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积极探索运用媒介融合策略,报纸媒体独具的报道深度和媒体公信力将在新时期得到更大发挥.  相似文献   

2.
金跃华 《今传媒》2016,(5):42-43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公信力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当前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下滑,探究其“短板”,应该从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突发报道、虚假新闻等新闻实践中最常见的这四个方面去分析,补长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的策略也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3.
郑继业 《东南传播》2016,(8):105-107
在信息海量、媒介多元的今天,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对重大主题报道的"谋篇布局",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创造和谐的传播环境,是时下媒体宣传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福州台系列主题报道的实践出发,多维度阐述媒体主题报道应该怎么围绕提炼立意、策划、组合报道三个方面进行"谋篇布局",来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运作能力,形成可操作、可实践的运行机制,制作播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闻图片报道中差错,笔者从影像技术、图片内容、文字说明等三个方面出发,结合不当事件案例,对一些差错类型进行了分析归纳,提出图片编辑防范稿件差错、提高把关能力,应当从八个方面着手,以保障报道安全、维护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张伏 《青年记者》2016,(14):8-9
近年来,随着我国雾霾现象频发,雾霾成为中外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话题.通过仔细梳理就会发现,雾霾报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对公众认知雾霾造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因此,媒体需要反思如何在雾霾报道中坚守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媒体发展,突发事件报道经常性跃入人们眼帘。本文试以汶川、玉树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为切入点,从抢夺话语权、树立权威性、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对媒体公信力打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传媒改革以来,媒体自身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由于新时期下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错位,对媒介公信力造成了损害,而公信力又是媒介的立足之本,没有完善健全并时刻恪守的新闻职业道德就不可能营造出令受众信服的媒体公信力,一个媒体乃至一个社会都会产生信任危机,所以对新闻职业道德与媒介公信力研究的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8.
一年多来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发了中日媒体及民众之间的舆论大战。本文从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报道内容、报道立场与倾向等方面对两国主流媒体相关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发现:中日媒体对钓鱼岛争端的报道都存在明显的政治立场和国家利益倾向,所不同的只是双方媒体的表现方式。此外,结合中日媒体在对外报道中的不同表现,本文认为中国媒体应改变新闻观念,注重对外报道中的受众特征分析,做到内外有别,以此树立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公信力,打造更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媒体是主流媒体,代表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声音.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情况既是公众眼中的媒体形象,也反映出公众对媒体乃至政府的信任程度.本文以最新的数据调查结果为依据,从媒体属性、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三个方面的媒体可信度情况,对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对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也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问题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在媒体公信力建设中,新闻道德建设又至关重要,从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方面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避免媒体在自身和舆论引导中出现失范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的媒体公信力现状来看,新闻道德失范是引起公信力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必须加强新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兰强 《传媒》2013,(2):42-43
公信力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它是媒体在受众与社会中长期形成的美誉度、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是衡量媒体对受众的亲和力、感召力及其传播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新闻界轰轰烈烈开展的"改文风、树新风"活动,其终极目标亦为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从而巩固在新传播格局下主流媒体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部分报道违反了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原则,导致党报的公信力有所下降.要巩固和提升党报的地位和功能,必须大力改进新闻报道,捍卫和提高党报公信力. 造成党报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大致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少数记者道德滑坡,唯发稿、唯眼球是图,混淆视听,误导读者;二是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自身经营窘迫,以"新闻"挟"广告",你不投广告,就夸大你的缺点,编你的负面报道,搞虚假新闻;三是媒体商战中被他方利用,做了别人打击竞争对手的"枪手""棋子",搞有偿报道;四是初衷正确,但工作态度漂浮,采编作风不扎实,求证不深入,以至关键的数据甚至主体内容失实;五是在媒体多极化格局中,来不及做好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工作,却乐做"剪网"高手,直接下载网上内容为我所用.由于上述种种问题,读者自然对党报报道有了负面印象,进而对党报公信力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升媒体公信力,是我国新闻界当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在对影响媒体公信力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道德和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三个方面既是构成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三个重要因素,更是当前某些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三个主要原因。文章围绕这三个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报道,并及时公布各地的震感信息,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也随即转载了该消息。随后,包括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立即派出记者团奔赴灾区第一线,开始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抗震搜救工作进行24小时全程直播。各大媒体在此次地震中的出色表现,标志着媒体在建构公信力方面迈出了跨越性的一大步。因此,本文即从灾难事件的角度对媒体公信力的构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很容易从诸多媒体中寻找自己心目中最具公信力的报纸,从中获取对客观事实的分析和判断依据。所以,报道好突发事件,是主流媒体广泛赢得受众,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媒体自身公信力的必然选择。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媒体的影响力来自报道重大问题上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新闻报道拓宽的是受众的传播力,而深度报道就是提升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融媒体,使信息传播渠道与媒介更加多元化,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好做精深度报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深度报道的选题和策划、深度报道的采访、深度报道的写作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当前媒体工作者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谢稚  孙茜 《东南传播》2013,(12):57-58
灾害带给人们深重灾难,对灾害的报道不仅需要对灾害本身进行报道,还要对灾害引起的各类事件进行报道.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需要及时、迅速地到达现场;真实、客观地进行事件报道;监督社会救助过程以及充当公众情绪“减压阀”的功能等.社会责任的担当,让媒体的公信力得到树立.  相似文献   

17.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赢得特定目标群体的特质和能力。媒体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在现实当中,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很多,有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文化方面的。多年来,记者影响媒体公信力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是归咎为素质问题那么简单。从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着眼,把影响媒体公信力的记者因素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正>选择:设置公共议程。媒体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排序,决定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么报道。这就对社会公共议程进行了设置。受众需要媒体的选择。胸怀大局是做好选择的前提;把握大势是做好选择的关键;着眼大事是做好选择的重点。核实:树立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当下,新媒体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真假难辨,公信力低下。  相似文献   

19.
提高媒体公信力,提升舆论引导力,是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公信力是媒体的一种属性,其核心是媒体的“信用”问题。观众对媒体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在感知、认同的基础上予以评价,就形成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强弱,取决于受众对报道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20.
大众媒介虚假、滞后、片面的报道为流言的流布留下了充足的传播渠道空间,这会降低媒介公信力导致媒体危机,甚至演变为公共危机、政治危机.因此,媒体要为公信力增减及其所带来的利益得失而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平复公众情绪.政府则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媒体开放信息源,建立科学、完备的公信力测评标准检测媒介公信力,规范媒介行为,使大众媒介占据信息传播渠道主导地位,阻滞流言流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