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也有这层含义,小学口语交际与此一拍即合。口语交际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置于双向互动的交际活动中,运用生活教育思想设计口语交际教学能够让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就如同把鸟关在笼子里。"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陶行知还曾强调:"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学的外延应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与乐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标准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信"语文处处为生活",课伊始就会从生活导入,引发趣味。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并让学生再现生活,通过表演等手段体验情境。最后,回归生活,让学生从文本中解读做人道理,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信"语文处处为生活",课伊始就会从生活导入,引发趣味.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并让学生再现生活,通过表演等手段体验情境.最后,回归生活,让学生从文本中解读做人道理,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与语文是紧紧相通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7.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情感体验、生活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8.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它更是根植于生活土壤。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这同样也是大势所趋。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语文教学与生活的鱼水关系。  相似文献   

9.
写作文最先要做好的是审题。“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处处”两字说明了取材的范围。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范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这时,你就要从万千的线索中选取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表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0.
王桂香 《考试周刊》2011,(30):57-58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意思是让语文课走向生活,和生活"链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皆语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呢?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的魅力,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在教学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了课改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有国语即语文的身影。国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熏陶中生存至今,国语的魅力已经深入每个国人的骨髓中。但是,很少有人将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生活是学习语文最大的资源库。如何将资源最大化利用,学好语文,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本文从语言交际、课外读写、学科联系、网络知识、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等五个方面阐述作者的一些尝试性的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用这个教育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即语文也应该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前语文教学仍然不能很好地同生活结合。因此,让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激情的新课导入不能脱离生活;重视语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口"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语文来自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教书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的确,语文教学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它应该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这不仅是每个语文教师的真切感受,也应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生活的艺术,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21世纪是教育立国、文教兴国的时代。教育改革百花齐放,教学改革备受人们关注。本文倡导将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零距离"对接,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激发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力。  相似文献   

16.
人生活的目的和实际结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语文是人生活的结晶,学语文,用语文自然也是为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语文起源于劳动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学语文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7.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老师如何结合生活教语文?此处提两点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周臻 《考试周刊》2014,(46):40-40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本文从网络资源、电视资源、街头资源和名著资源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开拓语文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闫淑姣 《考试周刊》2013,(57):52-52
<正>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自身社会化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的学习与人类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不能分割的。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缺乏活力,教学活动就得不到支撑。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然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  相似文献   

20.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除了大量的阅读以外,还要注意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捉摸,学生就会学到不少知识,既学到对偶这一修辞,又学到了优美的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