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中叶在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西方民族学各种学派相应出现,由最早的进化学派,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许多反进化论流派,如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等。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运用辩证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西南各民族的文献只能在民间传播,官方没有做过系统的调查和整理,许多文献也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人们并不太了解西南各族中有多少种文献。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20世纪初民族学传入中国后,中国民族学家开始深入边疆进行田野调查,调查中常常意外地发现一些文献,使许多民族和他们的文化逐渐为海内  相似文献   

3.
一、民族文物的历史追溯民族文物学的形成,是与民族文物的搜集、收藏和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搜集、收藏和研究民族文物的历史,则是伴随着民族学的兴起而开始的。在早期的外国民族学家中,已有人注意到了民族文物的价值,并在实地考察中,极力搜集。德国的巴斯蒂安(A.Bastian,1826—1905)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汉语的民族文物一词,是随着民族学的引进,而逐步形成的一个现代语词。一般认为,中国民族学的历史是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蔡元培的《说民族学》(1926年)  相似文献   

4.
斯琴 《文化遗产》2017,(3):22-32
日本的民族学与民俗学研究以日本民族—日本文化探源的研究为基础,并向世界民族研究发展。这样的研究集中体现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具备博物馆、大学院教育、大学共同利用机构机能的研究机构,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所"。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收集、整理、收藏的世界民族资料中,中国民族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资料是日本民族研究向西亚、东南亚、中亚、北亚、以至欧洲和非洲拓展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巍  刘丽 《兰台内外》2012,(4):25-25
一、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数据库建设,是民族学研究的需要。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为民族学研究积淀了丰厚的沃土,奠定了民族学成为社会科学优久长远学科的基础。地方民族档案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地方民族学、民族文化等学科研究之需要,  相似文献   

6.
谈谈民族学博物馆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什么是民族学博物馆学?1.民族学博物馆学的性质和名称博物馆学是专门研究博物馆的科学。而民族学博物馆学则是介乎于民族学与博物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民族学中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内容主要是讲民族文物的搜集、整理、展  相似文献   

7.
一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一个文明意义上的中国从未遭遇过真正的危机。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民族之间冲突不断,但从长期来看,冲突的结果是各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民族的开始恰是其接受中原文明涵化的开始。中原的礼仪制度与马背民族的阳刚风气互相涤荡,江山易主,但"体""用"未变。这种情况在19世纪晚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我国民族学界常常视民族学为研究少数民族的学科,民院学报也误以发表研究少数民族的论文就体现了学报民族特色.后来,随着学术的发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中民族学要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人们又发现中国民族学要与相应的国际人类学接轨就发生了问题,在国际学术界是人类学中包括了民族学,而不是中国学术界传统认为的民族学包括人类学,或民族学相当于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9.
浅析地域性民族学研究中的音像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在地域性民族学研究中的音像资源建设。提出在地域性民族学研究中,应注重和加大地域性民族音像资源的建设。通过对地域性民族学的研究,来加快地域性民族音像特色资源的建设。从而更好地促进地域性民族学的研究与发展,增进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建设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物征集抢救工作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世纪的中国民族学向何处去?不少民族学家们正苦苦思索这一课题。几乎没有人对田野调查应作为民族学的重要基础这一命提出异议,却对作为田野调查重要成果标志的实物资料的征集抢救问题涉足不多。笔者从事云南民族地区文物工作10余年来,既有过成功之喜悦,也经历了失误之懊恼,本文略陈民族文物的界定、征集抢救之成果及面临之困惑,提出征集抢救为刻不容缓之议题。所思所想随感而发,望能引起从事田野调查的民族学家和文物工作者的共鸣,以此为推进中国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人略尽绵薄之力。一、“民族文物”概念的进一步认识美国著名…  相似文献   

11.
当我翻阅了《民族学通论》的目录和主编林教授所写的导言以后,就被吸引住了,于是利用二十天时间一气把它读完。掩卷思索,深感这是我国目前民族学综合研究的一部力作,也是文科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甚为理想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它博采国内外各民族丰富、翔实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和理论探索方面,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民族学工作者的进取精神和研究成果的特色。一、回顾、总结新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继续发挥为民族工作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应用价值。中国民族学的新生及其发展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革  相似文献   

12.
杨成志的博物馆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志先生(1902-1991)是中国现代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他在推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同时,还致力于博物馆建设和理论研究。其博物馆思想既有保存、展示民族文化,实现民众教育的现实考虑;又有建立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实验室"的学术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13.
<正> 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开始于16世纪。但一直到18世纪以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研究,主要是出于对古老而神秘中国的好奇与赞美心理,19世纪以后则是以为达到他们的侵略目的和歧视中国为特征,直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才开始要求科学地重新认识世界的新生力量——中国。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的提高,国外研究中国的组织机构不断增多,有关中国学的刊物大量出现,使中国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国家组织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中国学的  相似文献   

14.
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先后开始把这一理论与本学科相结合,运用新的视角对本学科进行充实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学界成果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的主要路径与创新是政治发展综合研究与跨学科、跨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点石斋画报》描绘的清末广告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杨 《编辑之友》2011,(2):119-122
一研究的起点1.逻辑起点《点石斋画报》着眼点描绘的清末19世纪洋务运动结束与戊戌变法开始的10年,是中国被动学习和主动求知观念激荡交织的10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初阶段——器物层面的末期。从图像学角度分析,画报描绘了古老的中国用交糅着民族道义、革新欲望、陈旧意识、兴奋而又慌张的眼神,从"偷偷地看"到"主动观  相似文献   

16.
水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溯源一直都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性功课,对水族的研究也概莫能外。从水族族群现在居住情况来说,以贵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居住最为集中,约50%左  相似文献   

17.
叶翰 《文化遗产》2014,(6):135-142
德国汉学研究历史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慕尼黑大学是第一所在德国大学开设汉语课程的学府.19世纪后半期,德国许多大学相继开设汉学研究专业,到20世纪初已形成了法兰克福、汉堡、柏林、莱比锡四大德国汉学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汉学也要为社会服务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德国汉学的研究机构也相应地得到调整,今天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当代中国的变化.由于目前大部分汉学研究机构都背离了德国汉学以古典研究为主的学术传统,转而专注于无法准确把握的现代中国研究,因此德国汉学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抵制关闭传统汉学研究机构或将其改造成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趋势,而应有目的地保留研究和教授古代汉语和古代中国历史文化这一重要传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述地方民族学专家学者影像资料库建设方略,其目的在于警示我们要把抢救地方民族学专家学者原生态人文影像资源置于首位,努力为丰厚的地域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底蕴做出贡献。同时仰仗高校民族学专家学者、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现代音像设备、专业技术等优势,建设地方民族学专家学者影像资料库,以顺应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和我校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重点建设学科影像化视听需求,进行建设方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部反映中国清代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俗及绘画的民族学研究巨著《清代民族图志》,日前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清代民族图志》汇集了近年来中国清代民族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占有大量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客观地论述、分析了清朝末年生活在全国各地的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民族学、博物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开始了它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实践与发展的历程,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天,面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对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期望,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博物馆自身在创新发展方面的要求,历史地审视这一事业发展的历程,将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