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一般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从前了。但无论时代怎样地变化,文学永远都是沟通人们心灵、增进相互了解的最佳手段。我相信.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在今后的日本会越来越重要。作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我们就是要挑选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将其原原本本地译介给日本读者,为现代日本人了解邻邦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时装,要穿在人们身上才能流行,产生社会影响。时装的流行很像镜子,它能真实地反映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状态,也可映现出人们的追求和生命的活力。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人们的衣着轮回运转,恰如历史的见证人,不无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与进程。而只有当服饰进入新时期,顺应自然,顺应人心,服装设计的活力才得以激发;那些服装城、服装街、时装中心、精品屋以及品牌专卖店才得以遍布城乡各地,模特儿职业也成了时髦女性的新行当;厂商进而不断推陈出新,使富有创意的款式为一次次大展充实了内容。当今中国的服饰已走进了休闲时…  相似文献   

3.
新年是中日两国人民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人们在经历了一年的辛勤劳作之后,到这时候终于可以休息几天并张灯结彩、亲人团聚、祭天祭祖了。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并且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同为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思想文化等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有关新年的许多习俗便很自然地传到了日本,有的在日本保留至今,有的则在日本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还有一些则是日本独有的。  相似文献   

4.
子月儿 《中外文化交流》2014,(3):52-54,56-62
只有这样的中国,才会孕育我们这样的团队;只有这样的中国,才会为这个团队的成长提供这样的舞台;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机会,是中国给予我们的机会,是今天时代给我们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王维 《寻根》2008,(3):88-101
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交往,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且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6.
拉脱维亚和中国建交10年以来,两国文化交流频繁,越来越多的拉脱维亚人热衷于了解中国5000年的文化,中国也在逐渐地了解拉脱维亚。在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拉脱维亚之际,我愿把拉脱维亚的管风琴文化介绍给我的中国朋友。管风琴在拉脱维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今能够演奏管风琴的人与适于管风琴演奏的音乐厅很少。近几十年,我们高兴地看到学生、作曲家以及音乐爱好者对这一古老乐器的兴趣正在逐渐恢复。人们的这种兴趣反映了两种趋向:首先,人们对音乐文化起源和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音乐及巴洛克式的艺术的兴趣在增长;其次,人们被管风琴…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中国书法,既是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民族艺术奇葩。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承载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明,体现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创造精神。中国书法很早即随汉字的传播,进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汉字文化圈的书法艺术,代表了东方哲学和东方艺术的最高境界,成为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吴棠 《大理文化》2014,(5):94-104
现今中国的各种节日很多,不同时代给人们留下不同的记忆:亲情、温馨与期盼;苦涩与无奈;欢庆与淡漠,贯窜着所亲历的一些节日。  相似文献   

9.
金秋10月,在比利时王国的美丽小城布鲁日,我坐在街头咖啡馆与当地人一起看街景,没料到,付小费时,服务员不要欧元,而要我给他“中国钱”;在布鲁塞尔机场的餐厅,邻桌客人一见我就用中国话说“你好”。布鲁塞尔市中心有一座醒目的中国牌楼,上书“雅韵”,这里有茶亭、茶艺,也有风筝、面人等中国传统工艺,伴随古筝、琵琶、竹笛的悠扬曲调,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中国式的悠闲。  相似文献   

10.
如川 《世界文化》2006,(8):26-26
日本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当然,中国化和思想的影响、刺激也对其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中国化在日本固有的感性势力范围内,很快就日本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书法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日本朝日新闻社、日中友好会馆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现代书法20人展暨第46届日本现代书法20人展》于今年春意浓浓之际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此展于今年初已在日本成功举办。笔者有幸和参展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同去日本参加该展开幕式,在与日本书法家的深入交谈中,我们深感日本书法家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有其独到的理解,而他们创作心态的宁静,也与中国书法界一些人的浮躁心态形成鲜明对比。如何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始终思考的一个共同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也就是对中国的书法传统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如何创新,往哪里创新的问题。中国的书法艺术,始自商代,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之所以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其代代继承,代代创新,代代与时俱进。正因为如此,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产生和造就了一个个书法名家和一大批书法名作。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卓越典范,他们成其大才的艺术道路,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道路。历代的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从汉代始,两国便有交流,尽管其问因各种原因曾一度紧张,但未构成实质影响;日本飞鸟时代,圣德太子便向隋朝派遣隋使;隋亡,继派遣唐使,始终不辍地学习中国先进的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属于汉文化圈。尽管中日文化同源,但经历1000多年的交流、碰撞、融合、变革后,逐渐分道扬镳且结出不同的果实。  相似文献   

13.
寻根要有度     
危兆盖 《寻根》2012,(1):18-19
中国的历史很长,这是我们民族的特点。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落后了,但在拿中国和西方或者后起的日本作比较时,我们常常对它们的后来居上很不服气。  相似文献   

14.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他们“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人们惊叹于他们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阔的经营领域,并为他们创造的晋商文化所折服。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进取敬业的精神是晋商之魂;为世人所赞叹的大院文化、会馆文化、票号文化等,如今已成为山西乃至中华民族丰富历史文化的瑰宝,倍受世人瞩目。晋商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因晋商的推动而形成、发展、繁荣的山西地方戏曲至今仍在三晋大地上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一说起日本女人,人们就会想起这句陈腐的名言:日本的老婆,中国的厨子,法国的情人。  相似文献   

16.
李玉洁 《寻根》2009,(1):96-101
2008年8月15日,暑气渐消,秋天即将来临,我在伊势市度过了日本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节日——盂兰盆节,从一个侧面目睹了日本盂兰盆节的盛况。日本人对盂兰盆节是非常重视的,每个部门都要放假,3天、7天或15天不等。2008年8月15日,正巧就是旧历的七月十五日。日本的旧历原是采取中国的农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采取了西历,但与中国的封建社会一样,用天皇的年号。每个天皇一个年号。  相似文献   

17.
王烁 《世界文化》2014,(8):54-55
如同衣食住行一般,沐浴更衣同样也是人生的必备之事。公共浴室并非是中国独有的沐浴文化,人们在这里放松自己,愉悦身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从最初的便民作用逐渐衍生出不同的社会功能。澡堂现已成为各国人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不错选择。桑拿浴传入中国,首先是从北欧。湿桑拿浴从土耳其传入中国,因而被称为土耳其浴;干桑拿浴从芬兰传入中国,因而亦称为芬兰浴。而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也拥有着独具一格的澡堂文化。下面就此做一些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教义时代的殿军──圭峰宗密述评向世山中国佛教的历史过程,概略地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佛教传入到中晚唐;二是从晚唐五代到明清。其间的分水岭是会昌法难(841-845)。前段属于佛教传入、译经和创宗立派的时期,可以称作教义的时代;后段以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印度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人民有文字记载的友好交往和传统友谊可以追逆到2000多年以前。中印两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好邻居、好朋友;两国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着悠久的文明。今年,是印度独立扣周年。记者最近采访了印度驻华使馆分管文化的二等秘书卫古玛(VIKRAMK·DORAISWAMI)先生,同他就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进行了交谈。卫古玛先生一口流利的汉语是在香港学的;他热爱中国文化,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中国历史;在没来中国以前,他就读了许多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书;他尽可能多地观看前往印度访问演出的中国京剧、杂…  相似文献   

20.
王泉根 《寻根》2003,(5):115-117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普遍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历史传统与来龙去脉。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诠释。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甚至三皇五帝。就世界姓氏文化而言,中国人的姓氏独具特色:一是中国人人人皆有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与民族只有名,没有姓);二是姓氏起源的历史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