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现行六大 监督体制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介对社会权利、公共政策,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从舞弊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起早有预谋的事件。记者最初接到匿名电话,为什么电话不打给省教委或市教委?是认为省教委“天高皇帝远”,还是认为市教委“不顶用”?很显然,具体职能部门的效率和作用在这里被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从事件结果来看,县教育局副局长也是同案犯,不禁给人以“举报无门”的感觉。于是记者知道了,于是记者去了,于是记者报道了。 可是,记者为何要采用这…  相似文献   

2.
去年,某报以一版转二版的巨大篇幅,刊登了一篇长达一万数千字的通讯。通讯发表后的第二天下午,笔者以电话和口头询问的形式,向五位读者作了一次微型社会调查,问他们有没有读过这篇文章,感想如何?这五位读者中有省市机关干部、企业领导同志,还有离休老同志,现将他们的回答简述如下: 甲:这篇文章介绍的典型很好,但文章太长了,  相似文献   

3.
张文生从来都不随便接电话,他一直怀疑家里的电话和手机被监听。几乎每次打给笔者的电话,他总是换成不同的手机卡。在家里与笔者交流时,他会先拔掉座机的电话线,然后再跑到窗户附近撩开窗帘察看一下小区院子里的动静。  相似文献   

4.
莫铭的来信,具有普遍性。一是读者如何看待奇闻,一是出版社如何对待奇书。相当多的读者被竞相出版的奇闻奇事书刊弄糊涂了;现在还有那么一些出版社仍在这方面打主意。看来,讨论一下是必要的了。本刊下一期将拿出一定的篇幅,发表讨论文章。  相似文献   

5.
执法者何以违法鲁驰1996年4月中旬,安徽省版权局接到一个举被电话,对在反复询问:“有人搞盗版,你们管不管?”处长夏光明回答:“当然管,你能不能说具体点?”对方说:“我说出来,你们敢不敢查?”夏处长觉得有点蹊跷:“我们是版权行政执法机关,怎么不敢查?...  相似文献   

6.
一条极容易被忽视的线索 我的办公桌正对着办公室的门,有人进来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我。 1999年 11月 15日晚 8时 40分左右,我正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写稿。副刊部同事邹晖走进办公室,她看到我后说:“热线占线,有个反映情况的读者把电话打到她的桌子上。”她要我去接电话。 我接到一个王姓读者打来的电话。他说:他刚才与几个朋友在武昌新宜大酒店吃饭时,看到几个日本人可能因为对菜的质量不满意,其中一个日本人要强迫中餐厅女经理下跪。在场用餐的中国人都被激怒了。还有人向日本人扔菜了。 这是一条极容易被忽视的线…  相似文献   

7.
“1亩地能产5000万公斤以上西红柿吗?”一篇新闻稿见报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质疑、纠错,编辑人员的答复是:错了,多了一个“万”字。但没有及时在报纸上予以更正,过了几天,又有读者打来电话:“这样的西红柿种子哪里能买?”显然读者对这家报纸保持“沉默”、对出现的差错不予及时纠正表示了不满。  相似文献   

8.
默言 《新闻记者》2006,(2):34-34
本刊2005年第8期,发表了罗建华先生的文章《学学“希望新闻学”》。文章发表后,广东一家报业集团总编辑批示“供各采编部门记者编辑参阅”,由此引起一场讨论。有人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内容上确实应注意有所控制与回避:也有人提出,“希望新闻”固然不错,但实施起来会不会变成“假大空”的高调宣传?同时,《岭南新闻探索》2005年第5期也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在该刊第6期以《“希望新闻学”值得提倡吗?》为题,刊发了一组讨论文章。在此,我们摘要编发这组讨论文章,一方面希望能够开拓读者视野、启发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更希望提倡广东新闻界同行重视业务研究、活跃讨论空气的良好作风。[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喂,汽车!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这一次平静地说:“这里是私人住宅,你肯定是弄错了。”  相似文献   

10.
《上海档案工作》2011,(8):10-10
近期,本刊编辑部陆续接到许多读者的电话,询问订阅《上海档案》的有关事宜。现将读者关心的问题统一答复如下:问:《上海档案》是一本什么类型的杂志?答:《上海档案》是由上海市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学会主办的一本档案业务指导类期刊,旨在宣传、介绍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档案业务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上海档案工作》2013,(1):23-23
近期,本刊编辑部陆续接到许多读者的电话,询问订阅《上海档案》的有关事宜。现将读者关心的问题统一答复如下:问:《上海档案》是一本什么类型的杂志?答:《上海档案》是由上海市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学会主办的一本档案业务指导类期刊,旨在宣传、介绍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档案业务指导,介绍档案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上海档案工作》2013,(3):27-27
近期,本刊编辑部陆续接到许多读者的电话,询问订阅《上海档案》的有关事宜。现将读者关心的问题统一答复如下:问:《上海档案》是一本什么类型的杂志?答:《上海档案》是由上海市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学会主办的一本档案业务指导类期刊,旨在宣传、介绍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档案业务指导。  相似文献   

13.
郭洁 《军事记者》2011,(4):71-71
报道员小王在写一篇新闻稿,只见他一会儿拿起电话打给某连指导员:"我这还缺一个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请帮忙找个例子";一会儿又给士官小张打电话:"我这稿件里需要一句话,到时我就写上是你说的"……如此一阵忙乎之后,一篇反映基层连队争先创优的新闻稿就出炉了。这种“拿靴找脚”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4.
在广州街头,每逢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就会有人想到打电话给“76887”。这个号码是《读者今天来电》专栏的专用电话。这个专栏是怎样办起来的呢? 去年年底的一天,羊城晚报一版的一位编辑,接到读者的一个电话,反映他的住所被脏水浸泡了,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位编辑放下电  相似文献   

15.
冀勤 《中国编辑》2007,(1):85-86
编辑是什么?常听到的说法,是“摆渡人”,是“人梯”,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是“催生婆”,是作者走向读者的“桥梁”,这都是美喻。过去我也听到过带点黑色幽默不好听的说法,比如:编辑像讨小钱的乞丐(指到处拉稿子);编辑是爷爷,作者是孙子(指作品发表前);编辑是孙子,作者是爷爷(指作品发表后)。这些说法都带片面性。我以为编辑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富有牺牲精神的群体性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16.
善待眼球     
纸质媒体有这样一个说法:吸引眼球。吸引谁的眼球?当然是读者的眼球。这说法是不是值得商榷?我觉得未尝不可以说值得。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对于媒体而言,便是以读者为本。以读者为本,就要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提供最佳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如果说媒体也有眼球的话,应该被读者或日首先被读者吸引才是,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7.
一只斑点狗趾高气扬地走在前面,牵着一个人,卑躬曲膝地跟在后面,周身也染上了斑点。张皓铭这一雕塑似乎在质询:人被艺术牵制,还是牵制艺术品;同样,阅读是被读者牵制,还是牵制读者?  相似文献   

18.
想必大家都有收到银行账单或者电信局电话清单的经历。这些信件,有些我们会打开,有些很有可能未被拆开就被直接丢弃。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是实际上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避免纸质邮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人转向电子邮件,认为通过电子邮件不会有这样的环境问题。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相似文献   

19.
梦 那是1982年春节刚过,刚刚告别了一场惹人心烦的毕业分配风波,在家等待工作分配的我给人事局的小宋打了个电话,询问分配结果出来没有,小宋告诉我被分配到了档案局。档案局?还有这个单位?是个什么样的单位?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里浮现。  相似文献   

20.
周颖 《编辑之友》1996,(4):48-49
心理契合的达成周颖【梅河口】作者、编者、读者是构成发表作品的主体要素。三者间心理契合的达成,标志着作品的成功。那么,怎样才能达成这三者间的心理契合呢?我认为:第一,作者在行文构思前必须研究编者的需求心理。从著书立说到新闻报道,其中的作者、编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