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体验、感悟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积累真实写作素材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学生作文“无病呻吟”或“为无米之炊”而困扰的最佳之路,是培养学生作文与做人能力的最佳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我国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就应当“决战课堂”、“聚焦课堂”。我们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应当放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上面,即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到语文。因此,我们应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即以课堂为主渠道,用课堂来辐射和带动一系列课外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相似文献   

5.
调色盘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目前,农村高中生大多视野狭窄,思想保守,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高考,把语文与生活及自身的发展割裂开来,这就导致了他们普遍对语文兴趣不浓、重视不够,语文课也往往局限在课堂里、课本上。实际上,语文是情感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是美的综合反映,语文课不是课堂“小语文”,而是生活“大语文”,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情趣盎然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新课标应重视语文的实践性。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并提出有生活,才有正确,才有能力,才有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7.
“三入式”课堂结构,即“入眼”“入脑”“入心”。首先情境导入,激趣入眼;接着,文本深入,解读入脑;最后,生活引入,感悟入心。对精讲篇目的情景导入和生活引入部分进行精心设计,以促进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专业学习的密切联系。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语  相似文献   

8.
张瑞红 《新疆教育》2012,(12):112-112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入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开放课堂,也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是语文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课堂为阵地,以课堂为突破口,在课堂开发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蔺凤仪 《甘肃教育》2011,(18):89-89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其他学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而忽略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忽略了学生的生活。我们认为课堂系统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固然重要,但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课外阅读的体验。则是走向生活的第一步。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最有利于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让学习更贴近生活,便于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这种生活的体验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使学生真正受到启迪。开发生活化校本课程不但丰富了学校课程,使学校课程多元化,还为学生体验自然、体验家庭生活、体验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不仅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还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翟磊 《考试周刊》2009,(2):62-62
传统式的课外作业只重视巩固知识,无视学生的感受和能力培养,学生厌烦抗拒。新的教育观念要求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要与社会和生活密切联系,要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社会化、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本文作者在实践中通过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等形式使课外作业不再单调乏味,使学生积极完成并享受其中。  相似文献   

15.
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定位: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人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让全体学生主动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必须重视对教法的探索、创新,更须注重对学生语文学法的研究和指导。对学生,既要强调“学会”,又要强调“会学”。“会学”才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开拓创新的最根本的本领。  相似文献   

17.
一、进行社会生活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这一最本质精神的需要无论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都揭示了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生活教育的重大意义。《语文教学大纲 (高中部分 )》指出 ,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语文教学较为重视教授学生知识 ,相对而言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对生活的品评能力则略显不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应把握“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人学”的含…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通常是指课堂上出现的教师课前意想不到的或“节外生枝”的情状。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就必须重视课堂生成;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就应该重视课堂生成。把握课堂生成。必须从“精心预设,预约生成;善于倾听,促进生成;尊重差异,呈现生成;依据目标,调控生成”等四个方面着手,以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语文课堂应和现代儿童的社会生活相融,语文教学应和现代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语文活动应和现代儿童的心灵相通,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化的语文”。赋于语文教育以生活情趣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为了教学而教学,忽视语文课堂中学生生命成长的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强调了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情感,但“对情感的重视,往往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地学习的手段,还没有注意到课堂生活本身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