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安史叛军攻破潼关,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坚决要求杀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自杜甫以来,唐代诗人咏马嵬事件的作品很多。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马嵬》(其二)  相似文献   

2.
马嵬兵变因其导致杨贵妃和杨国忠之死而令古今史家瞩目,对其事实及原因的记述和探讨可谓多矣。黄永年先生在对睿宗、玄宗、肃宗朝政治的通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力士是马嵬兵变后台这一新说,使马嵬兵变的研究有了突破。司马严同志不同意这一观点,对黄永年先生《说马嵬驿杨贵妃之死的真相》一文的论证逐一指摘, 似乎凿凿有据,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西安与孙伏园等人“马不停蹄”地游览了不少唐代的遗迹了,按照他长篇小说《杨贵妃》的构思,唐明皇的“美人”杨贵妃应该到“马嵬”被处死,这是作品极为重要的情节。鲁迅既有自己既定的“腹案”,但为了更符合历史真实,他做了深入地史籍研究之后更力图到“马嵬”做实地考察。其结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陕西兴平县西有个马嵬驿,相传晋人马嵬为避兵乱曾筑城于此,但那只是个普通的地方,到了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起,玄宗李隆基自长安西奔成都,途经马嵬驿,军队哗变,以为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是祸国殃民的根源,于是迫使玄宗处死了杨氏兄妹,演成了一幕历史上帝王与其爱妾生死离合的爱情悲剧,遂令马嵬这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咏叹的对象。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就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李商隐的《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也是被人千古传诵的名篇。历…  相似文献   

5.
随着贵妃杨玉环在马嵬坡前香销玉殒,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遗事传说便盛传开来。而描写这一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著名的,诗歌如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小说如唐朝陈鸿的《长恨歌传》、宋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戏曲如元朝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朝洪升的《长生殿》等等。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已经被人写烂了的题材。  相似文献   

6.
马嵬兵变逼死杨贵妃的后台是谁?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各类文学作品众说纷纭。而明代的《惊鸿记》和《混唐平西传》却认为是太子,即后来的肃宗。此二书虽系文学作品,立论是有依据的,主要依据就是肃宗与杨氏家族、玄宗早已结下的矛盾,实际上杨贵妃是玄宗和太子争权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读白居易的著名叙事诗《长恨歌》,有不少疑惑难解之处。查检了几家有名的注本,也大多引史书记载作释,而惑终不可解。前时翻阅《文化译丛》期刊,偶然读到一篇《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传说》,顿觉豁然开朗,疑云四散。这里,我们并非去考求杨贵妃马嵬生死的史实,只是作为艺术鉴赏来探求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依据之所在,并可由此而受到一些启示。虽然逃亡之说或许仍有可斟酌商讨之处,但总觉得至少也可以“聊备一说”。  相似文献   

8.
杨贵妃经商     
牛学国 《高中生》2008,(15):52-52
当年马嵬坡兵变,有传说死的并不是杨贵妃,而是她的一个丫环。据说杨贵妃已在唐明皇的暗中帮助下,采用瞒天过海之术骗过众将士,和两个日本遣唐使仓皇逃往日本去了。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华清宫词及同题材诗共100多首,主要由拟古乐府、新题乐府与近体五七言律绝两大系统构成。无论是杨贵妃的"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是马嵬之变中的"宛转蛾眉马前死",亦或是与杨贵妃相关的唐王朝命运,都是诗人关注的焦点。唐诗人以华清宫、温泉宫、骊山、马嵬等为吟咏对象,主要表达对李杨的褒贬爱恨和盛世不再的怀古伤感等情绪。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备“第七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我和南京的高云进行了合作。我之所以选择与他合作,是因为高云先生的古代连环画画得太好了,特别是大场面表现得极有气势。我们一拍即合,选择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马嵬坡的故事情节,取名为《魂系马嵬》。大的构图基本上是由他来搞,我负责进一步的深入和最后制作。我们吸取了唐《李重润墓壁画》的色彩感觉,以红调子为主,也符合御林军的着装。但是这个红很难表现,既要统一又不能单调,只用纯朱砂并不和谐,我也用了朱砂代用品分出层次,人物形象也是通过写生而区别不同的个性。最难处理的是杨贵妃,按唐人的审美,杨贵妃应当较胖,小眼睛,但真若这样表现,今天的人一定不认可,所以我仍在这中间找到平衡点。更重要的是我表现出她那无奈的凄凉,眼睛里噙着哀戚的泪花……这张作品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得了银奖。  相似文献   

11.
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玄宗在马嵬坡赐死宠妃杨贵妃。从那以后,正史、笔记、诗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样式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过悲剧的主人公。对这些文献阅读、比较的结果却让我很吃惊,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中的杨贵妃离历史中的那个杨贵妃越来越远了。  相似文献   

12.
张中宇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14-17,34
“隐事”说认为,马嵬事变时唐玄宗迫于形势,同意赐死杨贵妃,但参与其事的高力士和陈玄礼都是唐玄宗亲信,杨贵妃可能在夜间换装逃走,但已流落风尘,无颜回宫面见唐玄宗,因此“长恨歌》表达的不是死别之苦,而是生离之恨。但根据可信材料,陈玄礼、高力士固然有时间、也有条件让杨贵妃逃脱,问题在于二人是诛杀杨氏一族的具体策划者和执行者,结果又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安危,所以必定要确认杨贵妃之死才会罢休,而不存在协助杨贵妃潜逃的可能性。臆测性很浓的“隐事”说产生于疑古之风盛行的学术环境中,往往拘于字句百般搜求、穿凿附会,仅属于大胆假设而非严肃的学术立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长恨歌的诗歌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层从相识、貌美、受宠、享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层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第三层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层为虚写。其次,笔者对李隆基及杨贵妃进行了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4.
关于唐肃宗灵武即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仅从“马嵬驿事变”入手,就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期对这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谬误之处,敬请多方指教。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直捣京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在叛军攻入京师之前,唐玄宗带领王公大臣仓皇逃蜀避难,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这就是轰动历史的“马嵬驿事变”。对于这次事变,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马  相似文献   

15.
1986年秋天,我带研究生到西安等地实习,曾到杨贵妃墓参观,对照前时播放的电视剧《唐明皇》,我感到对杨贵妃的描写是比较能够再现历史真实的,杨贵妃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 唐玄宗天宝15年(公元755年),在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5里处)发生了“兵变”,在将士胁逼下,杨贵妃被唐玄宗“赐死”,仅以紫茵裹体,埋于道旁。或说杨贵妃被救,潜逃于日本,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长安收复后,玄宗密令中官把杨妃尸骨葬于别处,无人知晓,但马嵬坡还是修建了一座墓园,据说埋的是杨妃的香囊和鞋袜。贵妃的惨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人墨客,纷纷游园吊古,写诗抒怀,后来,有些诗又被刻在了诗碑上。清人钱载《马嵬》诗曰:“密令移葬失西东,大海蓬壶总是空。不及兴平坡州里,县人常忆太真宫”,即言此事。 当地传说,贵妃死后遗下了锦袜,被人抬到,遗香后代。又说她墓上的土名“贵妃粉”,世传能治面痣,或使女容增美,前人诗“身死犹教美别人”,“此地纵千年,土香犹破鼻”,“香散人间粉尚留”,“香粉空留绝代艳”,“莫叹红颜沦宿草,尚留白粉艳春闺”,皆咏此事。所以今天你到墓上抓一把,明天我到墓上抓一把,天长日久,贵妃墓几被抓平,所以后来又修了个青砖覆盖的贵妃墓,我们所见就是个砖墓。可见,杨玉环在人们心目中确为绝代美女。济南趵  相似文献   

16.
正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昭君出塞》视频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生答)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  相似文献   

17.
一、[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马嵬坡”是。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D.此曲化用了李白…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海因莱恩发表于1959年的短篇小说作品《你们这些还魂尸》,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穿越时间的故事,本文试图挖掘这层皮的背后的骨肉,即分析《你们这些还魂尸》中的叙述时间,叙述者与叙述视角,也探索小说叙述技巧和情节背后的隐喻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别糟蹋历史     
眼下某些历史剧胡编乱造、不尊重最起码的历史事实的作法,让人实在不敢恭维。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是赫赫有名的马上皇帝,是他,铭贞观盛世于史册,立大唐声威于寰宇。然而洋洋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唐太宗李世民》却让他变成了石榴裙下呻吟的情种。又如,有一部写杨贵妃马嵬坡未死,东渡日本的电视连续剧,作为传说,写玉环东渡无可非议。令人惊奇的是剧中唐玄宗说他儿子起兵勤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几百年前的盛唐皇帝却能讲几百年后北宋文人欧阳修《醉翁亭记》里面的名句,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是作者的无知,还是故意颠倒历史呢?诸如此类的还有…  相似文献   

20.
《马嵬(其二)》课后练习说:“《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没有提到同情,包括《唐诗鉴赏辞典》等资料也是这样鉴赏的:“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2版)但深入分析,既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同情唐玄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