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峰 《今日教育》2013,(1):79-79
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一档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火遍全国。歌手的“好声音”总是令人难忘.而老师的“好声音”同样令人难忘。上学的时候,我因为调皮好惹事,学习成绩又差,经常是老师批评对象。我听到的老师的声音多是些“责难之声”“讽刺之声”“嘲笑之声”,鲜能听到老师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2.
五、声音游戏一、教学目的:1.感知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游戏中体验声音的产生;2.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发声现象的兴趣。二、教学准备:每个幼儿一件发声玩具,录音机一架,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带一盒。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教师:“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猜一猜,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耳朵) 耳朵有什么用呢? 幼儿:“耳朵能听见声音。”“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教师: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放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 幼儿:“弹琴声。”“唱歌声。”“朗诵声。”“闹钟声。”“说话声。”“流水声。”“鸡叫声。”“自行车铃声。”“咳嗽声。”“说话声。”教师: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幼儿:“汽车嘀嘀嘀的叫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  相似文献   

3.
胡晶 《课外阅读》2011,(11):184-18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声的世界”的第一节,是全章的重点,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教材首先安排了四幅与声音有关的图片把学生带到声音世界中,创造出声的情境;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声音传播”,学生利用手边物品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并应用这一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声现象。  相似文献   

4.
训练童声合唱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手段也是各不相同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努力提高合唱队员演唱的技能技巧,使合唱队的声音变得和谐统一,优美动人。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尝试摸索了几种方法,运用起来也颇有收效。一、“假声”示范法声音示范在音乐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俗话说:“讲十遍不如唱一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合唱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的声音要“轻、柔”,要“真假声结合”,要有“头声共鸣”,那么“真假声相结合的头声共鸣”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光讲理论是无济于事的,还需要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做示范。由于教师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开头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人教版教材1995年将“唧唧”注释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1998年注释为“虫叫声,一说叹息声”;2001年注释为“机杼声,一说叹息声”;2005年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孩子有了过错,父母的批评指责是必要的。但是,一些父母不注意策略,常常大声训斥,甚至大打出手,结果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如果责备孩子时讲点艺术性,也许教育效果就会好多了。以低于平常的声音责备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会感觉到你有重要的话要讲;较低的音调让人觉得你较冷静,加之较低的声音必须集中注意才能听到,可以感染孩子,控制激昂的情绪。比如,孩子在商店的柜台前,大哭大闹要买玩具,这时你用“低而有力”的声音喊他一声“××”,会使他的激动情绪受到遏制,而他  相似文献   

7.
《少年科学》2013,(5):3-3
你听说过用瓶子存放声音吗?日本多摩艺术大学的一名学生就制成了一款装载声音的瓶子。他把拍手声、折断树枝的声音、猫叫声、跺脚声、踩踏碎石子的声音一股脑儿地“装”入瓶内。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痖弦《秋歌——给暖暖》“七月的砧声远了”一句中的“砧声”,课本注释为“在石上洗衣捶打的声音”。这个注释容易让人把“砧声”理解成如农村女子在河边洗衣,把衣服浸湿放在石头上,用木棒棰来捶打发出的声音。如果是这种声音,那么四季都能存在,为何成为秋季特有的诗歌意象之一呢?其实,古典诗歌中的“砧声”原意与之相去甚远,且意蕴丰富。  相似文献   

9.
笔者听到一堂高潮迭起的艺术课《生活中的声音》,我们不妨来重温其中的几个精彩片断。 “万音齐鸣”—— 师: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声音,你能制造与众不同的声音吗? 于是整个教室沸腾了:拍手声、跺脚声、笔敲桌子声、凳子砸地声、翻书声、唱歌声、口哨声、呐喊声……学生们个个竭尽所能地制造着与众不同的声音,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声音的海洋。 “骏马奔腾”——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英语和肢体动作模仿小动物  相似文献   

10.
“声”、“音”、“乐”、“响”是用以表示声音的一组同义词,但它们同中有异。“声”乃是自然的声音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感知到的听觉效应;“音”则是由人的内心感悟获得发之于口(或其他乐器)的音响。“乐”的本义是指各种乐器和乐音的总称;“响”则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回音”。声与音的区别在于,“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只有发自内心而又“成文”(有节奏)的声,才能称为“音”。  相似文献   

11.
一、寻声捉影所谓“寻声捉影”,就是顺着人物的声音捕捉人物的形象或身影。也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于这种方法首先突现的是声音,声音是远处传过来的,因而可称为“远程”。声在人前,再将笔峰转向人物肖像,固称远程“扫描”。伟大文学家鲁迅笔下的《故乡》,作者在描写杨二嫂的出场时就用了这种“寻声捉影”的方法。当“我”和宏儿正在闲谈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哈!这  相似文献   

12.
抗酸战争     
“啊——”随着一声惨叫,接着,便是“吧唧、吧唧”咽口水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杨永奎 《考试周刊》2010,(18):46-47
声乐艺术的演唱表现处理要求是“声情并茂”。声音是基础,以声音表达感情、唱出感情才是目的。“声”是“情”的载体:“情”是“声”的内涵。有声无情,音乐就会呆板、苍白:有情无声。音乐情感就无法顺利传递。以情带声、借声传情、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者穷其一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女声歌唱并不完全是运用假声,形成假声“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出假声“误区”,应从调整呼吸做起,逐步恢复真声机能,产生正确的混声音柱,使自己的声音更完美。  相似文献   

15.
2012年,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唱响全国,那些风格各异的“好声音”可谓High翻全场,震撼人心。“好声音”,让人有“不虚生此耳”之感,走进声音的世界,大家会发现: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如何将“声音”描绘出来,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步人声音的世界,赏析精彩的“声音”描写的范例,剖析其手法与技巧,从而抒写出属于你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16.
混合声是真声和假声两种声音的混合整体,它既含有明亮、结实的真声色彩,又具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真声是人的自然音域,不用什么力量就可以唱出来的声音,声音虽然结实,但音域狭窄;假声虽然能唱的很高,但声音虚弱,没有力度和质感。真假声脱节,就会出现音色不统一,音量不均衡。沈湘教授说:“不管是真声还是假声,任何一种机能在唱的时候都不能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7.
口技是一种杂技节目,我国在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口技》写的是一场表演,表现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课文是从那些力面来表现出口技者表演之“善”呢?一声音摹拟在表演中,口技者摹拟出多种事物的声音: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声)、(房屋)力拉崩倒、火爆声、呼呼风声、泼水声等等。口技者还摹拟出各种人的不同声响: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等等。口技者在摹拟各种人和物的声音时,有单声、有混声、有渐起、有突发,有“一人大呼”、  相似文献   

18.
我当宋江     
陈小鹏 《中国德育》2010,(10):79-79,88
如果您在一年前到我接手的这个08—4班看看,您必然会想起小说《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比如随机抽取一节自习课,还没进入教室,您就会听见里面传出闹哄哄的说话声、摔书本声、凳子倒地声等等。如果猛然推门进去,里面的场景更是“惨不忍睹”:一对男生女生正牵着手大秀“恩爱”,两个女生正在喝水闲聊,一个男生正在过道里来回窜位,  相似文献   

19.
我找妈妈     
我独自一人在灯下看书,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铃声。我拿起话筒“喂”了好几声,那边传来一个怯生的声音:“你是妈妈吗?我找妈妈!”一个女孩的声音,稚嫩而低婉。“你找谁呀?”也许是受了那声音的感染,也许是怕惊吓了那端的孩子,我用极轻极细的声音问道。“我找妈妈,你是妈妈吗?”声音极为倔强,充满一种渴望,还有几分凄凉。我明白了,这是一个正在寻找母亲的孩子。我故意拖长了声音:“你是——”“我是安安呀!”显然,孩子有些迫不急待了,怕我挂断电话,声音也大起来了。“安安,你在哪儿呢?”我以母亲的情怀问道。电话那头“哇”的一声,女孩放声痛哭…  相似文献   

20.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