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路隧道施工中软弱围岩占有较大比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法不当、组织单一、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易造成隧道部分变形侵限换拱而导致隧道整体施工进度推进缓慢.文章分析了软岩隧道变形特点,结合工程实践,从工艺原理、工法特点、工艺流程及施工控制要点、施工技术要求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铁路单线隧道软弱围岩短台阶法快速成环施工技术.短台阶法快速...  相似文献   

2.
温姣  冯红耀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0):196+11-196,11
针对于公路隧道采用单纯回归分析建立极限位移预测模型及围岩稳定性判据不确定引起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难管理现状,提出了稳定位移概率判定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及其模型计算方法。通过设计参数及回归分析对比确定了极限位移,并结合位移量测随机性确定了相对位移概率分布函数。结合山西石盘头隧道实际工程应用,从而为根据某量测点累计位移判定公路隧道稳定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软岩隧道大变形难控制的特点一直是施工过程中的难点,特别是隧道刚开挖完后,在隧道周围形成松动圈,如若隧道初期支护强度不能有效的抵抗围岩变形,那么软岩隧道开挖后将会出现持续变形的现象。如果这种持续变形不能有效的抑制,隧道变形量就会超出原设计的预留变形量,这时隧道二次衬砌施工后隧道的原设计净空变小,隧道的施工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同时软岩隧道的大变形给隧道施工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的影响了施工进度,因此研究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提出一种有效的初期支护技术来快速有效的抑制软岩隧道的持续变形至关重要。本文以渑池—垣曲高速公路中某隧道中的一段软岩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软岩段隧道的变形机理,并提出了一种"双网+锚喷"的高强初期支护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支护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需对隧道中穿越的软弱地层进行围岩变形实时监测,掌握围岩变形规律,及时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隧道施工快速安全有效地进行。本文选取某在建隧道软弱泥灰岩断面围岩两帮收敛变形、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对比,得出该地层围岩变形基本特征,判定出围岩松动圈范围,为类似地层隧道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掌握某山岭隧道开挖后围岩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及衬砌受力特点,基于隧道围岩变形和应力监测结果,提出了该山岭隧道施工监测技术要点,得到了Ⅲ、Ⅳ级围岩的位移和衬砌受力变化规律;并采用FLAC软件对该山岭隧道Ⅳ级围的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的位移值与实测值较吻合,表明该数值模型可应用于隧道开挖过程实时仿真,指导现场施工监测工作,保证施工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目前锚杆荷载传递机理、不同地质模型锚固效果、支护机理、锚杆耐久性及商品化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表明:在裂隙发育中硬岩和硬岩中,主要是抑制与裂隙面平行或者直角方向相对位移;在软岩和土砂围岩中,主要是控制隧道壁面径向位移和围岩内部相对位移.支护机理至今仍然不能进行定量解释和正确评价,如何提高锚杆加固的效果等方面需加强研究.这些成果将为我国今后隧道锚杆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隧道的拱顶下沉、水平收敛等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得出了该隧道不同围岩岩性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施工.采用多项式、乘幂、指数函数等分别对水平收敛量及拱顶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判断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汤池  刘娜 《中国科技信息》2008,(4):63-64,66
在分析隧道工程特点及围岩位移反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种位移智能反演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隧道位移智能化反演对隧道固岩稳定性评价、信息化施工及岩石力学反问题研完具用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了解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化情况,防止隧道塌方,为施工安全做出预警,围岩量测是隧道施工工序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是隧道安全贯通的重要保障。本文对襄渝线烟蹬坡隧道围岩量测的使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施工双线隧道穿越软岩变形大的黄土地质围岩时,对开挖和初支结构变形的控制,关系到隧道掘进安全。文章以马家坡双线铁路隧道Ⅴ级围岩段施工为例,介绍了采用导向墙大管棚进洞施工、浅埋黄土隧道选择三台阶七步法开挖时把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量测工作纳入工序管理。工程实践证明,此施工方法有效,很好的约束了围岩早期变形,保障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1.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极易发生围岩坍塌、结构失稳现象,钢支撑能够有效提高支护结构安全度。以贵广铁路胡山隧道为背景,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施工过程中钢支撑弯矩、轴力,以及安全系数。研究表明:V级围岩隧道拱顶所承受的弯矩大小约为23.36kN · m,I14钢支撑刚好满足抗弯要求。VI级围岩隧道拱顶所承受的弯矩大小约为56.6kN · m,采用I18钢支撑或者双层I14型钢支撑才能保证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成果将为对今后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钢支撑安全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考虑流固耦合效应下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期围岩稳定性,以太原地市轨道交通2号线下穿河底区间段为工程背景,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和监控量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机理,运用Flac3D数值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场、围岩渗流场、围岩位移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开挖贯通后,围岩竖向应力场在隧道周边呈漏斗状分布,且最大值分布在隧道拱底处;盾构隧道的掘进开挖对位移场的影响范围由拱底逐渐向河底下扩展,且在两隧道中部沉降变形出现叠加现象;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重点监测隧道拱腰两侧水压变化,防止发生涌水;地表沉降曲线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大致吻合,研究结果可为水下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提供设计理论依据提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穿越软弱围岩时出现围岩变形或者是支护不平衡的现象是较为常见的施工问题。为此,隧道工程的重点是要将围岩的变形程度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如果对这一问题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结构变形以及开裂的问题,不仅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还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要从我国隧道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产生软弱围岩变形的原因,进而采取可行的控制方案。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给隧道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成都至兰州铁路成都至川主寺段站前工程金瓶岩隧道3#横洞地质岩性及初期施工支护的详细调查,结合该段隧道的地质环境背景以及现场勘察,探究隧道初期支护后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特征,同时阐述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隧道围岩大变形发展趋势的预测,认为采取新奥法施工是控制围岩变形、推进施工进度、保证隧道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膨胀岩属软岩,它具有显著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性。处于这种岩性中的隧道,当膨胀围岩自有的含水量或工程引起的含水量增加时,围岩将产生较大的变形,同时衬砌结构将承受很大的围岩压力。隧道工程穿越膨胀性围岩地段时,围岩的膨胀性将导致支护结构承受额外的附加荷载,降低了支护结构的安全储备,甚至超过了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造成结构破坏。结合国内时速250km高速铁路隧道Ⅳ、Ⅴ级围岩地段加强型衬砌设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受力状态,分析得到膨胀岩地层隧道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拳文通过对软岩巷道矿压特点、变形规律、巷道破坏机理、围岩影响因素以及巷道支护技术的理论研完,阐述了煤矿在软岩开采过程中巷道的变形量大。对软岩的特性、软岩巷道的稳定性控制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对锚网索复合支护基于耦舍意义上进行了研究,表明了采用锚网索支护是实现有效控制大变形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技术措施。锚网索复合支护形式是一种即经济又先进的支护形式,如何在软岩巷道中应用好这种支护形式,无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某煤矿310水平大巷回采支护难题,在分析软岩巷道变形成因基础上,对310大巷进行支护参数设计,提出新的支护方案,利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巷道受力特征,并对巷道两帮及顶底板变形位移量进行监测。研究表明:锚网索-钢拱架联合支护对附近煤体起到了锚固作用,能够形成承载结构,共同对围岩变形产生抵制作用。现场进行为期90 d的监测,顶底板总移近量为253 mm,两帮总移近量为290 mm,有效控制了巷道的收缩变形,为软岩巷道支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煤炭资源是我国矿产资源中重要资源之一,经过多年的开采,煤炭资源的开采条件已经越来越差,并且在开采中,煤炭资源都深埋地底,开采起来十分的困难,要想将煤炭资源全面的利用,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纯熟的采矿技术。煤炭资源埋的越深这就需要采矿工作将在高应力软围岩技术条件下进行工作,由于采矿的难度越来越大,地形变得越来越复杂,开采煤矿的软岩现象越来越明显。所以在不破坏围岩的情况下,要进行开采,必须对开采巷道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针对深井高预应力软岩巷道围岩采矿控制技术综合阐述,并针对具体的巷道围岩采矿技术与变形优化详细的介绍。希望在采矿工作中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总结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成因,比较各种大变形预测技术,归纳大变形防治措施.分析表明:大变形形成机制、变形模式与一般围岩变形破坏不同,需要加强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和易于推广应用的现场地质分析、监测试验、分析评价预测体系;在支护参数方面,需要一套预测预报方法体系和相应工程对策;针对不同机制、不同等级的大变形,需制定合理大变形防治措施.以期为今后软岩大变形稳定性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软岩复合顶板高应力巷道围岩强度低,应力高,加上侧压大、结构松散,变形量大并持续交形,难支护,用工字钢棚和普通锚杆支护之所以变形严重就是由于支护体的特性和围岩的变形力学特性不耦合造成的.采用组合锚杆和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支护顶板,在巷帮采用锚索加强支护,不仅提高了巷道的围岩强度,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围岩的承载能力,控制了围岩的进一步变形,促成了巷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