、青年弹词演员周红担任指导教师。几年过去了,评弹社团已经迅速成长,如同一朵曲艺小奇葩,在校园内外吐露芳华。下面我们就随着社团优秀团员李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源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烙印,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根源.在我国悠久的发进程中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弘扬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怀梆是流行于河南"古怀庆府"一带古老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怀梆戏曲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具地方色彩的唱腔韵味,在2006年5月,成功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成功的扩大了怀梆的艺术影响力。本文详细的研究了怀梆艺术的起源和形成,论述了怀梆戏曲艺术的形成特色,为科学的保护和传承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学艳  李甜 《甘肃教育》2022,(12):20-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之与高校美育融合,对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与美育融合的意义,提出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纳入美育教学体系,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是推动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彰显高校美育魅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城市文化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文化遗产的保护又需要专业的人才和专门的机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职能。廊坊虽是一座新兴的小城市,却拥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这是廊坊文化建设的一大资源,在保护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历史的记忆和文化活动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诸多问题,很多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当下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渗透到生活和教育之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加强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