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987年,我毕业分配到汝阳县第一职高不久,仍然从同行那里见到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爱好新闻写作但初学不摸门路的我立刻便视若珍宝,爱不释手,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特别实用.此后我连续7年自费订阅《新闻爱好者》.为了便于查阅,我又把1988年到1992年  相似文献   

2.
如果人们把图书馆誉为人类“文化的宝库,知识的喷泉”的话,那么,我要把《图书馆杂志》称为图书馆工作者的老师和助手。因为,我在与《图书馆杂志》短短的几年交往中,它给我的帮助确实是很大的。 1988年,我在期刊目录中看到了《图书馆杂志》,出于职业习惯,我怀着试试看的心理订了一本。没想到我阅读了之后,一下子便与它难舍难分。这倒不是因为《图书馆杂志》它样式新颖,内容丰富,而是里面的  相似文献   

3.
我真幸运,因为我工作学习中又多了一位老师——《图书馆杂志》。我原是医务工作者,1989年调入医院图书室工作。一次到柳州市图书馆学习时,无意发现图书馆辅导部的桌面上放着一本《图书馆杂志》,顺手拿来看,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通过1992年四十来块“豆腐干”在《鄂西报》和《鄂西科技报》上刊出,才有缘阅读《新闻前哨》。1993年第一期春季号到手,我就爱不释手,从头至尾,一丝不苟看了一遍又看二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新闻前哨》确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此后,我都很认真地读这本刊物。特别是刊物上的《业务研讨》、《新闻随笔》、《通讯员生活》等栏目对我帮助更大。去年夏季号上刊登的《计划生育要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和《办好  相似文献   

5.
我由中学教师改行图书馆工作好几年了。刚开始,我也和许多人一样,认为图书馆工作没学问,是人都能干。但工作的压力和职称的评定,使得毫无专业知识的我又深感图书馆学博大精深,捧起厚厚的专业教材如看天书,翻开馆里订购的几种有关刊物高深莫测,工作和学习都陷入迷茫之中。偶尔,从朋友处见到一本《图书馆杂志》,便一  相似文献   

6.
看了《图书馆杂志》1992年第5期上刊登的冯梅同志的《用碳素墨水代号码机油》一文,我试用了一下,感觉这个方法并不好用。一是碳素墨水太稀,  相似文献   

7.
看了《图书馆杂志》1992年第1期吴冬曼的《管理方便≠读者方便》一文,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一、关于读者工作规律问题管理与服务的论题,说到底是一个如何理解图书馆读者工作规律的问题。什么是读者工作的规律,沈继武的“组织管理和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充分有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于县图书馆要不要把图书流通到农村去,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认为必须贯彻执行县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应该在农村设立图书流通站;另一种是认为图书馆经费困难,藏书又少,只要做好阵地服务工作,农村暂时不去管它。我是赞成前一种意见的。我认为前者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9.
1991年5月,全省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广东(?)市、县公共图书馆工作评估试行方案》,在图书馆界引进了竞争机制,广泛开展“创优评先”活动,同时,还规定了市、县馆每年要自评一次,市里两年评估一次,省里三年评估一次的评估周期。当《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八五”计划要点》和《评估方案》下发后,市文化局即部署了实施的要求和做法,并于91年底召开县图书馆馆长会议,汇报首次自评结果和交流评估工作的经验。县文化局亦把评估工作列入了《县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八五计划》。一年多来,我们把全馆的各项工作都与“评估方案”的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评估方案》中  相似文献   

10.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后在图书馆工作两年来,手边没离开过《图书馆杂志》,它朴实无华,孜孜以求。一种杂志的繁荣是与它的作者群密切相关的。如果不尊重作者的劳动,或对自发稿理睬不多,那无异于把热心的支持者拒之门外。《图书馆杂志》正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一名党委书记,业余时间也爱爬格子写我的“豆腐块”,主要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主办的企业报——《振华报》撰稿。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新闻三昧》杂志,随手翻开一看,便被她那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从1993年起,我便订阅了《新闻三昧》,每期一到手,我都认真阅读,尤其对“评头品足”、“采写经验谈”、“咬文嚼字”、“通讯员园地”和“新闻夜大学,新闻自修辅导”等专栏更是爱不释手。年底又把12本《三昧》精心地装订成册,便于保存,便于时时翻阅。久而久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新闻三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殊不知也有例外。去年十一月,我在县邮局订报刊时顺便多订了一份《新闻通讯》,心想它全年订价才二元多钱,估计没啥看头,之所以订它,纯属换换口味罢了。谁知今年看了这本杂志的一至四期,竟使我  相似文献   

14.
信稿摘登     
看了周海燕同志写的《对图书馆培训在职干部的设想》一文(载1982年第4期《图书馆杂志》)后,感到非常高兴,它反映了广大青年图书馆工作人员迫  相似文献   

15.
我们图书馆订了近30种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杂志。但我个人又选择订阅了《图书馆杂志》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两种。为什么我自己还要化钱订《图书馆杂志》呢?因为通过阅读和比较,觉得《图书馆杂志》有很大的吸引力,应放在身边经常翻阅。这份杂志可读性、可用性都较强,其吸引力在于它具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很想得到一种能指导自己工作的专业书,特别是那种紧跟时代步伐且信息容量大的杂志。前两年流行的比较深奥的图书馆专业图书和刊物,我们看了半天仍茫然不知其所言。所以很少人问津,但是《图书馆杂志》在  相似文献   

17.
我是从教学工作岗位转来图书馆工作的,缺乏图书馆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看到《图书馆杂志》如获至宝,从创刊到现在我都订阅。十年来使我在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读者的好评。如1991年第2、4期刊登的《图书虫害的调查与统计》、《第一线的明星巢洪康》二文,读了很受教益。我运用它的方法对本馆图书资料同样作了一次调查与统计,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和巢洪康同志都是从教学岗位上来  相似文献   

18.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想借贵刊一角,谈谈我与《新闻三昧》十年的深情,以表笔者对它的一番感激之情。当然也感谢编辑教师为我们办了这么一本好杂志,且越办越好。生活中的“朋友”。我是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新闻三昧》相识的,读文科又喜好文字的我一下子跟《新闻三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过。我视它为“老师”,更把它当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尽管这十年来我搬了好几  相似文献   

19.
1992年,我第一次看到基斯洛斯基的电影,在青年导演章明的小屋里看的。那天小屋里挤进了很多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晚上我们一口气看了《情戒》和《杀戒》。以前在我们的视野中,波兰导演只有瓦依达、扎努西,还有波兰斯基,从那以后,才知道还有一个导演可以把电影拍得像一首充满哲理和悲悯的诗。后来,戴锦华在上《影片分析》课的时候,说《情戒》她已经看了不下十遍了,她为其间那种无法言说的忧伤和诗情、为舒缓而优  相似文献   

20.
因工作调动,我于1989年改行搞工会图书馆工作。为了急于获得图书馆专业知识,我订阅了几种图书馆专业杂志。在短时间的交往中,对我启发和帮助最大的是《图书馆杂志》。她象一把打开图书馆工作大门的金钥匙,指引我入了门,丰富了我的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