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把费尔巴哈作为批判的对象,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从前的哲学信仰"阶段的结束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提纲>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问题,阐述了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提纲>通过揭露和批判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初步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新的实践观为锁钥打开了认识社会历史的大门.<提纲>在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人类认识的基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提纲>申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鲜明地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实践性两个显著特点.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把它当作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才能真正弄懂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韦肖  张宗 《文教资料》2008,(31):58-59
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曾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我们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这篇经典之作的解读.来寻找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内容,并与马克思的其他文本联系起来,从而把握住马克思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第一次转变的开端.<莱茵报>时期的现实政治问题所引发的"苦恼",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动因的最初萌发."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写作和在此基础上对费尔巴哈"颠倒方法"革命意义的确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前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理论成果表现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确立、新矛盾观的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萌芽,以及人民主权民主制的思想发端.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不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手稿>应看作马克思思想的过渡期著作.马克思世界观和美学观成熟期的拐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将<手稿>视作马克思哲学和美学"诞生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开端",是不妥当的.模糊马克思"早期"和"成熟期"的思想界限,容易将其美学观变成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非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起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确立了唯物主义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世界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延续和深化,是马克思先前业已形成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进一步表达。澄清这一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地位,还原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以实践的科学规定来导向唯物历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还原实践的具体形态,这是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两种理论视野。这两种理论视野之间的转换,既非马克思不同世界观之间的完全“断裂”,也非马克思世界观内部的简单“平移”,而只是同一新世界观内部的两个基本视野之问的转换。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的这两种理论视野,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揭示的意识的对象问题是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核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意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而旧唯物主义理解为既成的自然存在物,这些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接近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然而,由于有些代表人物反对区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以致不能坚持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一定意义上偏离了实践唯物主义,最终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思想.  相似文献   

9.
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了其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转向了科学的实践逻辑指导下的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宣言。它第一次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范畴,在彻底批判和改造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哲学的基本观点,创立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加入WTO ,改写了我们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背景 ,要求我们结合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实际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本文着重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对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复杂劳动、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创造国际价值的世界劳动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应是指他本人在世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但不能以此为依据来推断今天中国生产力发展高度已达到不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马克思所说的“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应是指的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而以往中国和苏联所实行的两种公有制形式和追求的“一大二公”显然不是马克思“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中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新突破。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吸收了世界明进步的科学结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最新总结。它必将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杨明  刘洋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1):33-35,61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预见,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经济全球化、交往全球化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无不证明着这一预见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同样处于世界历史的背号之下,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很多新的景象和特征,我们要辩证地认识这些变化,它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理论的否定,经历了这些变化后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它也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6.
海西经济区的确立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当今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生态文化意识,在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定位处于核心地位。在价值观提炼中,依循人——社会——自然(交融)和谐共生的马克思生态观,企业首先通过核心价值观表现出在特定生态系统中的普遍共性;其次,企业又通过经营理念、愿景等价值保护带的表述把自身特性彰显出来;最后,把价值观落实到制度并有效实施使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真正在实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与消极的自然保护观,传统的自然开发论皆不同,其阐述的是自然与人的统一的观念。人们应该扬弃自然保护观,自然开发论,追求"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和"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促进人和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邓小平真正领会和把握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神实质 ,他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新特点出发 ,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为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葛兰西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认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葛兰西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与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归于经济基础范围不同,葛兰西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上层建筑的两大领域之一。葛兰西的这一理论是在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本文拟通过马克思和葛兰西对市民社会认识的比较分析,以凸显葛兰西富有创见的理论与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马克思阐述世界历史理论的经典文本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但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面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态》、《宣言》的解读上,还必须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在创立世界历史理论后是如何应用的,而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俄国,印度,中国等)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上。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就是对东方社会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也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