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永的<木兰花>(虫娘举措)、<集贤宾>(小楼深院)和<征部乐>(雅欢幽会)是描写词人与歌妓虫娘恋情的作品.它们蕴含着一种崭新的爱情追求--情投意合.这一崭新的爱情追求对后世爱情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索兰朵,是意大利南部一个靠海的小城.如果不是看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的"一生必游之地",也许这个太过陌生、有着意大利语优雅婉转发音的词汇就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记忆中.<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介绍极有诱惑性:意大利索兰朵有着世界上最美的小岛之一--卡普里,还有最美的海岸--阿玛菲海岸,那两个地方是欧洲的"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4.
汉语惯用语是一种具有比喻意义的惯用的定型词组.本文以<惯用语例释>和<熟语大全--惯用语集锦>为语料库,阐述汉语惯用语语义的重要特点--"表意的双层性",即字面义和比喻义;并进一步探究隐喻在惯用语双层语义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在对于"情"以及"情"与"乐"关系的认识层面上,关于<诗>与礼的论述中以及关于<诗>的艺术特征上,它们的"<诗>论"都具有一致性.<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诗>论"的相似性、<荀子>与毛鲁韩三家<诗经>传授联系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相似性,则非常有力地印证并丰富了孔子--七十子--一七十子后学--苟孟--汉儒这一条先秦儒学经籍传授以及思想延续的主线.  相似文献   

6.
我曾一天内连续听了五位青年教师上的同一节课,课题是江苏版高一语文新教材的课文--劳伦斯的<鸟啼>.<鸟啼>是一篇文笔相当优美的散文,写的是一群鸟面对冬天的严酷毫不屈服,"向死而生",直到春天到来时又欢乐地歌唱.  相似文献   

7.
这节品德课是浙教版<亲情树下我成长>的第一课<家庭万花筒>.在"小讨论"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利弊,明确自己在家中应该如何做后,我充满激情地说:"一家人为着共同的目标--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相似文献   

8.
曾经读了这样一篇文章--<"课文背出来了再备课">,讲述的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指导学生卢雷进行<开国大典>备课的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9.
2010年7月的<语文学习>载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课本译注商榷二则>一文.作者引录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唐雎不辱使命>课本注,"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与陈爱娟老师是同乡,曾经听过她传统的问答式启发课,上得相当好,比较佩服.也拜读了她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的<孔乙己告状>的课堂实录,虽然颇为不认同,但也不想发言.可是在读了2004年第4期她的<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兼与蒋红森老师商榷>一文后,就不能不开口了.  相似文献   

11.
中央十台有个很火爆的栏目,叫<百家讲坛>."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等等皆诞生于此,一跃成为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说不清是<百家讲坛>成就了学术明星.还是学术明星捧红了<百家讲坛>,总之,<百家讲坛>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展示"文本细读"成果的舞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阎崇年解读<明亡清兴六十年>……一时间,全国兴起了"红学热…"三国热""国学热"……  相似文献   

12.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们在追求一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的简单、易行,教育效果又十分显著的教育模式.长春市白山小学在德育工作中,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礼仪教育>等内容,进行综合归类,结合本校特色,提出了一种校本化的德育教育理念"选择--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3.
如果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数字地球"新思维与<周易>数理现作个对比.就会发现戈尔的"数字地球"新思维与<周易>中的"倚教--极数--逆数"数理观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这说明<周易>穷尽数的变化,运用数学手段去认识、把握世界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人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净.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真实地记录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征途中走过的蹒跚步履.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历来注家把"颓然"一词解释为颓唐、颓倒之意.如<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解释为"颓然,醉倒的样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解释为:"颓,倒"等.<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此句翻译为"一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其译句亦取"颓然"为"昏昏欲倒"之意.笔者认为,诸注不确."颓然"当是"安适、和顺的样子."其理由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朱松苗 《文教资料》2008,(12):33-34,15
意象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森林"意象在艺术作品中频频出现,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几米的<森林游唱><森林里的秘密>等.文章试图从"森林"意所蕴涵四个方面的象征意义--家园与回归,迷茫与困惑,生机与希望.理想与自然--逐一去分析作品<挪威的森林>的内容,从而探寻出"森林"意象在现代社会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相似文献   

18.
论"教学的创造"--与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的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系教育学博士,长期专攻课程论、教师学.著有<美国课程改造史>、<教育方法学>、<教学研究入门>、<课程论评>、<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设计教育改革>等等.笔者同他有20多年的交往.本文归纳了新近几次我们交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因为人们的喜爱,伴随着名著<三国演义>,出现了太多与之相关的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喝酒--不怕睑红""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不都是那些"替古人担忧"的<三国>迷创编的吗?前人能编,我的学生(正在读<三国>)就不能编吗?  相似文献   

20.
2010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关注"刊发了潘新和、郑秉成先生谈"作文教学教什么"的文章:<从失真回归到仿真--写作教学内容辨正>(以下简称<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