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云南教育》2014,(6):41-42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人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不仅重申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原则,而且指出小升初具体操作路径,包括单校对口直升、多校划片以及随机派位等方式。事实上,各地在此之前已经有多项探索,但是公众在公平性问题上仍然有诸多疑问:划片标准如何确定?划片公平谁来监督?划片情况下学校是否需要招生自主权?  相似文献   

2.
《教育》2014,(9):16-17
吴颍惠在2014年8月15日《吉林工人报》撰文指出:今年,北京市实施了新的入学政策,严格限制了“择校”.随着“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逐渐尘埃落定,“择班”问题却意外凸显了出来.名目繁多的“分班考试”辅导班应运而生,为“择班热”火上浇油,无限夸大中小学分班的重要性,又让家长陷入“择班”的焦虑之中.  相似文献   

3.
梁初 《湖南教育》2009,(5):61-63
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小学生升初中(简称“小升初”)采用了“微机派位”的录取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提出减轻学生负担,各地逐渐取消了“小升初”考试。1989年,广州市教育局派人去香港取经,考察了香港“小学生分等级升初中”的方式,回来后制定了包括推荐生制度在内的“小升初微机派位”升学方式。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6月中旬是小升初划片的日子,在这之后,家长就开始忙碌起来,找人托关系,都只是为了一个重点校或重点班。“这种重点班真是助长了不正之风!”一位费尽心机把孩子送进重点班的家长说:“其实小学升初中如  相似文献   

5.
《云南教育》2014,(6):1-1
近日,继年前发文要求各地“小升初”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后,教育部针对19个大城市再度重磅出击,打击择校热。这19个重点大城市涵盖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到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  相似文献   

6.
刘静 《教师博览》2009,(9):9-11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各界给“小升初(小学升初中)”起了个“小高考”的称号来形容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过,“小高考”并不“小”,甚至比“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杭州一所民办中学,一位家长说,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冲刺”民办学校,学奥数、拿“区三好”、考杭外测试证……  相似文献   

7.
省城中学善于“出”状元?与其说是省城中学质量高,不如说是善于“掐尖”而已。将更多的全省学习尖子都集中起来,重点培养,当然也会容易出高分了。如果再将这种现象和幼升小、小升初的“掐尖”联系起来,教育掐尖越来越向“低龄”方向蔓延。掐尖,作为一种教育培优,目的不差,可当这种行为成为了教育常态发展目标,更多学校都拼命挖尖子生,将分数高当做素质的唯一标杆,这种失智的行为就值得反思了。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14,(16):10-10
正问:在规范"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方面,国家近期出台了什么政策?答:今年1月中旬,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问:如何确保划片公平?答:为确保划片公平,《意见》主要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明确责任。《意见》明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小升初划片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具体实施招生范围划定工作。  相似文献   

9.
省外动态     
正·北京小升初取消"共建招生"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明确将取消"共建招生"方式。据介绍,从2014年起,北京将建立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并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实行计划管理。幼升小和小升初学生均须在系统进行信  相似文献   

10.
《陕西教育》2014,(3):26-27
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可能不少家长一看到这些词就会产生莫名的焦虑.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升学就是一道道坎,其中蕴含着太多的竞争与考验,不仅考验孩子,更是考验自己。如何消除那些无谓的焦虑,让升学不需面临很多“不必要”的竞争考验,是教育改革需要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招生工作中,面临子女“幼升小”或“小升初”问题的家长们为了给子女找一所“好学校”,使出浑身解数.加入择校大军,进入择校模式。有的依托单位共建或托人写“条子”。有的“自愿”交纳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捐资助学费”,有的拼了“老本”购置“学区房”,有的早早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培优班”与“占坑班”……而一些社会力量乃至网络也为家长和孩子们的“择校热”加温。城市中良莠不齐的教育培训机构大张旗鼓为中小学排名分等,开出各类高价抢眼的课程,挖掘孩子们的“特长”,对孩子们“培优”;网络上热心人士通过微博与微信传授“择校”经验与高招;房产商与中介机构也频频推出“天价”学区房。  相似文献   

12.
《青年教师》2006,(4):3-3
2006年小升初将继续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任何学校不能通过文化课考试录取新生。记者从日前市教委发布的“荚于2006年小学、初中入学工作的意见”获悉。今年本市小升初将分划片分配入学等十种方式入学。  相似文献   

13.
新浪网上做了一个"小升初"大调查。截至7月29日,回答"您最希望的小升初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时,74.2%的家长选择了"统一考试"。这样的调查结果,一点也不出乎意料。"小升  相似文献   

14.
唐子惠 《教育》2011,(8):34-35
“小升初”竞争日趋白热化,教育专家王铭说:在北京,“小升初”最难,中考最容易,高考介于二者之间。“小升初”的激烈竞争,与重点学校的纵容、甚至暗箱操作不无干系。不能公开进行考试选拔人才,不少公办中学就和培训机构“暗通款曲”,“坑班”就是这种背景下的怪胎。“小升初”战役不止是小学生之间的竞争,更是家长们权利、财力、能力、精力的竞争,这场战役更是会在“小升初”考试的前几个月打响。  相似文献   

15.
《湖南教育》2014,(5):F0003-F0003
湖南卫视去年推出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红遍了大江南北。随着今年小学毕业日期的临近,“爸爸,去哪儿读初中”成为了广大“小升初”学生新的热门话题。今年初,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公办学校“小升初”实行“对口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等政策。这意味着小学毕业生不能像过去一样自由择校了,而跨县跨地区选择优质公办初中就更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16.
熊丙奇 《成才之路》2010,(24):I0004-I0004
前不久,一则名为《“幼升小”名校试题精选》的帖子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上,该帖收集了北京市各小学的“幼升小”入学试题。不少网友看后跟帖称,题目“很难”“很雷人”。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14,(7):16-16
刘昌海在2014年6月15日《羊城晚报》撰文指出:有媒体评论:幼升小要考试、小升初要派位、中考竞争激烈、高考成了独木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似乎都面临激烈竞争,这也让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人民网强国论坛近期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有子女的被调查者中,92.8%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而在全部被调查者中,98.6%认为身边有家长存在焦虑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1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在若干条具体意见中,最受家长关注的莫过于要求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完成小学和初中之间的单校划片、多校划片,并允许小学毕业生填报优质初中,当出现初中的报名人数多于招生人数的情况时,采取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录取学生。但在兰州市,实施意见中的细则影响并不大,从2006年开始,兰州市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就开始实行“免试入学,相对就近,整校划拨,兼顾户口”的原则,因此,家长不必过多疑虑。  相似文献   

19.
学拼音、学算术、学英语,为了幼升小,幼儿园的孩子忙得团团转。幼、小衔接,是抢跑好,还是从零开始?这个问题让很多父母纠结困惑。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不少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试,也被考生家长形容为"心力交瘁"。"小升初"有多难?一位家长这样形容:"不曾经历过的永远不能体会个中艰辛。"其实,这场"艰辛"的考试并不需要试卷,而是划片就近入学、推优随机入学。很多家长认为,它难就难在不考试。造成"小升初"乱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变相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